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婚礼 > 【思辨读写基于批判的传统文化学习路径】

【思辨读写基于批判的传统文化学习路径】

来源:婚礼 时间:2019-10-08 07:58:03 点击:

思辨读写基于批判的传统文化学习路径

思辨读写基于批判的传统文化学习路径 批判性思维是语文教育所要达成的核心素养之一,传 统文化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二者互为目标与凭借。

而语文教学中的思辨读写或是连接这二者的桥梁。

一、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审辨 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学习这个话题几乎风靡了从基础教 育到大学教育乃至全社会,继承、发展和文化复兴的文宣式 高调也一度亢奋地成为时代强音,甚至读经班大量出现。在 此过程中,语文教育因其特殊的课程内容与目标任务,常常 或自告奋勇或不由自主地接过这个半是道德正义半是责无 旁贷的旗帜来“咸与文化”与“认祖归宗”,有的地区一夜 之间就表示要大量增加古诗文篇目,有的地区出版专门的传 统文化学习教材。然而,对于“究竟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什么是传统文化” “学习传统文化是基于理解还是学样, 是为了光复古风还是更好地做一个现代人”这些问题往往缺 少足够的反思反省,被裹挟的语文教学因大而无当或是莫名 其妙的文化行径而平添一份不能承受之重。

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命题有这样几个问题需 要审而辨之:
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基于理解还是继承?当然是基于 理解,至于能否继承与发扬,那得看理解的结果有无价值。

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做一个古人或是带有古风的人, 更不是学习古人的行事风格与价值取舍,而是如同顾随先生所说“目的是为了做一个现代人”,这个现代人指的是在人 类共同价值意义内的平等、自由、博爱、公正、包容的现代 公民。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了解我们的祖先曾经想过什么, 做过什么,追求过什么,他们有过什么苦难,有过什么成就, 也就是进入“我从何而来,我是谁,我往何处去”这一哲学 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是很多的。不过它为何能保留 几千年?我们既不能简单地否定,更不能简单地肯定。有一 分证据说一分话,对此要认真加以研究辨析。我们的辨析是 要知道古代人的情感、古代人的思想、古代人的意识是怎样 的,给我们什么启示,但并非亦步亦趋地遵从他们、膜拜他 们,然后获得一种虚妄的自大,而应经由从古到今的那条历 史文化通道,让今天的人有历史感,对今天的现实会有洞穿 感。

在传统文化的理解上占据道德制高点的往往是“优秀博 大精深煌煌上国”一类调调——而这本不该由简单的爱国热 情代替理性的判断。我们还可以看到,即使是传统文化中被 认作精华的东西,在今天如果不经过思辨,也并非有益于现 代公民的培养。如庄子的自由哲学与隐逸美学一度是传统中 国文人最后的精神家园,放到如今,我们不排除具体的人依 此选择人生的形态,但当这种价值许可变成一种膜拜时,大 批中学生轻易地在自己的作文中表达向往与赞颂,其实已成 为一种割裂了自己生活的言不由衷和滥情的调子,更重要的 是,在现代社会,这种言不由衷和滥情消解的是现代公民的责任与权利,甚至为集体无意识找到心灵慰籍。至于那些个 《孝经》《弟子规》一类的东西,更是在价值认同上与现代 文明有着太多的龃龉。

传统文化这个筐太大怎么办?传统文化基本是个芜杂 的概念,如果有专门的传统文化学习选修课程,自然也是可 以的,就语文教学而言,作为教材选文式语文课堂教学来说, 必得有一个清晰和清醒的进入点。传统文化大致上可以有三 类:文献、文物、传统的生活方式。中学语文教学更多面对 和依托的是文献典籍,其中最常见的又是古代诗文,也就是 说,中学的传统文化学习主要是通过古诗文的学习来实现的。

至于弄些读经班、千人磕头洗脚,就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 远非主流。

这又带来一个问题——古诗文选入教材的数量和质量。

有的人认为,现在的教材选入的古诗文太少,觉得这是对传 统文化学习的削弱,其实这根本不是一个量的问题,就培养 现代人来说,我们没有把古诗文的数量弄到超越现代文程度 的必要。台湾地区的教材中古诗文的数量达到一半以上,其 实引起了教育人士的担忧。我们在阅读中发现,古诗文毕竟 和现代生活之间存在一种隔阂。现代的学生有他自己的生活 环境和时代特点,现代选文里呈现和寄寓的情感态度与文化 心理,相比于古诗文,与现代生活、现代公民标准有着更密 切和直接的关联。一个人如果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四书五经 或唐诗宋词,这是对他生活的一种剥夺和割裂。现代社会的知识折旧率越来越高,作为农业社会与慢生活的产物,作为 打着皇权专制意识烙印的古诗文,折旧率更高,那么学来何 用?知名作家和民间教育行者冉云飞要编一套《古诗文初 步》,把热爱生活作为选文的第一准则,其标准首先是要充 满生活气息,富有情趣,让人看到并喜欢生活的美好,其次 是平等、宽容,再次是懂得爱。他的选文显然是以现代人的 发展需要为出发点的。余党绪老师认为这涉及“一个常识性 的问题:青年学生首先并不是为了传承某种文化而生的,谁 有权利将传承某种文化作为天赋使命强加在他们身上呢? 教育的宗旨在于促进人的现实的发展。立足于育人开展文言 文教学,与立足于继承传统文化开展文言文教学,这是完全 不同的逻辑”。

二、批判性思维是传统文化学习的魂魄 正因为传统文化的实质、学习目的、教材选文等方面都 必须经验审辨,批判性思维就必然是传统文化学习的魂魄, 也是起点、支点和终极价值所在。

先说批判性思维的出身。批判性思维的提出基于二战后 对“平庸的恶”和“反洗脑”的命题的重视,于上世纪中叶 形成浪潮,并日渐成为许多国家公民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从1991年开始,美国就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将培养学生的批判 性思维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中,第一条 就把“培养批判性和独立态度”视为高等教育培训和从事研究的使命之一。GRE(美国研究生考试)在2002年增加了“分 析性写作”,SAT(美国高考)在2005年将原来的“言语” 部分改为“审辨式阅读”。芬兰等教育发达国家也都把批判 性思维纳入了教育的重要目标。从中国传统教育中,《中庸》 里所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以及胡适主张的“大胆 假设、小心求证”“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也都包含了批判 性思维的特质。

就语文教学而言,超越或曰不再纠缠于工具与人文、言 语形式与内容承载、感性与理性、真与泛等旷日持久又不断 变换旗帜、马甲的争论,在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中确立新 的支点——批判性思维培育与思辨读写教学,至少有着以下 几个意义:一是直面中国学生乃至国民群体的批判性思维缺 陷,并努力改观;
二是与将出的新课程标准把语言运用、文 学审美、文化理解、思维培养并举为四大素养相呼应;
三是 为语文教学内容的内涵式重构打开了一扇更为广阔而深邃 的阿里巴巴之门,并提供了策略与路径。如果说前两者更多 立足于语文教学价值追溯和课程内容的考察,那么第三点中, 以“思辨读写”为策略与路径的语文教学在为何教、教什么、 如何教等所有命题上,都将呈现或有待重现全新的话语形式、 内容图式与逻辑体系。

三、思辨读写为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传统文化学习提 供支撑 批判性思维在教育学上的含义在国际上已基本达成共识,它既不是社会上一些人望文生义得出的“负面、挑错” 的大批判,也不是一些逻辑专家所专注的单纯推理技巧。批 判性思维,是以理性和开放性为核心的一种谨慎公正的分析、 构造和发展的过程。董毓先生根据美国各州正在推行的《共 同核心标准》,立足中国基础教育中的实际,在《角逐批判 性思维》一文中提出中国的批判性思维教育应注重培育如下 基本习性和明辨、发展的能力:
(1)谨慎和谦虚的态度,愿意学习、思考的品质以及 文明讨论的习惯。

(2)讲道理、下判断要有理由,有全面收集信息的习 惯。

(3)意识到现实问题是复杂的,并有分解、分辨主次 关系的初步能力。

(4)懂得要清晰、具体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

(5)有判断信息的可靠性的初步能力。

(6)知道要考察信息是否足够支持自己和他人的立场、 观点。

(7)试图辨别自己和他人观点背后的假设、立场和视 角。

(8)注意寻求和对比不同观点,比较它们的根据和优 缺点。

这八项品德和素质,是批判性思维的主要特质,也是学 术研究的基本标准。其中,最后两个能力对我们中国学生特别有针对性,也是中国学生最薄弱的部分。

前面说过,如果不是着眼于专门的传统文化选修课程或 其他活动课程的开设,就占主体的语文学习形态来说,阅读、 写作,当然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主要路径。也就是说,思辨 性阅读和思辨性写作作为方法也好,路径也好,为实现传统 文化学习的价值建立了支撑。

思辨读写以“搜集、辨析、评估、质疑、反省、包容” 为学习活动的特征。美国学者格拉泽尔认为:“在一个人的 经验范围内,有意愿对问题和事物进行全方位的考虑,这种 态度就是审辩式思维。”比如,教学杜甫《咏怀古迹·群山 万壑赴荆门》一课时,我向学生出示了各种类型的有关昭君 出塞的材料,以王昭君为辐射点,关照到民间传说和《西京 杂记》《汉书》《琴操》《汉宫秋》等其他诗文,以杜甫为 辐射点,关照到李白、欧阳修等文人群体和特立独行的王安 石、昭君家人、皇帝等各种立场的人。之后,我引导学生辨 析各家、各人的叙事视角或出发点甚至真伪,并从文体目的 和不同身份作出评估,既体现包容并举性,也为鼓励质疑做 好了准备。这个质疑的过程是这样的:
先肯定杜甫自况的合理性。

第一次质疑:杜甫与李白、欧阳修等其他人的诗文都有 着悲苦怨恨的共同点,难道都是自况自伤吗?学生以此重新 评估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不能千篇一律。

第二次质疑:既然不能千篇一律,那为何他们又绝大部分以悲苦与怨恨为主旨呢?学生结合王安石的冷静评价,从 而得出“怨恨不止于昭君之怨、杜甫自伤,还有大汉文人的 哀怨美学体现”的解读推论。

这些故事大多不真实,不合常理,是为了故意增加“难 度”而编出来的,比如卧冰求鲤,为什么不用工具砸开冰呢? “孝”后面往往隐藏着恶,如杀儿、顺手偷走别人的食物, 一个“孝”字竟然屏蔽了众恶。这些故事大都有一个功利性 结局,或升官或发财或娶到了美女,让人怀疑这些人的孝不 是出于本心而为了某种目的,功利的行孝也是假孝。

这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孝”的本质应该是什么呢? 学生最后达成的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孝是一种爱心,对长辈 的孝其实是爱心,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更可以看出,有 了爱心自然会孝,不仅孝敬自己的长辈,也孝敬别的老人, 进而会爱社会上所有人,所以,提爱心比提孝心更有价值。

于是,我又再请学生辨析两对词语:孝与敬、孝与顺。学生 认识到:孝如果是敬,是正确的,与爱心是一致的,而如果 孝是为了顺,恭顺,奴性,就成问题了。我再问:那为何会 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呢?学生认为:可能古代人宣扬孝,就 是统治者要向百姓灌输顺从思想,培养奴性吧。

这样的思辨读写,无论是文本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因 借批判性思维这个筋脉,把语文教学中的言语运用、文学审 美、文化理解紧紧地揉搓、结构、整合到一起,以实现学习 传统文化是为了更好地成为现代人的价值追求。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