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生物学野外实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的多重体验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一)考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体验生命之伟大 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生物要与生存环境发生密切的关 系。正是由于生物的适应性,才有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和千 姿百态的生命形式。一些从未涉足西北环境的南方同学,总 以为沙漠里是荒凉无际、寸草不生。而当他们面对浩瀚无垠 的巴丹吉林沙漠中郁郁葱葱、傲然挺立的沙生植物时,深刻 感受到生物与环境的奇妙关系,更由衷地感叹:沙漠并不是 生命的禁区,看似弱小的植物,不断与恶劣的环境顽强抗争, 经历了伟大的进化历程,是奇迹,也是生命的赞歌!学生们通 过考察深刻领悟到沙生植物种种奇特的形态是对环境长期 适应的结果,如梭梭和红柳的叶子成了鳞片状;骆驼刺的根 系不仅发达,在春天多雨的季节里吸足了水份,可供一年的 生命之需。这些形态特征对于适应沙漠严酷的环境十分有利。
因此,在教学实习中,要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使之 学习、了解生物适应性的本质和意义;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 识关注自然界的和谐,思考如何增强自己对复杂环境的适应 能力,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二)考察民勤生态危机,体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 20世纪50年代,随着石羊河流域最后一个湖泊青土湖干 涸而成沙源,民勤荒漠化生态加速发展,时至今日,民勤已成 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干旱、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5]。在民勤县的实习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考察了大陆性极干旱气候区中的生 物类型和特点,也深刻体会到了民勤的生态危机:严重的资 源性缺水、人口剧增、耕地不断扩大、灌溉用水急剧增加、 石羊河下游断流、湖泊干涸。因此,在野外实习中,教师以事 实不断引导学生思考民勤生态危机的根源以及生态环境的 综合治理策略。同学们也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生 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和谐的观点,即要充分考虑生态承载能 力,要按照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从石羊河流域和民勤干旱缺水的实际出发, 坚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确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提高有 限水资源的利用效益为目标,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 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学习民族文化,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甘肃境内民族众多,民族文化中包含着许多有利于实现 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体现在宗教信仰、禁 忌习俗、生产生活方式、丧葬文化等不同方面,它们对自然 界的生物多样性起到了极为有效的保护作用。如藏族的祖先 崇拜以及图腾崇拜,使大部分动物作为直接崇拜对象,如鸟 类、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爬行类、昆虫类等,由崇拜而 形成禁忌杀生的观念。从生态学的观点分析,禁忌杀生观念 及由此而引申出的素食、放生、不穿动物皮毛服装等行为, 实质是对保护物种多样性,尤其对野生濒危动物的保护,在 客观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天葬也反映出藏族人对大自然的爱护和尊重,因为无须为做棺材而砍树伐木,也不占用土地, 使自然资源得到了保护,减少秃鹭对其它兽类和鸟类的压力, 在很大程度上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了贡献[6]。甘肃玛曲 县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唯一全县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的地 方,足以说明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与藏族崇尚自然、保护资 源的理念不谋而合。这种实习引导学生们深刻体验了文化的 价值取向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以进一步思考如 何利用民族文化中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积极内涵这一社会资 源来推动现代社会环保事业的发展,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社 会。
(四)考察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体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实习基地之一的碌曲县是甘肃境内最大的黄河支流。碌 曲和玛曲都是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均位于甘肃甘 南藏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在涵养和补给黄河水源、调节气候、 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方面具 有十分重要的特殊功能和生态地位,在维系整个黄河流域生 态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7]。经过在碌曲尕海湿地、 则岔森林、黄河首曲阿万仓湿地的实地考察,同学们了解到, 近年来,甘南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草地和湿地遭到严重破坏, 土壤的渗水和蓄水能力大幅下降,暴洪灾害频发,水土流失 加剧,部分地方沙化,严重威胁了群众生产生活安全。此外, 甘南黄河源区还面临天然草地严重退化、生产能力大幅下降、 草原湿地面积锐减、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威胁、以及水源涵养能力普遍降低、河流水量急剧减少等严重的生态问题。在 甘南黄河源区的实习,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脆弱的生态环 境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只有重视该地区的生 态保护,才能使生态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才能有利于社会 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物学野外实习中实现人文教育的策略 (一)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将人文教育全面地纳入 教学体系 1•改革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深入社 会实践 在野外实习过程中,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调动学生 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发挥。因此, 明确“学生主体”观念,倡导民主的教学氛围,采用讨论式和 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唤醒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 为整个实习活动的主人。这方面,兰州大学的野外生物学实 习带队教师做了不少尝试,取得了不错的结果。实习时间相 对短暂,穿越和经历的路线较长,因此,如何克服地域广泛、 生态类型复杂、物种特异性较强与学生多、时间相对紧张之 间的矛盾,是实习队面临的挑战之一。在全面了解不同环境 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在组织管理方面,改革大团队式的野外 实习活动方式,进行有计划的分组模式,将整个实习大组分 成若干个兴趣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如民勤水资源利用现状 调查小组、甘南牧区草地退化人文因素调查小组、阿万仓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小组等,由不同的教师带队具体指导, 让学生在开展野外生物学实习的同时,对个人感兴趣的社会 实践课题进行调查研究。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主体性,而且也有效地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 开展生物学实习的同时,主动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生活、关注 社会,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教学实习效果也明显 提高。
2•改革教学内容,将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授 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机结合主动将人文知识内化到生 物科学知识中,这是兰州大学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的地域特 色和教学特色。拓展生物学野外实习的内容,在自然科学实 习中引入人文内容,加强同实习地社会、文化、经济的联系, 使实习内容更贴近社会生活主题。如兰州大学理科基地在生 物学野外实习过程中,时刻灌输环保的思想,激发环保意识 和使命感,注重将植物与其所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观察、研 究,使学生加深对植物界的了解,开阔其视野,还可以不断地 增强学生的生态和环境意识,从而提高其保护生态环境的自 觉性,并建立合理利用植物资源的理念;鼓励学生走入实习 地的居住区域中,了解当地经济结构、宗教文化、人口密度 等人文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学生也可参与当地的 民俗活动,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实现科学 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统一。
(二)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教师在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应努力激发学生 热爱知识、崇尚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以关注整个人类社会 生存发展的视角来认识问题的眼光与情怀。为适应素质教育 的要求,指导教师要在日常生活、教学实践中广泛学习和运 用人文知识、分析问题指导自己的行为,并不断地反思、总 结、探索,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在实习活动前,要做好充分准 备,不仅了解实习地的生态环境、生物类型等,也要尽量搜集 当地经济、历史、文化、民俗等资料,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 体系中。因此,只有具备深厚的专业学科知识和人文内涵的 教师,才能善于挖掘教育资源,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理 想、人文精神的环境,使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 取向等都受到感染,获得升华。
(三)实现多元化考核和评价体系,体现人文素质教育成 果 在野外实习的考核方式上应进行大胆尝试,实行考核方 式的多元化模式改革。考试内容包括多个方面:一是在野外 动植物采集、制作标本能力、标本识别能力方面的考核;二 是在实习结束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对自己参与的研究课题 进行总结,写出实习总结报告,并以论文的形式呈现给老师。
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对某个研究课题的总结,也可以是关于人 类生产、社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或者与生态环境之间 关系的认识等等,不局限于生物学领域,鼓励和肯定学生对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注。同时,在野外实习过程中形成的文字材料和科技论文,经教师指导后,鼓励学生向相应的刊 物投稿,并奖励学分。另外,学生还可将在实习中拍摄的代表 性动植物照片或反映不同地域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地理 地貌、民族风情和建设成果等的照片以实习汇报展览的形式 进行成果展示,作为野外实习或者社会实践的一部分成果。
这些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不仅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增强其成就感,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 素质,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