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剪彩 > 【互联网背景下的多元习作路径探寻】

【互联网背景下的多元习作路径探寻】

来源:剪彩 时间:2019-10-30 07:55:32 点击:

互联网背景下的多元习作路径探寻

互联网背景下的多元习作路径探寻 【主持人语】 当下时代,WiFi无处不在,“互联网+”如一条信息高 速公路,正推动着学校教育教学发生着全新的变革。学习的 疆界被打破,课程的体系在重构,教与学的方式在改变,师 生角色关系在转换……在此背景下,学校纷纷启动教育教学 信息化探索,在基于互联网的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在线课 程学习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重构教学路径。本期呈现的四 篇文章将习作教学置于“互联网+”背景下,有的对任务驱 动型作文做了深入探究,在项目任务的逐步推进中,让学生 愿写、会写、尽力写;
有的把目光转向社交软件QQ,充分发 挥QQ的语音功能,降低写话门槛,使学生在快乐表达中自主 发现“写”的秘诀;
有的借助电脑平台,师生一起写作文, 随时互动,随时交流,教师有效关注习作过程,即时指导, 有效提升了习作效率和习作水平……切身实践,开启了习作 教学的新探索。

——张蓉 张蓉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210017) 摘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突破传统作文模式的 封闭性,积极、高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让“人 人能写、处处能写、时时可写”成为可能。利用“行走”的 自媒体,让习作行为即时、随性、交互地进行,更为个性化。推进自主建构,从课堂到任务驱动,寻求习作内驱力;
从一 篇到一组,构建训练序列;
从单一到丰富,加强文体训练, 让习作课程有序化。巧借软件,利用语音转换器,让写话更 简单;
画面定格,让文字更具体;
电脑“画”作文,让想象 无极限,让习作开展自主化。

一本书、一位教师、一间教室;
一个移动终端、一张网、 一个地球村。

乔布斯曾预言“电子科技将掌控未来教室”;

“互联网+教育”给传统教学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义 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 课标”)也在“前言”中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 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 交流媒体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 新的挑战。”站在“互联网+”的风口,勇于迎接挑战, 积极、高效地利用信息技 术与网络的优势,找寻“互联网”与习作教学契合的风 口,让习作向四面打开。

一、“行走”的自媒体,让习作行为个性化 2011年版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 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 程”“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但在“学生—作文 本—教师”的封闭空间里,写作展开的动作性活动受到一定限制,缺少对“这一篇”作文的主动体验、感悟、思考,致 使写作文只能演变为“为赋新词强说愁”。随着网络与终端 的普及,博客、微博、微信、贴吧、QQ、BBS等自媒体“飞 入寻常百姓家”,其即时、交互、个性化的写作方式突破了 传统作文模式的封闭性,让“人人能写、处处能写、时时可 写”成为可能,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网络报纸”“网络 广播”,每个人都是行走的自媒体。

(一)即时:想写就写,直指内心诉求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新媒体改变了传统习作教 学为训练而写的现状,更凸显习作的表达与交流功能。学生 借助微信、QQ等自媒体,及时把偶发事件、瞬间场景、稍纵 即逝的灵感记录下来,发布到网络平台上,立刻就能得到诸 多“点评人”的关注和点评。

南京市金中实小是首批“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教学实验 项目”试点学校,在这里,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正改变 着学生习作教与学的方式。学校为实验班级每个学生配 备了平板电脑,几位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新媒体,开设了“镜 头去哪儿——我是小拍客”的习作课程。学生运用手中的数 码工具,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随时随地拍摄照片, 随时记录,上传照片。透过镜头,学生关注植物开花结果的 瞬间、捕捉小动物的呆萌可爱、抓取行人的喜怒哀乐、洞悉 周围事物的变化、审视社会现象……随着镜头,学生在最熟 悉的小区、班级和校园发现了不熟悉的风景,在熟悉的人身上发现了不熟悉的样子与特点,在最熟悉的宠物身上也发现 了不一样的表情。他们主动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有意 识地找寻习作素材,首先解决了习作“无米下锅”的问题。

如李静老师在春节前给学生布置了微信话题“聊聊春节那些 事儿”,过春节时,学生就带着观察和收集的意识,自觉把 春节有趣的事情拍一拍,写一写,放到朋友圈里与大家分享。

等到写作文的时候,轻松把之前积累的素材调出来,一篇“色 香味”俱全的作文就完成了。

镜头内容的选取个性化,每个人的表达也充满个性。一 开始,教师并不要求学生写什么,但每次都能从上传的照片 中发现学生简短、率真、自然的照片配文,或小诗、或 散文、或对话。学生用自己认为最适宜的言语表达 (二)随性:私人定制,享受创造之乐 长期以来,小学习作教学侧重关注文章主题、立意、材 料、结构、顺序等,导致学生作文循规蹈矩、千文一面。然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遭遇不同形式的文体和语篇,一句 广告语、一段解说词、一则通告……美国NCREL“21世纪技 能”项目中,把数字时代的读写能力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 其中就包括信息与视觉的读写能力。随着自媒体社交软件的 不断升级,图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的自主表 达方式提供了开放的空间和技术支持,使得习作的个性化和 创造性不再成为难题。

南京市致远外国语小学的张婷老师带领学生开展“微信日记”“QQ微写作”的摸索与尝试,引导学生在微信上写日 记。小小手指舞动,改变了铅笔、钢笔的书写方式,而且图 文并茂、超文本的创作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自由创造的乐趣。

学生借助“美篇”软件制作“种子的生长”,把“带着书本 去旅行”做成微电影……新的工具、新的空间、新的载体让 学生的表达更加生动活泼,极大激发了学生习作兴趣和创造 力。

(三)交互:真实情境,开启多元交流模式 习作的本质是交流,但传统的批改模式中,学生在作文 本上习作,教师逐本批阅、点评,评价单一,批阅周期长, 极大地限制了作品即时、多维的交流,影响了学生习作的动 机与兴趣。而在自媒体世界中,无论是博客、微博、微信、 QQ,都有无可比拟的交互优势。记得2016年初,有人在微博 上出题:“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找网友续对,短短 三天时间,阅读量就超过了三百万,并引发了巨大的接诗热 潮。

金中实小的“我是小拍客”习作尝试,教师不仅通过“拍 客”活动指导学生如何拍、如何写,更借助网络设置各类交 流、评价的平台,如“本周最亮题目”“最佳镜头”“最牛 记者”,并借鉴星光大道的评选模式,举行“周赛事”“月 赛事”“突围赛”……通过形式各异的平台评出最佳作品。

往往都是一篇作品刚出来,立刻就会得到他人的关注、点赞 和评论。评价者有同学、朋友、亲友、教师,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评价标准也更加多元。

南湖二小的赵媛老师借助三禾客导学网,把过去“一对 一”的点评变成了现场的多向、多元互动交流。评改过程中, 所有的互动评价都是动态生成,学生每一次的修改都被保存 在电脑页面中,每一稿、每一篇的改进都一目了然。另外, 师生、生生之间的习作交流还可以上传到网络平台上,让其 他师生看到,得到素未谋面的同学对自己作文的评价。在网 络平台上,每一篇作品都能得到展示,无论是推荐至班级首 页、学校首页,还是其他习作网站的首页,学生都能看到自 己每一次的进步,习作主动性得到了充分激发,视野也更为 开阔。

二、自主建构,让习作课程有序化 “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不是简单的“网络+习作”“自 媒体+习作”,而是教学方式的变革。封闭的课堂被搬上网 络平台,能让千里之外的学习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微课、 慕课、翻转课堂,课堂内外不再有泾渭分明的界限。教师“努 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师生一同商讨话题、协 商方案;
学生从“被作文”到利用技术开展主动探究式、实 践体验式、个性创造式的表达。

(一)从课堂到任务驱动,寻求内驱力 传统习作教学所呈现的形态基本是:“布置话题+学习 例文+当堂作文”,从话题布置到当堂完成一篇习作,学生 看到老师的习作题目才开始思考,缺少对习作素材的必要积累与思考。习作是高强度的思维和言语表达活动,既需丰富 的素材,又需内驱力。网络环境下的任务驱动式习作强调作 文的“实用功能”, 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项目,借助网络开 展问题探究,以“学”为中心贯穿项目活动全过程。在任务 驱动式习作中,习作场所变得宽广:课堂交流讨论、确立研 究方案,课外主动探究、体验实践;
习作方式变得丰富:线 上搜索信息、处理信息,线下调查、访问;
习作过程更为深 刻:生活观察、资料检索、体验实践、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生成习作……循着项目的推进,学生在任务实践中遇到的任 何素材都可能成为习作的一部分。

南京市致远外小李筱静老师在“我向校长推荐校花和校 树”的主题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分组到网上查找植物资料, 翻阅植物书籍;
参观植物园,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过程;
询 问花工,了解校园花和树的种植情况;
调查学校现有的树和 花,了解植物个性;
制作调查问卷,了解同学们最喜欢的花 和树;
制作树叶书签,在学校微店出售;
给校长写倡议书, 推荐致远校花、校草……在一个月的综合性主题活动里,循 着活动的进程,各种文体的习作自然产生,且有明确的写作 目的和读者意识,教师有详细的指导意见和明确的活动要求。

每一步任务完成后,都有阶段“作文”发表,还有自我评价 和小组成员的清单。

(二)从一篇到一组,构建训练序列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学期都有7~8篇大作文,每个单元安排一次习作,习作内容之间大多没有关联,各自为政。

虽然教材中的习作内容大多也与生活息息相关,但在实际教 学中,学生往往“习而不察”,仓促面对习作,往往捉襟见 肘,只能胡编乱造。但如果借助网络对一学期的习作进行搜 集、统计、梳理,以“主题”为核心,将一篇篇孤立的习作 前后勾连起来,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进行多元体验, 提前介入,学生自然有话可写、有情可述。

如金中实小的几位教师将三年级下册“习作2”(为别 人画张像,画好了再写一写,除了写外貌,还要写写他的性 格、爱好)分解为三个“拍客主题”:“我最亲近的人”“我 最喜爱的人”“我最尊敬的人”,然后让学生根据相应的主 题,用四周的时间进行拍摄,不拘形式进行表达,生动诠释 照片中的故事,然后发到“拍客群”供大家一起欣赏、评价。

如此,学生的习作资源库逐步得到充实丰富,有自己的,也 有同学的,等到实际习作时,便能游刃有余、有话可说。

陶行知小学的刘小伟老师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将四年 级下册的习作内容进行了统计、梳理,把“习作1”“习作 2”“习作4”“习作5”“习作6”“习作7”的习作内容融 入“出游,我们去哪儿?”的综合性主题活动中,对每个单 元的习作任务进行了分类、统整,将原本并无关联的一篇篇 习作,组合成一次系列主题活动的若干活动情境(如表1), 分享到网络平台上,鼓励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进行有意 识的体验,并不定期地在网上与他人分享、交流。主题研究内容基于教材“出游去哪儿”,写建议有关南 京历史、景色、美食、名胜的研究出游方案出游方案的撰写 习作1体验活动写感受游记的习作训练习作7观察植物,写研 究景区植物研究与写作习作5聊聊最近关注的事情,写看法 谈谈感兴趣的问题,写看法了解同学对出游地方的看法,谈 谈自己的认识,写下来,或自由创作。习作4 习作6“雏鹰争章”写推荐把自己游玩的地方向大队部 推荐,写推荐信。习作2在具体的任务情境中,学生借助网 络平台查找所需的知识、信息;
在云端存储收集资料;
在讨 论版与别人进行交流、向他人请教;
利用文字处理软件编撰 自己的研究报告;
将出游方案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校长;
在学 校网页上发表自己的作文……一学期的习作教学结束,学生 针对同一个主题,从各个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习作,获得了 习作体验的全面提升,对习作要领的掌握也深刻到位。网络 平台记载着学生习作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 动性和积极性,成为学生学习、合作、探究的有力工具和有 效载体。

(三)从单一到丰富,加强文体训练 一直以来,写人、记事是我国小学作文的教学重点,致 使习作教学往往容易忽视记叙文之外其他语篇的训练。综观 世界各国教育,许多国家小学习作文体分类都呈多元化态势, 如美国纽约州奥尔巴尼市《小学英语语言艺术课程说明》中 列出的习作文体有17种之多,有友好书信、事件报告、用法说明、现实小说、商务信函等,基本涵盖了学生生活中可能 用到的各类主要文体。写作旨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 力,指向学生生活的不同需求,加强文体训练,应该成为习 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致远外小的李璐老师在“爱护我们的眼睛”主题活 动中,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通过任务驱动形成研究项目, 自由选择任务,调查“视力出现问题的成因和分类”“目前 学生的视力现状”,了解“视力问题防治”“眼镜的选择和 佩戴”,探索“动物眼睛的奥秘”……随着探究活动的开展, 各种文体的习作训练自然发生,如采访前要有目标,须制订 采访方案;
要了解当前学生的视力现状,须设计调查问卷;

要找到保护视力的正确方法,须对眼科专家进行采访,就要 做采访记录;
想请到专家,还需邀请家长的参与,就要撰写 邀请函;
采访调查完毕,还要进行小组会议,做相应的会议 记录……丰富多样的文体写作,在需要中产生,服务于生活。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7年第5期独家策划 三、巧借软件,让习作开展自主化 (一)语音转换器,让写话更简单 许多低年级的学生有着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说起话来 头头是道,让他写下来却眉头紧锁。有的学生因为识字量少, 磨磨蹭蹭半天动不了笔,有的好不容易写了一段,却又是前 言不搭后语。虽然教师常说“你怎么说就怎么写”,但“说” 与“写”之间,的确有道坎。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 程中,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是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如何 让学生先说后写,消除“写”的畏惧感,语音转换器是自然、 便捷的网络手段,让学生借助“讯飞语音”“QQ语音”“微 信语音”等语音转换器,瞬间把“语音”变成“文字”,能 让写话变得简单起来。

金陵河西小学的余洁老师利用QQ语音功能,从说到写, 帮助学生在语音和文字之间建立了良好联系。学生把平时在 路上、车上、超市……看到的事物、遭遇的事情、自己的心 情等通过讲话的方式发送到语音软件,不用考虑错别字,不 用考虑写话速度,大胆说,自由说。在QQ空间里,语音转化 器忠实地“翻译”学生的语音信息,包括口头禅、重复的词 语等,都能如实地被转化为文字。师生相互倾听、评价,教 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文字进行加工,学生读自己的话,边读 边修改,删去啰唆、重复的词语,调整前后句子的顺序,把 句子写通顺、写连贯,优化语言……经过半年的练习,学生 的思维越来越敏捷,可以连续说上一段表述顺畅、前后连贯 的话,文字表达习惯也有提升。

(二)画面定格,让文字更具体 “写作文不具体”是小学生习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即使 教师经常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把作文写具体”,收效也甚 微。内容空洞无物,语言平铺直叙,缺乏细节描写……其实 不是学生不想写具体,而是缺少相关的方法技巧。从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观点看,学生的习作过程实际是“信息输 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的过程,需要观察、思维、表达 的结合。

金中实小的“我是小拍客”习作课程不仅帮助学生积累 习作素材,还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进行习作内容的剪裁, 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物写具体。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唤醒学生观察缺失之处;
图片、音频、 视频等软件再现真实情境,随着镜头的推近、聚焦、定格、 连续性拍摄等,学生获得了许多从旁观察、反思生活细节的 机会。拍摄技巧与文学表达在一些表现手法上有相通之处, 教师利用这些相似点,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联系表象和语 言文字,把瞬间发生的事定格、延长,把综合的事物加以分 解、特写。通过 “形象分解”“场景回放”,将学生的生 活体验转化为外部言语,让原本干瘪的内容变得鲜活饱满, 打破原本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尴尬。

如金瑶老师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1” 的观察内容时,就巧妙引导学生用“镜头”忠实记录自然现 象的变化过程。图4呈现的是一位同学拍摄的门前小花变化 的过程,从一片葱绿,花骨朵冒出来,到花儿灿烂。在前后 的拍摄中,拍摄者每天在观察、思考、筛选,感受花朵每一 天的变化,花苞形状、花瓣颜色变化,叶片的翻卷。拍摄者 通过镜头分辨重点素材和非重点内容,最后精选出四张照片, 分别揭示花儿生长最明显的变化阶段。随着镜头的拉近、聚焦、放大,拍摄者对花朵的了解逐渐全面、丰富起来。课堂 上,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特写照片,并引导学生将镜头画 面转为文字描写,重点描写典型的、记忆深刻的镜头内容。

整个习作过程将观察、体验、探究和情感融为一体,学生自 图4然能用手中的笔描绘出动人的情景。

(三)电脑“画”作文,让想象无极限 “看图说话”是习作教学中经常用到的训练方式,教师 出示一幅图或几幅图,指导全班几十个学生进行说话、写话 练习,这样的训练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表达 能力,可是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到限制。如果由被动的“看图”, 变成学生自主“画”图,那又会怎样? 孩子是天生的幻想家,在成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事物, 他们也能将其想象得无比有乐趣。在信息技术构成的网络世 界里,充满无限可能的虚拟空间就能帮助学生把自己的奇思 妙想变成像模像样的想象作文。

新城小学的嵇雅君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特点和 认知水平,开展电脑“画”作文研究,把网络上适于习作教 学的图片资源,“制作”成美丽植物、可爱动物、卡通人物、 地理环境等系统的资源库,并通过网络提供给学生选用。学 生自主从资源库中挑选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人物、风景等, 一边“画”,一边构思故事情节。儿童爱玩,爱幻想,有时 一个小小的启示,就能让他们迸发出自由活跃的思维火花, 进而在自由自在的创作中构建出不同的想象世界。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习作课 程的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各种网络软件为学生 的习作开展提供了及时帮助。巧妙、适度、有序地使用它们, 能让学生习作更自由,更真实,更有趣。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