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剪彩 > 理论视角 [从缄默知识理论的视角解读启发式的策略分析]

理论视角 [从缄默知识理论的视角解读启发式的策略分析]

来源:剪彩 时间:2019-10-24 07:52:13 点击:

从缄默知识理论的视角解读启发式的策略分析

从缄默知识理论的视角解读启发式的策略分析 启发式教学是通过激励、追问、辩论等来引导学生,使 其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放弃并纠正错误观点,自然而然 地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它分三个步骤进行:一是激励。二 是助产,就是帮助真理产生。三是归纳和整理。古希腊哲学 家苏格拉底在其讲学中形成的独特教学方法产婆术就是早 期的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助产”知识, 即诱导出学生头脑中所固有的、缄默的知识,并最终将其显 性化、系统化。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启发式教学诱导出学 生头脑中的缄默知识?这些被诱导出来的“天真理解”(或 天真概念)① 是否正确?缄默知识理论视域下的启发式教 学又有什么新的内涵?这就成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启 发式教学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缄默知识理论概述 “缄默知识”的概念首先是由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和思 想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 人的研究 》一书中明确提出的。

波兰尼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 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 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 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 们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 [1],并由此提出了著名 的认识论命题——“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

[2]波兰尼认为,缄默知识具有以下特征:①缄默知识不能 够用文字、语言、符号进行系统的、逻辑的表述。②缄默知 识主要来源于实践活动和个体主动的反思,具有情境性、个 体性特征,不具有推广性和传播性。③缄默知识是个体在一 定的情境下由感官和理性的直觉通过“无意中的有意”而获 得的,因而不能加以批判和反思。④缄默知识对于显性知识 的获得既可以起到积极的辅助性、基础性和向导性作用,也 可能干扰和阻碍与之不“匹配”的显性知识的获得。

由于缄默知识具有个体性,因此它不能广泛传播;
由于 缄默知识具有情境性,因此它不能长期保存。鉴于此,只有 将缄默知识显性化才能实现它的更大价值。基于缄默知识的 以上特征,笔者认为其从产生到被显性化,要经历“催生缄 默知识、辨别天真理解、化缄默为显性”三个阶段。“催生 缄默知识”是指通过情境创设、语言提示等唤起学生头脑中 原本固有的相关印象,尽管这些印象大部分可能是零散的、 模糊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由于在学生头脑中催生出来的这 些缄默知识只是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天真理解”,因此这些 “天真理解”不一定是正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辩论、 诘难等形式对其进行甄别,并对“天真理解”中的错误成分 进行修正,即辨别“天真理解”。“化缄默为显性”是要把 此前催生出来的“天真理解”中的正确成分和被修正后的“天 真理解”系统化、条理化,以便于存储、推广和传播。

二、从缄默知识理论的视角对启发式教学的解读从缄默知识理论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启发式教学分为三 个阶段进行解读:催和破的阶段、辨和纠的阶段、定和理的 阶段。

1.催和破的阶段——提问、激励 启发式教学的实施首先要求受教育者头脑中拥有与将 要讨论的问题相关的知识基础或生活经验,但这些知识基础 或生活经验在学生头脑中有时是零碎的、甚至是残缺的,而 且学生在学习新问题之初还不知道其与新知识有无联系、联 系有多大,因此,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尽可能完整地、全面 地去挖掘和催生深藏在学生头脑中的零碎的、残缺的而又与 新知识相关的缄默知识。

这一阶段能否得以成功实施,关键取决于以下几点。首 先,营造“开放、民主、平等”的氛围是前提。开放,旨在 摆脱书本、传统或教条的束缚,包容一切思想;
民主,是要 消除禁锢、力争心灵自由;
平等,即理性对待教师权威,使 每一位学生都受到同等的重视,都具有主人翁意识,以便于 真诚地交流。启发式教学强调在教师的指引下,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动性,通过提问、激励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由表达 自己的见解,从而发现自身潜在的真理。其次,情境的成功 创造和呈现是关键。由于缄默知识具有“情境性”特征,而 且“缄默知识的获得总是与特殊问题或任务情境联系在一起 的,是对某种特殊问题或任务情境的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

[3] 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创设与教学密切联系的、学生能在其中进行独立探究的情境,丰富学生的体验。教师可以通过 语言描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 启发性和潜在性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的旧知,使学生从情 境中寻找自身存在的缄默知识,加以体会和领悟,并努力与 新知识进行匹配。也可以通过各种游戏、表演(面部表情)、 讲故事等活动形式使学生融入特定的气氛中,并积极主动地 从事各种智力活动,潜移默化地获取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 要求教师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的沟通, 所授知识应该深入到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当中。再次,提 问的内容应具有层次性,应符合一定的逻辑关系,所提问的 话题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由浅入深、步步深入。

苏格拉底的教育对象在一定程度上是没有等级之分的, 他对他的听众是平等相待的,这是自由的前提。苏格拉底也 非常重视谈话情境的创设,并且他追求的是一种带有理性色 彩的情境。他在表明自己的观点或思想时、在对学生进行提 问时都非常注重表达内容和提问内容的层次性,总是由表及 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启发,使之逐步达到 “破”的目的。

2.辨和纠的阶段——辩论、诘难 斯腾伯格等人的实验研究表明,在显性知识的获得方面, 缄默知识既可以起到一种基础的、辅助的和向导的作用,也 可能干扰和阻碍与之不一致或相冲突的显性知识的获得。这 也是缄默知识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催生出一系列的缄默知识,而且还要帮助学 生对自己头脑中所催生出来的“天真理解”进行分析,鉴别 出哪些是有助于对新知识进行掌握的,哪些是有悖于课堂知 识掌握的。

启发式教学通过第一阶段的“提问”和“激励”逐渐催 生出隐藏在学生头脑中的缄默知识。但是催生出来的这些 “天真理解”是否正确呢?这些知识是否有利于学生对新知 识的掌握呢?因此,在第二阶段,首先,要对这些“天真理 解”进行辨别,并对学生在第一阶段催生出来的干扰物—— 错误的观点或阻碍新知识获得的观点进行清除。其次,启发 式教学还要在辩论或谈话中引导学生逐渐趋于预先设计好 的正确观点,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正确知识的目的。在这里 教师与学生进行辩论或讨论的作用有三个:一是要对前一阶 段催生出来的隐藏在学生头脑中的“天真理解”进行辨别;

二是对那些将会促进新知识获得的“天真理解”进行肯定和 更深层次的引导;
三是对将另一部分会阻碍新知识获得的缄 默知识进行批驳、诘难和修正。

3.定和理的阶段——归纳、整理 启发式教学通过前两个环节已经基本达到催生旧知识、 获取新知识的目的了,但这些知识大部分仍是缄默的、不系 统的,或仍属于短时记忆的成分。这些知识只有被显性化、 系统化才能够得以长期保留和传播,才能使我们的知识体系 不断完善,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因此把缄默知识显性化、系统化是启发式教学的终极追求。启发式教学的第三 步就是归纳和整理,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并通过下定 义让学生进行思索之后把单一的概念归纳到一般的东西中 去,得出自己的结论。

体悟、反思是在实现前两个阶段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将自己的缄默知识“显性化”的有效手段。启发式教学一定 要在教学活动的最后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结合自 己的实践经验对存在于头脑中起促进作用的缄默知识或被 教师修正过的缄默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体悟和反 思,并通过让学生写反思笔记或阐明自己见解的方式将新知 识进行归纳和重新下定义,将这些新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自 身的、系统的知识。

注释:
①“天真理解或天真概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基于自己头脑中原有的缄默知识而对某一问题的直接理解 或回答,该理解或回答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参考文献:
[1]Polanyi M.The Study of Man[M].Chicago:
Cl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4. [2]Polanyi M.The Tacit Dimensions[M].London:
Routledge,1966. [3]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1(3)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