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剪彩 > 【小学语文学科积极学业情绪的内涵与培养】 小学语文学业质量评价

【小学语文学科积极学业情绪的内涵与培养】 小学语文学业质量评价

来源:剪彩 时间:2019-10-26 07:58:05 点击:

小学语文学科积极学业情绪的内涵与培养

小学语文学科积极学业情绪的内涵与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习惯注重对教材知识体系的教学, 在教学设计上表现为注重“教材”的知识结构,强调小学生 掌握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淡化了小学生对知识的心 理需求和发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 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现代认知心理学认 为,有效学习最重要的内部条件:一是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基 础,二是学习者的主动加工活动。毋庸置疑,作为非智力因 素的情绪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具有动机作用。语文教学如果 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其积极情绪,不断地让其 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使之“乐学”,对促进学生的主体意 识的发展,提高学习效率是卓有成效的。

一、小学语文学科积极学业情绪的内涵 学业情绪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在教学和学习 过程中,学生所经历的一种情绪体验;
第二个层面是指学生 在经历一段时间学习后对于学科学习的认识。因为,学业情 绪既是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情感体验,又是学习结束后对 一学科的情感爱好。具体到语文学科中,是指学生在字、词、 句等知识的习得过程中及参加语文考试时所经历的喜、怒、 哀、惧等情绪体验,并在这些情绪体验中形成对语文学科的 情感认知。具体包括:①学生在语文学习与考试中愉快的情 感体验;
②乐于以字、词、句为基础的语文知识认知与掌握, 并擅于通过字、词、句去了解生活世界;
③在生活中擅于用语言文字去描述与表达生活的世界。只有当学生认为语文知 识的学习是有意义并且可以顺利掌握时,他才会形成积极的 语文学业情绪,否则,则会产生不安、紧张、畏惧的语文焦 虑,进而形成消极的语文学业情绪。

为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积极学业情绪,小学语文课堂的 教学设计要以小学生心理需求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小学生 的心理特点为教学前提,把课堂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学习动 因和发展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体包括两个层次:
一是分析小学生在具体学习环节中的心理需求及其发 展过程,考虑小学生认知情感和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然后 针对性地处理教材的内容,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从而设计 出与小学生的心理需求相吻合的教学方案。

二是通过分析所学教材内容的特点,考虑如何沟通与小 学生心理需要和发展相联系。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设计中, 主要关注的是教材本身固有的知识结构与小学生身心特点 之间的“动情点”。如果抓住能“牵一发”而“动感情”的 突破口,就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益。

二、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积极学业情绪的教学原则 1. 文本解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对文本进行解读来开展 丰富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得到自主发展的过程。情感是小学 语文教育的灵魂,情感的投入源于对于文本的深刻解读。同 时,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当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否则内容过 难,往往造成学生挫折感,激起消极心境,这往往是造成学 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因此,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要有 深度,更要适度。李海林先生说:“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确定 的根本视域立场,是学生,从学生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所以文本解读既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可达成度”,还要考虑 学生的“可接受度”。课堂上,我们不能以为自己感动,学 生就一定会感动。我们的审美情趣、能力和学生有重大差异。

蹲下来看学生,就是认真地观察了解儿童的世界,努力在打 通儿童的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上动脑筋。要仔细琢磨学生, 换位思考,要想想儿童会怎样读这个文本。我们面对的是6 —12岁的儿童,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孩子或牵引着 他们向前。

例如,一年级教材中有《村居》这首诗,通过深入的文 本解读并结合学生的特点,我教学时抓住一个“醉”字让学 生感悟诗词意境。“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中, 什么醉了?为何醉?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到草、莺、杨柳、 孩子、诗人都醉了。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跟着诗人一起走进 春天,陶醉在这春天的美景中。同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入 境悟情,进行联想,体味诗境,深入意境,引导学生知道诗 人为什么醉,体会诗人的情感。在多种感官的调动下,化难 为易,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2. 课程导入要符合学生的趣味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被我们忽视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 教材内容与小学生个体的具体需要和兴趣爱好往往是不一 致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学中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 离,沟通教材与现实的联系,使学习生活化,调动小学生积 极的学业情绪,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是非常重要的。

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适当启发、 诱导,或介绍教学内容的背景材料,来改变小学生对教学内 容原有的认知评价,从而产生积极学习的心理,激发学习动 机,优化了学习思路。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第四册《三个儿子》时,在识字学习 环节,事先准备了一桶水。在体会“拎着、沉甸甸、晃荡” 三个词语时,请学生上讲台做动作,其余学生仔细观察其动 作和表情,并建议大家选用生字词把所观察到的情景说一说。

被抽到做动作的孩子兴致勃勃地上台,台下的孩子们兴奋得 姿态各异。动作完毕后,我随即问上台的学生:“你能说说 自己的感受吗?”学生说:“刚才我拎着一桶水觉得沉甸甸 的。”我又追问:“你走了几步后,又发现了什么?”该学 生说:“我发现桶里的水在晃荡,都快流出来了。”之后, 我让台下的同学也说一说刚才的所见,要求说一段话,尽量 能用上表情。有位学生说:“刚才某某同学提着满满的一桶 水,沉甸甸的,他觉得很吃力,脸都(憋)红了。他摇摇晃 晃地走了几步,桶里的水直晃荡,他好像快要摔倒了呢!” 这样的教学结合学生的体验,既满足了学生追求新奇、好动的兴趣特点,也在玩玩说说中启发、诱导学生理解了生字词 的难点,甚至拓宽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有些时候可以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在语文教学时, 先考虑学习内容与生活有什么内在联系,对满足小学生内在 需要和自我发展有什么帮助,把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和发展 统一起来,有利于调动学习情感,从而有效地调动学习动力。

例如《争吵》写的是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小事,这种事几乎 每个学生都有类似的经历,在教学时,就可以把文本和学生 的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学习这一课时,正是学生经历的再现, 文中的人物就像他们自己的影子,他们自然关注事件的发展 变化,关注人物的表现。这样的教学内容贴近他们的学习生 活,满足他们的求知需要,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新的认识, 就能激发学习动力,为教学的成功设置了良好的情绪背景。

3. 课程的展开要增加学生的情绪体验 要让学生喜学乐学,就得千方百计地让他们入境体验。

当然,创设情境时要根据课文内容来决定情境的基调。如欢 快、轻柔、喜爱、赞美、幽默的喜乐性课文情境,要使学生 在感受愉快刺激中引起情感上的反应;
壮烈、伤心、悲痛、 憎恶的悲愤性情境,须使学生在正确的基调上受到深刻的理 性教育,得到认识生活真理和精神升华的乐趣。

一般说来,成长中的青少年,富有成就需要,自我表现 需要,娱乐需要,感官刺激的需要,而年龄愈低,需要愈强 烈。针对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角色效应,调动小学生的情绪体验,使之进入自己向往的角色或作 品人物的生活角色状态。而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 活动。作为“小学生”这一固有角色,往往摆脱不了“被教 学”的习惯地位的羁绊,极易处于一种消极的学习状态。小 学生一旦进入语文教学这个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担任与作 品有关的“他角色”,或扮演起向往的特定角色,情况就大 不一样,小学生就会不知不觉进入“生活状态”,打开作品 的窗口,与作品中人物真诚对话,在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中, 开启创造的心扉。

怎样利用角色效应呢?低年段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分角 色朗读和课文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投入到课文中,体验 角色的情感,从而丰富他们的感受,增强阅读的兴趣。而高 年段的教学,我们可以凭借角色的身份去体验教材,以学者 身份给教材中人物写一封信,给他一个忠告。在角色效应中, 还可以利用“表演”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处理。

如在教学《月球之迷》,让小学生充当小天文学家的身份, 以“宇宙探秘”为主题,召开新闻发布会;
教《只有一个地 球》,围绕地球资源短缺情况,以“地球的申诉”为题,召 开一次模拟法庭的公审会。

我在执教《找骆驼》一文时,先是引导小学生围绕课题 质疑,通过小学生自学寻找答案后又继续引导小学生生疑, 让小学生利用角色效应进行深入的探究:如果你是商人你会 这样想?你是老人又会怎样做?小学生细读后进行了交流,学生交流后,老师再次发问:你们对同学们的说法有什么补 充,或者又有什么新的疑问?不少小学生又被激起了疑问:
为什么商人一开始很客气,后来有点恼火了?老人为什么对 商人丢失的骆驼知道得那么详细?……在小学生满心疑惑 之时,又一次引导小学生读课文,从文中探究出答案,揭发 学生的兴趣。显然,这种角色效应,渲染了高涨的学习氛围, 创设了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有效地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动 机,从而增强了小学生创造性的内驱力。

4. 课程的结束要精讲拓展 语文2011版的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 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 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 综合应用能力”。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很有智力价值的,语 言是人类智慧的主要的运作工具和成果载体,是启迪人类智 慧的主要手段之一。语文教学要以发展学生思维为根本任务, 让学生充分获得语文学习的“智趣”。“智趣”的获得,主 要在于迁移,在于举一反三;
“智趣”获得的标志,在于学 生独立自主地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生活实际中出现的 问题,在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相应的语文任务。因此,教 师的讲解就要少而精:讲精华、讲规律、讲难点,简化教学 环节,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拓展练习进行发散性、 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迁移,点燃孩子思维的火花,提高孩子的 创新思维能力,真正完全满足人的自我发展的需要。如《假如》这首诗歌的最后一段“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 神笔……”用省略号代表了更多没有说出来的愿望。为了拓 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奠定一定的写话基础,课前我收集了 一些图片,如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双目失明的孤寡老人、 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地震过后的悲惨景象、被污染后的浑浊 河流、被破坏的土地与森林等。图片播放出来,孩子们的心 灵被深深地打动了,他们仿佛一下子从课本的小世界走向了 社会的大世界。他们纷纷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对世界的 同情心油然而生。在孩子们说完自己的愿望之后,我出示课 后练习,让学生把“我要给……”这个句式补充完整。学生 很快就能按照课文的格式进行叙说,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 一个积极活跃的状态,续写课文已是水到渠成。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