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剪彩 > 【数学课堂提问探索】 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

【数学课堂提问探索】 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

来源:剪彩 时间:2019-10-19 08:10:44 点击:

数学课堂提问探索

数学课堂提问探索 石绍学 重庆市潼南区塘坝初级中学校,重庆402678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7661( 2017 )08-0078-01 课堂成败与否,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 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 组织教学能力。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 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但这并不是说,为了迎合新课 程改革理念,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此放手,让学 生在数学课堂上“随心所欲”发展个性,当“主人”。学生 应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 堂4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 的数学学习。

一、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急于求成。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教师力求在短 时间内“刷”更多的题目,于是问题提出后,第一候答时间 不足,不待学生认真思考便匆匆提问,当学生回答的结果跟 预设不相符合时,没有引导,没有追问,将学生的思路强拉 至预定的答案上,学生的个性思维被抑制于预设中。

2.求量不求质。提问被视为“重型武器”,被教师频 繁使用,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没有消化,思维的发展 被钳制,课堂表面看似热闹,实质上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仅仅停留于问题的浅层。

3.设计随意。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不能引发学 生积极思考;
以“是吗”这类的问题让学生判断,学生根本 不用动脑筋,学生或猜测,或跟风;
设计的问题,不能贴近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令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影响了提问 的效果。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要适度、适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 面对全体学生,因此问题的难度要适度。问题的难度不宜过 浅,否则不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 展,白白耗费课堂宝贵的时间。问题的难度也不宜过深,否 则使学生丧失自信。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将问题进 行合理分解,让学生拾级而上,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
配方法”时,教师可以提出递进式的问题:(1) x2+6x+m是 完全平方式,求m的值;
x2+mx+4是完全平方式,求m的值;

4x2+12x+m是完全平方式,求m的值。(2)解方程(x-3 y=6;
2 (x+3) =3;
x2-6x+9=13。(3)探索方程x2_6x_16=0的解法。

如果直接呈现问题,让学生尝试用配方法解决问题,未免有 些突兀。教师可以将问题进行有效分解,用低起点、缓步子 的策略,为新旧知识搭建联系的桥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要留有让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心理学研究表明, 信息从传递到存储,一般要经历1秒左右的时间。如果学生思考的时间极为短暂,学生就无法进行深层思考。在初中数 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想象的 空间,使学生充分地展现自我。例如,在讲“一元N次方程 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两根之和、两根 之积与方程系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分别求出方程x2+4x+3 =0、x2-4x+3=0、x2-6x+8=0、x2+6x+8=0、x2-2x=0的两根xl, X2,并计算这两个根的和与积。学生经过计算、对比、分析, 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x2+px+q=0的两个根之间存在的关系:
X1+X2=-p,x1-X2-q。

3.要鼓励学生提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营造 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敞开心扉,敢于表达观点、乐于 与同学分享,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 打破常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从不同的层次思考,从而产 生创造的思维火花。例如,在讲“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 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索:要画出与一个三角形全等的三角 形,需至少准备几个条件?学生积极尝试,先只用一个条件 (一个角或一条边)画三角形,看是否全等;
再用两个条件 (一角一边、两角、两边)画三角形,看是否全等;
接着用 三个条件(三条边、三个角、两边一角和两角一边)画三角 形。学生发现“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 等”。这时有学生提出,两边和任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 形全等吗?教师不急于回答,而让学生根据条件画三角形, 会画出两个不同的三角形,于是学生意识到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4.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希 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恰到好处的点评。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 理,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回答,除了以语言激励外,还要运用 表情、手势等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把握 问题的难度与数量,吸引学生的力,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