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在量子力学基础上兴起的不同于以往牛顿力学 的物理学对粒子所构成的宇宙间存在着深层联系的阐述,也 推动着系统生物学、生态系统理论对生物及其环境之间自然 发生有机联系的重视,这种“让生命回到生物学”的有机系 统方法超越了传统的近代机械论和彻底的还原论,将生物体 当作在自身特定生态系统中活动的有机体去理解。当这种通 过重视有机体与其生态环境之间有机联系的研究生命系统 的方法被运用到社会、政治和经济等领域时,便产生了彰显 有机思维特质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在一定意义上,“当一种 知识体系形成于各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 依存、相互联系的系统中时,我们就说它是有机的”[1]。
有机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以对有机体、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这 种新的整体性理解为基础的有机思维的视角来探析人与自 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并通过“教给学生与所有 生命共生、共荣,公正分配资源和机会的知识和价值观”[2] 的有机教育来培育学生的整体生态思维和有机共同体价值 观。这种有机教育是一种知识性与实践性知行统一的生命教育,是一种扎根于特定历史和文化环境来培育学生的生命共 同体意识的“有根”教育,促使学生在价值反思中进行生态 实践。
一、价值关怀:资本主义现代性下的“主体性”形而上 学 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以工具理性、科技理性为基础的 资本主义现代性是现代文明危机的罪魁祸首,“生态危机” “造成危机根源的资本主义制度”以及“现代性之死”是当 今存在的三大难题,已经鲜明地呈现在人类面前。有机马克 思主义以文化为进路,对现代性思维影响下非此即彼的二元 对立思维模式、个人主义的价值认知方式及进步主义等私利 观念架构起的单向度的自由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展开历史研 究,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从产生开始就依据的是人性理论、市 场机制都决定了资本主义注定是不公正、贫富差距悬殊、反 生态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结构及其实践方式在不考虑自然 因素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摄取自然资源来满足人类的自身 利益,这种以人类为中心的“主体性”形而上学的“现代性” 不仅在蹂躏人类自身,还在掠夺整个地球。“现在统治世界 的经济秩序不是自然的,它正在把世界改造成为一个表达了 人的目的而非自身的人造之地。”[3]海德格尔认为,这 种对物质财富的盲目崇拜、否定自然界存在意义的现代价值 观念是一种“论证性表象的思维方式”,关注的不是事物的 存在本身,认为这种主客二分的认知方式必然会导致思维和存在的对象性分裂,这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看来不仅很容易割 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还会使“主体性” 在工具理性控制下不单无视“物性”,还会失去“人性”, 成为一种残酷的“去有机化”现象,没有丝毫“有机”可谈。
所以,有机马克思主义将批判的矛头指向现代性的内核,认 为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来自现代社会的深层结构,即“主体 性”形而上学的现代性。
(一)从“二元论”的角度来看 宇宙原本是由性质和关系所构成的‘有机体’,这些有 机体处于一个无缝连接的网络之中并相互勾连。“自然、社 会、思维乃至整个宇宙都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机体”[4], 但是“二元论”却把客体与主体、政治经济与文化、人与自 然、社会及其自身的关系相对立,将整个地球视为毫无联系 的材料堆积,不同事物之间的“能动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 系”被割裂。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看来,这种“现代性”主导 下的的僵化思维模式是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
(二)从“人类中心论”的角度来看 随着有机体的创造,“一个机体可以转化为另一个机 体”[5],旧的有机体将被转化为新的有机体,整个宇宙 表现为一个生生不息的活动过程。但是“人类中心论”撇开 了这种非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认为“决定”性质的历史规律 被一个无所不含的体系涵盖,并试图使人处于绝对优先的地 位,自然变成了被人类拷问、命令的对象。受这种将人类看成是有内在价值的唯一存在物的观点影响,人们将自然视为 剥削和奴役的对象,对自然界进行着残忍的掠夺式开发,为 了金山银山的获得而忽略了绿水青山,为了满足眼前的利益 而牺牲了大自然。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看来,这种不厚道的做 法很容易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也必然会带来宇宙的毁 灭。
(三)从“生态中心论”的角度来看 “每一个事物对其他事物有着多种不同的价值,并且自 身也有着多种不同的价值,有些事物对他物的价值不大,但 自身却具有很高的价值;
有些事物对他物(至少有许多)极 有价值,但自身却价值很小。然而,由于内在联系的根本特 性,一些事物的价值实现会增加其他事物的价值”[6]。
也就是说,这种过程哲学的“内在价值论”认为,任何一个 维度都没有办法永远起决定性作用,非人世界同人类社会具 有同等的地位,尊重自然的同时,也不能无视人类作为有意 识的特殊的主体性存在。“生态中心论”虽然承认了自然存 在物的内在价值,却脱离人类而独立存在,这种机械的思维 方式阻碍了人类凭借特有的意识应对自然的挑战,也无法创 造更多的价值。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正是这些现代价值观 念主导下的社会面临着生态危机。
二、价值志趣:有机整体思维的后现代选择 有机马克思主义主张从后现代语境出发,批判这种非此 即彼的二元思维方式所催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价值观念,并指出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为特征的经济理性、消费主 义、物质主义、贫富分配不均等现象都是这种“现代性”表 象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折射,不仅诱发了人类无限追求 经济增长的生产模式,还致使自然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并可 能驶向生态危机。于是,针对现代价值体系的弊端折射的现 代性问题,提出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正义观,“为 了共同体的自由” “服务于共同福祉的民主”的后现代价 值观,并在有机的生态思维和社会主义原则的基础上,主张 从“进步主义” “个体私利” “短期效益” “拥有更多” 向“过程哲学” “和谐共生” “长远整体目标” “良好 的生存世界”转变,旨在反对物质GDP指数增长的单向度的 发展观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树立长远整体视野下的社会善 发展观和关注阶级不平等问题的生态文明观,并主张将马克 思主义与怀特海过程哲学相联系。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看来, 需要以一种彰显整体世界观和共同体价值观的有机哲学这 种后现代理论来补充生态思想。于是,为了解决这种地球已 不能承受的竭泽而渔的现代生产模式,主张“有机论”取代 “二元论”,建构一种基于整个地球的人、自然、社会和谐 统一的为了共同福祉的生命共同善。
(一)这种过程哲学体现为“关系实在论” “每个事件都由它与其他事件之间的关系构成,不存在 完全独立的个体事物,一个事件的特征也会影响其他所有的 事件”[7]。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普遍联系,“如果承认不同程度的关联性,承认微小的关联性,那么就必须承 认每一现实存在都存在于每一其他现实存在之中”[8]。
人类不是孤立的、原子式的单位或个体,因为每一种关系都 参与到事件的本质里,所以离开这种关系,事件就不能成为 其本身了。也就是说,所有现实存在从本质上来看都是完全 生态的,人类本身也是生态的,是共同体中人,而不是孤岛 中人。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这种“我们由我们的关系所构 成”的相互关联性是二维现代性思维的克星。
(二)这种过程哲学体现为“非确定性的影响” 人和非人的世界都是一定时空阈限发生事件的结果,皆 是“动在”并表现为一个时间上的过程和空间上相互关联的 存在之网。“每个事件由过去构成并深受过去的影响,但没 有一个事件完全由它的过去决定”[9]。宇宙是一个流动 变化的过程,“未来是完全彻底地开放的”[10]。在有机 马克思主义看来,这种不可测量的敞开性假设为应对生态危 机提供了不同于僵化思维的发展观。
(三)这种过程哲学体现为“内在价值论” 侧重更为广泛的整个宇宙在内的系统,“事件——以及 所有人——是由自身与他者之间的关系构成的,我们也由影 响环境和被环境影响的方式构成”[11],强调整体大于部 分之和也涉及价值的审美,认为“每一事件都有其内在价值, 内在价值是由事件所包含的关系和创造力来衡量的”[12] , 并将这种价值定义为一种以造福共同体为方式持续运用其自由的互助合作,而非个体竞争的成就。这些特点反映了有 机过程哲学本质是一种生态哲学,所有这些“实在”的事物 都是“动在”的过程,这些不断变化的“动在”又生成了关 系性的“互在”反映存在的本质。有机马克思义义认为,这 种有机整体观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价值旨归:有机生命教育的生态实践 有机马克思主义在指出现代性是现代文明危机的总根 源后,通过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主张树立一 种有机整体主义的世界观,并且在对阶级不平等的关注、社 会的长远整体发展以及为了共同福祉的追求等方面,都彰显 出了这种有机整体的生态思维方式,并在后现代生态理论的 基础之上,建设性地寄希望于通过进行有机的生命教育来促 进日常的生态实践。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看来,只有通过教给 学生这种与地球上所有生命共生、共荣及社会需要公正分配 资源的知识和培育一种生命共同体的意识和共同体的价值 观,才能塑造具有整体世界观和有机生态思维的未来社会的 公民,也只有进行这种基于特定历史文化土壤下所生长的 “有根”生命教育,才有利于形成学生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 的有机认知结构和整体共生发展,彰显出所有事物的内在价 值,更好地实现为了整个地球的共同福祉。
(一)需要培养学生的生命共同体意识 生命共同体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生命群体的每个 个体之间由于生存所形成相互影响的生命现象而构成的关联性有机生命系统。从时间上来看,要求人们不能仅考虑眼 前的短期利益,而应该树立一种长远的整体视野,为子孙后 代的生存环境谋福祉;
从空间上来看,要关注地域共同体和 社区共同体的利益,尊重各区域的特色文化和风俗习惯。然 而,建立在“无极限增长”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之上的 现代教育更多地倾向于对人的“职业化” “竞争化”培养, 生产的大部分都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技术型工人”,一 味地追求个体在现代技术化理性控制下的所谓“成才”和以 薪水为工作标准的优越岗位,以及名品牌、高价格为消费标 识的“社会成功人士”,却忽视了区域文化和生态系统的价 值以及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生活经验和生态实践,其结果是 使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变得越发虚伪,在追求个人物质利益 中尽显人性的自私。这种现象在教育领域就变成了“教育的 功利化”,扭曲了“教育是培养人”的生命本性。有机马克 思主义呼吁一种有机的生命教育来改变这种因缺失传统文 化和人文价值的现代教育异化现象,力图培育学生“服务基 层、扎根乡村”的志向和大局意识。认为追求职业不是生命 的全部,人只有具备浓浓的乡村情怀和深深的“乡愁”情感 来安放纯真的心灵,才能更好地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学生 只有认识到这种生命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树立生命共同体 的意识,才能维护生命共同体的整体利益。
(二)需要培养学生的共同体价值观 现代社会群体中的个体为满足利润的欲望进行无极限的追求,“被资本主义惟功利化原则彻底异化了的理性,它 仅仅着眼于利益关系,而与道德要求相分离”[13]。在这 种物欲的“催逼”下,人类的生存状态一步步向原子化、单 向度的片面方向发展,注重外在物质的极大丰富,却忽视了 人文价值和精神文化的内在充盈,导致现代人心灵空虚和浮 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 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4]。
但“资本”控制之下的工具理性却陷入了“误把抽象当具体” 的静止式僵化思维模式,这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看来是犯了 “误置具体的谬误”,不仅割裂了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忽视 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性,缺乏对“互在”与“动在” 的关照。
“每当思考者忘记思考中所涉及的抽象程度,并从中推出关 于具体现实的毫无根据的结论时,这种谬误就会出现”[15]。
也就是说,这种谬误忽略了特定的历史条件以及现实生活中 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将原本作为社会关系存在的丰富个 性特征的人抽象、统一化为僵死的外壳,缺乏对整个社会共 同体以及生态万物的关爱,造成了整个社会道德的缺失。面 对现代社会中的人与其存在的社会之间存在的裂缝与矛盾, 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现实性”的社会存在中,只有在 人与人所在领域的社会之间保持一种有机的平衡关系,关照 由真正的人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 共同福祉。由此,有机马克思主义呼吁一种有机的生命教育 来培养人们重视事物关联性和过程性的共同体价值观,以此来舒缓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正如斯普瑞特奈克所言, “真正的危机不是缺少数据或使用电脑的能力,而是缺少重 视生命相互关联性的道德发展和精神发展”[16]。对于现 代社会中不断增加的校园暴力事件,不能说与没有很好地培 养学生在生命成长中具有良好的整体价值观念无关。传统教 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这种 有机的生命教育来强调学生个体与外在自然界、生活本身的 整体联系,才能像生命体汲取自然养分一样汲取精神上的知 识。为了使学生摆脱抽象化的控制,这种生命教育认为,只 有在有机共同体价值观的引领下,注重对系统整体的追求, 才能成为具备系统意识和整体内涵的真正的人。
(三)需要培养有机的生态思维 面对人们所遭遇的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有机马克思主 义要求以整体论来把握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有机的 生态思维正是对现代“二元论”思维模式进行反思的产物, 主张以生态的视角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认为生命不仅是有 机体与环境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还是有机体与环境进行物 质和能量交换及信息传输的过程。也就是说,包括人在内的 生物体都不能与其所处的环境分开,然而在人类中心主义和 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主导下的现代教育中,“无根”的离土教 育随处可见。正如王治河等人所言,这种教育“不仅削弱了 对地区周边联系、文化模式和生态系统的敏感性,而且直接 导致了与过去的决裂、与过去生命感的决裂、与周边共同体的疏离、与大自然的隔绝”[17]。由此,有机马克思主义 呼唤一种彰显有机生态思维特质的“有根”的生命教育,通 过加强对学生、教师、学校与自然、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生 活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呼唤学生对生命本身的责任感和强 烈的归属感。这种厚道的有机生命教育不仅将学生自身的生 命成长与其脚下这片深沉的土地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注重学 生的整体思维和生态价值倾向,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厚重情 怀,同时还发挥出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引导学生树立人类 与其他所有生命共荣、共生的意识,力图通过培育这种公正 分配的知识和价值观来促进形成社会的生态正义,促使学生 形成具有系统整体性的认知结构、开放性的思维视野及有机 和谐的生态价值取向。
(四)需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生命过程 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文明理念不仅是理论本身, 更是一种生态实践,主张通过学校的有机教育来使人们的生 态文明意识在学生时代就扎下根,并认为这种生态思维要贯 穿整个人生命、生存、生活的全过程。所以,有机教育不能 简单地被看作是形而上学的抽象规定,更不能一味地进行那 种被动接受式的表面灌输,而是要将书本上的知识与日常生 活中的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践行一种重视环境作用的知行统 一的养成式生命教育来培育学生的反思批判精神和生态实 践精神。有机教育实践中的课堂教学也需要生发出浓烈的生 命气息,一方面,要求教师群体具备生态教育理念,在思想上认识到人、自然、社会三者的整体动态关系,还要在教学 实践中具备生态实践意识,把学生看作是富有情感和个性差 异的具有生命意识的真正的人,避免过度灌输的教学现象, 让有机生态思维和生命共同体意识真正地扎根于学生心 中;
另一方面,根据有机哲学所主张的一切实在之物都是“动 在”中的“互在”,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交流协作模式,使课堂生发出一种彰显合作 精神和生命效力的充满生机的教学氛围,促进不同学生身心 的自由舒展和和谐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尊重学生生 命最本真的存在状态,并通过结合特定的地域环境和社会实 践等教育活动来强化学生的生命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尊重他 者和关心他人的共生、共荣意识,在充分尊重每个个体都具 有独特的内在价值和存在的尊严中,促使学生在彰显生命气 息的课堂中积极地进行道德价值反思,并在勃然的“动在” 和“互在”中进行生态实践。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积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 明社会的后现代理论,代表了一种抵制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 的重要力量,特别强调共同体价值观的重要性和个体价值观 的培育作用。基于这种过程思想的生命共同体的“有机”原 则,发展一种培育整体动态的生态思维和生命共同体意识的 有机生命教育,以谋求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替代方案,旨在构 建一种为了共同福祉的由共同体组成的社会共同善,使人、 自然、社会处于和谐共存的状态。有机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有机、生态、厚道的教育发展理念,是文化意义上的生态文明 观,这种整体的视域和有机思维为我国的生命教育领域和生 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在一定意义上对中国化的马 克思主义有助推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有机克思主义这种 有机生态的生命共同体构建带有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色彩,使 其又脱离了具体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特别是在批判历史 决定论的同时,也将马克思主义建立在现代性的维度上进行 思考,并认为马克思始终将自然视为阶级的斗争背景,并在 诸如肯定政治、经济力量却忽视文化因素的影响下,许多类 似观点都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所以,需要在汲取有 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整体思维用于生命教育时审慎、辩证地 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引介有机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中多一些具有批判性的反思,选择适合我国的思想和观念, 为我国社会的生命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克莱顿,贾斯廷·海因泽克著.有 机马克思主义[M]. 孟献丽,于桂凤,张丽霞译.北京:人 民出版社,2015:153. [2][美]菲利普·克莱顿,贾斯廷·海因泽克著.有 机马克思主义[M]. 孟献丽,于桂凤,张丽霞译.北京:人 民出版社,2015:257. [3][美]小约翰·柯布.后现代公共政策[M].李际、 张晨译,曲跃厚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33.[4][英]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 杨富斌译.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30. [5][英]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 杨富斌译.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30. [6]David Griffin,ed. The Re-enchantment of Science[M]. Albany: SUNY Press, 1988:109. [7][美]小约翰·柯布.后现代公共政策[M].李际、 张晨译,曲跃厚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74. [8][美]小约翰·柯布.后现代公共政策[M].李际、 张晨译,曲跃厚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4. [9][美]小约翰·柯布.后现代公共政策[M].李际、 张晨译,曲跃厚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78. [10][美]小约翰·柯布.后现代公共政策[M].李 际、张晨译,曲跃厚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5. [11][美]小约翰·柯布.后现代公共政策[M].李 际、张晨译,曲跃厚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81. [12][美]小约翰·柯布.后现代公共政策[M].李 际、张晨译,曲跃厚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79. [13]刘魁.从富强到正义: 现代性重建与中国现代化 的价值取向[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190.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8. [15][美]赫尔曼·达利,小约翰·柯布.21 世纪生态经济学[M].王俊,韩冬筠译.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16]Chet Bowers. Ideology,educational computing, and the moral poverty of the information age[M]. Australian Educational Computing,1992.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