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婚礼 > 大学家庭困难学生心态分析|学生家庭基本情况

大学家庭困难学生心态分析|学生家庭基本情况

来源:婚礼 时间:2019-11-17 08:15:41 点击:

大学家庭困难学生心态分析

大学家庭困难学生心态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 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 学生。[1]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教育公平机制 一方面使曾经无法支付高额费用的经济困难学生圆“大学 梦”,另一方面该群体比重增大又诱发全新的群体社会心态 问题,且该议题已成为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家长操心、学 校担心、学生忧心的社会问题。[2]社会心态是指经由社 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并不断发展、变化的,包括各 种情绪、感受、认识、态度、观点等多方面内容的,带有一 定社会普遍性、共同性的心理状态和发展态势。[3]39- 40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心态进行过精细系统研究,提出一系 列的理论假设和模型,如霍夫兰(C.I.Hovland)和卢森堡 (M.J.Rosenberg)提出态度三要素说,认为态度包括感情、 认知和行为,态度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媒介变量。[4]F. H.奥尔波特则从心态的形成入手,认为暗示能产生屈服的 态度,[5]社会心态作为共同体的心理汇聚必然是以压制 部分不同政见者的差异要求。当然还有以荣格和弗洛姆为代 表的新弗洛伊德派则以“社会无意识”来界定社会心态,指 出存在社会大多数成员被压抑的意识领域,[6]是让人难 以意识的社会禁忌,将无意识也理解为社会心态的重要构成。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们也逐渐重视对社会心态的理论或实证研究,如程家明以研究综述形式对社会心态的表现进行梳 理:认为社会心态可定义为热点问题的社会心态,群体共同 的、表现出来的社会意识或社会主体的精神结构与层次。

[7]沈杰认为社会心态是历史的嬗变词汇,社会心态乃是 在轴心地位价值观念(集体和个人、奉献与索取、自我与他 人)的两极中寻求兼顾。[8]而具体到大学生甚至家庭经济 困难学生的社会心态研究,朱新秤等人认为当代大学生表现 出矛盾心态,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的价值评价标准、文化的 冲突与碰撞等直接造成大学生社会心态的杂芜。[9]胡杨、 徐建军也认同矛盾心态是转型期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现状与 特征,提出和谐校园建设必须以学生心态和谐作为着眼点。

[10]刘佳对高校贫困生进行个案研究,认为当前高校校园 已形成“贫困文化”,是贫困文化和主流文化间的冲突导致 贫困生群体在价值观形成、心理健康、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 的困惑、冲突乃至危机。[11]根据已有文献的研究,不禁 让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态行为与校园主 流文化是否存在矛盾和冲突?是否主流文化趋优会加剧经济 困难学生的政治认同危机?是否因补偿心理而导致他们对职 业选择的误判?是否会致使这类群体婚恋话语权的丧失和使 得他们在社会交往中趋于角色的隐匿和掩饰?为探寻以上问 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心态,并 通过横向对比,了解他们与其他大学生群体的心态异同。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研究以中南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样, 采用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600份,覆盖全校25个学院和4个 年级,回收有效问卷57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5%。样本 信息:男生65.54%,女生34.46%,男女比例约为2∶1;农村户 籍68.59%,城镇户籍,31.41%,与学校整体情况相符;月生 活费在500元以下、500-800元之间和800元以上的比例分别 为27.05%、62.65%和10.30%。根据王劲�U[12]的家庭经 济困难学生比例分别为和26%和25%的有关研究并结合中南 大学的实际情况和其所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本文 将月生活费在500元以下的界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00- 800元之间的为家庭经济中等学生,800元以上的为家庭经济 富裕学生。调查所采用“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问卷”系自编 问卷。在社会心态结构方面,不同学者有不同理解和认识, 马广海认为社会情绪、社会认知、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意 向构成社会心态测量的基本维度,[13]李布认为包括心理 状态、行为取向以及社会意识[14],程家明认为是心理意 向、社会理智和精神支柱,[15]李静等认为社会心态表现 为价值取向性心态、思维方式性心态、行为模式性心态。[3] 42-43可见,目前社会心理学家在“如何界定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的心理结构是怎样的”、“社会心态是如何形成 的”等问题上还没有形成共识,[16]但都比较注重价值取 向。因此本文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心态调查问卷设计 时,选择了以价值取向为核心的与大学生密切关联的政治心态、职业心态、婚恋心态和社交心态四个维度。具体问题设 计上,政治心态包括政治向心力、政治评价与自身政治行为 三个方面,职业心态包括择业目标、地域、行业和准备情况 四个方面,婚恋心态包括恋爱与经济、恋爱与家庭、恋爱与 责任、恋爱与学习以及恋爱与未来五个方面,社交心态包括 冲突社交、合作社交、利他社交三个方面。调查所获得的数 据使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政治心态青年的政治心态是一个国家政治生命力 的象征,取向良好且积极向上的民族政治心态既反映出个体 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趋向成熟,更是社会稳步前进的认同 需要。而个体社会心态必然带有鲜明的群体特征,正如马克 斯•韦伯所言:“它们必定首先起源于人群而非孤立的个人, 并且作为一种思考模式也由人群所携带”[17]。从表1可 以看出:在政治向心力上,项目1-1、1-2正向数据呈现出 凸型正向趋势,而项目1-3、1-4负向数据呈现出凹型负向 趋势,家庭经济中等学生政治向心力高于另外两个群体,表 明经济条件差异将直接导致迥异的政治心理。经济优势或弱 势都可导致政治心态的弱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对本身经 济边缘的不满而丧失对政治的部分热情和信心;在政治评价 上,项目1-3、1-5、1-6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公民 意识和公民担当,顺应当前主流政治价值观,而项目1-7、 1-8也印证上述论断,尽管当前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尚处初阶,仍存在诸多缺点和不足,但大学生对政治现状理性认识 的精神是宝贵的,公民精神的崛起就应当从青年对政治的挑 剔开始;在政治行为上,项目1-9则直接反映出经济条件与 政治行为的反比关系,经济困难学生对时政新闻关注度高于 另外两类群体,其力图通过政治参与等行为来诠释所处经济 窘境原因,并期望从社会“信息流”中寻求改变现状的方法。

(二)职业心态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 高等教育毕业生从1999年90万飙升至2010年的614万,[18] 庞大的就业基数给劳动力市场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给大 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尤其是对就业更为敏感与亟需的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增加无形的心理包袱。职业心态一方面 是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必须锻造的基本心理素质,它的嬗变 是大学生走向成熟的重要表征,而另一方面职业心态在“所 拥有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数量和质量差异”[19]的情 况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如何解决职业心态与就业市场的适 切性,仍是值得研究的话题。从项目2-1、2-2数据可知, 家庭经济中等学生的择业目标更明确、地域选择更务实,家 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家庭经济富裕学生相对迷惘。家庭经济困 难学生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急于改变现状的迫切要求, 致使他们在职业选择上的“不淡定”,而家庭经济富裕学生 则因其依赖性,较高的经济起点和对高质量生活的“情感超 载”,使其陷入求职的“随性”误区;而从项目2-3、2-4 可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求职动机十分强烈,但对“铁饭碗”之称的国企、机关工作等意向一般,究其原因还是体制壁垒 作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应对“潜规则”必须的经济社 会资源,求职心态功利倾向主导前提下,也需充分做出规避 风险的准备;从项目2-5、2-6数值上看,三类受调查学生 群体均值都处2.45以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此表现出与经 济状况非对称性的心理形式。概括上述分析为三点:第一, 经济拮据削弱职业选择强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职业选择 强度上受到主我和客我的二重作用力,主我的选择侧重理想 价值实现,客我的选择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经济状况的 影响;第二,家庭经济困难状况抑制职业适应韧度,导致其 对文化知识习得、社团活动参与、工作技能锻炼、人际关系 培育等关注度较低;第三,物质缺乏模糊职业技能尺度,经 济困难限制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干 扰其职业化和社会化程度。

(三)婚恋心态婚恋心态反映青年学生对未来生活规划、 情感归属、社会交往互动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婚恋不仅是男 女双方两情相悦、产生情感依赖和心理依赖的过程,更是大 学生作为独立个体进行理性选择的过程。[21]调查表明家 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家庭经济中等学生在婚恋观上惊人相似, 而与经济富裕学生群体相比却存在较大差异。从项目3-1中 数据可知,经济富裕学生与另外两类群体在“婚恋是否以足 够经济实力为前提”问题上给出迥异的答案,富裕经济条件 能够作为心理接受高额婚恋经济成本的坚实保障,而经济相对弱势则意味着自身原本社会资源无法独自承担婚恋成本, 必须通过能力拓展或额外资源才可实现婚恋的物质保障。从 项目3-2中就揭露出经济困难学生对于未来改变经济窘境 与获得他人支持的渴望程度。而项目3-5更直接表现出在经 济“入场券”的门槛下,青年大学生在恋爱自由环境中仍然 时刻考虑到婚恋成本,尤其是经济困难学生在“裸婚”、“裸 爱”都成为某种感情乌托邦时,他们在婚恋心态方面更加是 噤若寒蝉。此外,从项目3-3中可知父母同样是影响大学生 婚恋心态的重要因素,父母赡养需求让青年学生在婚恋观上 的有着双重责任标准:就婚恋的最终指向而言,家庭经济困 难学生都较注重赡养父母,改变现状的动机较为强烈;就婚 恋所需承担风险指向而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婚恋过程中 存在的危机意识并不显著。总而言之,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婚 恋上将会承受着其他群体所无法比拟的经济压力,但经济压 力依旧不可否定对爱情本质的追求,就如弗洛姆所说的:“爱 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

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 尊重和认识。”[21] (四)社交心态社会交往对于青年学生至关重要,从生命 周期发展的观点看,青年正处于某一“社会时钟”期,“时 钟”将会告诉他们某一社会事件的发生是符合时宜的或违反 常规的,而“时钟”发挥功效的前提是一定的社会交往而产 生的亲密感,即“形成具体的友好关系和伙伴关系的能力,并且发展道德的力量去遵循彼此间义务的能力。”[22]“时 钟”在此即是某种阶段社会交往心态的另一称呼,它表示主 流的社会心态基本形态和要求,更透露出青年关于责任和义 务的理性权衡。本文的调查对象也都遵循着青年群体默认式 的积极主动社交心态,在朋辈群体间保持着相对稳定健康的 关系,但经济状况不同社交心态出现不同。从表4可知,三 个学生群体在社交心态具体数值上基本呈现凸型走势,经济 困难学生和富裕学生同样是因为经济弱势或强势,导致二者 社交心态上积极,企图改变原有低层社交圈或扩大社交范围, 经济中层学生却因为经济的“未触底”和“未冒头”而在社 交心态上略有滞固,难以催生自身力量扩大或加深社会交往。

而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社会交往分为冲突社交、 合作社交、利他社交和侵犯社交四类模式,而调查数据也与 这一分类紧密契合。从项目4-1、4-2中可知经济困难学生 在群体交往中“去个性化”程度较为彻底,人为忽略与经济 富裕层对象的阶层差异,以合作方式建立情感共同体防止被 整体所排异,对维护与同学之间友情、融入学生“大家庭” 较积极;而如4-3表示利他交往的项目上,经济困难学生却 面临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社交窘境,囊中羞涩制约着其 向其他群体学生表达赞同或支持的渠道路径,“请客吃饭” 等增进友谊方式将会进一步加剧其经济负担,而家庭经济中 等学生和家庭经济富裕学生这方面压力相对较轻,并不会对 正常学习生活造成负面消极影响;项目4-4则表达大学生群体的冲突社交情况,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学生群体在日常学 习生活中都表现出较为一致的乐于合群、与人为善的个性, 对某些另类学生并不非常排斥,而经济富裕学生因角色认同 而并无较大反感,但家庭经济中等学生则因与其行为认同的 较大差异,而引发社交心态从冲突潜伏期进入冲突知觉期, 反感度较前二者较高。总体而言,社交心态是经济困难学生 应重视的领域,经济弱势地位并非代表社会交往中不能主动 出击,应将大学中人际交往作为提高能力的宝贵财富和更好 适应社会的手段方法,清晰认识到“关系网”建构的重要性。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当前大学生 社会心态整体良好,基本上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家庭经济 困难学生也呈现出自尊自信、理性包容心态,没有出现仇富 仇官、浮躁喧嚣等不良社会心态。第二,经济条件与社会心 态呈显著差异。整体上家庭经济中等学生心态最为稳定,家 庭经济富裕学生依赖性和优越感较强,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在心态就容易受外部因素“绑架”,呈现出一定的功利性和 不确定性。第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政治心态、职业心态、 婚恋心态和社交心态四个方面都呈现一定的弱势心态,尽管 仍处于边缘化水平较低层次,但被边缘化现象存在且有不断 发展趋势,值得关注和研究。鉴于以上数据和分析,建议从 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四个层面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 社会心态四级调控机制,培育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自尊自强、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第一级调控机制:加大资 助力度,在物质层面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安心。家庭 经济困难学生弱势心态的源于经济弱势,因此,培育良好社 会心态,首先要对他们进行经济上的资助,帮助他们安心学 习生活。一是要提高对资助工作的认识,要认识到这不仅关 系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更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重 要举措;二是要对他们采取奖、贷、助、补、减等多种方式 资助,建立多元混合资助体系;[23]三是要整合社会资源, 拓展政府资助以外的资助来源和渠道;四是要加强家庭经济 困难学生的认定,提高资助效率,如,采用非收入变量认定 [24]或借鉴美国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申请和审核系 统[25]。第二级调控机制:建立健全制度,在制度层面帮 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顺心。制度本身是一种文化,是一 种教育方式。要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制度,做到家庭 经济困难学生的对象早明确、档案早建立、帮扶早行动;要 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性化帮扶制度,根据不同经 济条件和不同心态给予不同资助力度和帮扶方式;要落实学 校与家庭沟通联系制度,凭借家庭的权威性和亲缘性,从制 度上加深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关怀,形成教育合 力,培养良好社会心态。第三级调控机制:加强规范引导, 在行为层面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舒心。家庭经济困难 学生易遭边缘对待,原因在于经济弱势地位促成的特殊身份 角色标识。因而要建立基于本校文化氛围的、符合时代要求和青年 心理需求的高校行为标识系统,即通过组织每一成员的工作、 服务行为来充分体现组织的精神、宗旨、价值观等要素,使 之外显于公众的行为体系,[26]让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和校 园行为理念具体化、行为化:第一,关注思想动态,帮助正 确认识自我,谨慎妥善处理对社会或学校消极负面信息的解 释、澄清与引导,防止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得一部分 学生走向逆反”,[27]甚至于引发仇视社会、报复社会的 行为;第二,注重行为引导,尽量减少因群体压力而造成的 “面子行为”,克服学生群体中一直存在的“差异攀比”;
第三,加强组织活动,让经济条件不同的学生生活上有交集、 思想上有碰撞、行为上有认同。第四级调控机制:注重素质 提升,在精神层面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开心。对家庭 经济困难学生除了物质帮扶,还要防止出现自卑、自暴自弃、 自我封闭,导致“精神贫困”。当代大学生的素质主要包括 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四个 方面[28],应注重“四个课堂”结合,全面提升家庭经济 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一,畅通课堂教学第一课堂,充分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和其它课堂教学渗 透作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 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从他们的需要体系和问题 体系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他们拓展交 往圈、增强自信心;第三,拓展社会实践第三课堂,以事业化规划、系统化推进、社会化运作、项目化支撑和特色化提 升,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领域和深度[29],帮助他们一些 偏颇的看法得以改变、偏激的观点得以修正,促使他们全面 辩证地思考社会,客观地看待自我和人生[30];第四,开 辟网络德育虚拟课堂。整合短信平台、QQ群、手机报、微博、 网络电视等网络新媒体的教育功能,构建多元新媒体德育体 系,帮助他们在精神上具备自立、自尊、自强的品质。□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