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点:为什么教?《悠久的陵寝文化》介绍了孙权墓、 明孝陵等众多的古代帝王陵墓,这些帝王陵墓在南京形成了 独特的陵寝文化。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南京著 名陵寝的知识,让学生初步感知陵寝在建筑上的巧与美,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弘扬传承金陵文化。
第二点:怎样教?面对众多的帝王陵墓,是每座都要详 细介绍,还是选取一个代表作为典型?如果要选取代表,选 择哪一个作为重点? 孙权墓在语文学科的某篇课文中已经涉及,中山陵可以 与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中的《中山陵前》一课整合。明孝 陵是学校的人文素养教育基地,与笔者所在的学校步行距离 较近,教学时可以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参观活动中,提高 教学的实效性。笔者思考后,确定如下教学流程:利用校本课时间组织学生去参观明孝陵,课堂以学生小组活动汇报为 主要形式。
二、课堂设计 (一)课前导入设计 只有基于生活的课堂,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只有打动 学生的心灵,才能给学生留下久远的记忆。在学习任何主题 的时候,儿童都不是一张没有描画过的白纸,对任何事物他 们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这些已知的经验对他们后来的 学习有着重要作用。
【教学重现】 师:我们的家乡南京是一座历史名城,在漫长的岁月中 它有很多别称,你知道哪些? 生1:金陵。
生2:建康。
生3:我从书上看到,越王勾践灭吴后,令范蠡修筑“越城”,那时候南京叫越城。
师:你真博学。南京之名始于明代初年,它还有很多别 称,其中最响亮的莫过于金陵了,直到今天金陵依然是南京 最雅致的别称,关于这个名字,是有由来的。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师:所谓金陵王气指的是南京的风水特征。(出示地图)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城北有玄武湖、莫愁湖,四周群山环绕, 首尾相连,犹如蟠龙伏虎,地形极其罕见。三国时诸葛亮在 察看地形之后赞叹道—— 生: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生在朗读 中露出自豪的神情) 师:在众多的朝代中,曾有十个朝代在南京建都,众多 的古代帝王陵墓,在南京形成了独特的陵寝文化。(揭题:
南京的陵寝文化) 儿童的需要总是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在一起的。南京是学 生熟悉的城市,课堂教学重视了儿童的生活经验,通过自然 贴切的导入,经过“介绍别称—了解别称—认识金陵—提高认识—揭题”的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以往经验进行反馈, 原有知识基础得以提升。此导入过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从文化入手,引导学生构建对南京的整体认识,从而顺利地 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引领课堂生成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在做中通过儿童充分自主 的活动丰富经验,通过经验促进发展。”课堂内外处处蕴含 着教育的契机,需要教师具有一双慧眼去发现。
【教学重现】 课前的参观让学生对明孝陵陵寝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师要求学生就自己最关注的一个明孝陵建筑在小组里进 行交流分享。短暂的小组交流结束后,第三小组主动要求在 全班交流对石像路的探索发现。此时,一个教学生成产生了。
师:首先让我们用掌声感谢这些同学给我们带来的精彩 分享,请大家再仔细看看,此次参观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吗? 生1:我发现了,他们是坐在那些石兽上照相的。生2:那些石兽并没有用栏杆围起来,去参观的人都爬 到石兽的背上。
生3:那是文物,不能破坏。
生4:只是坐一下,不能算是破坏吧。
生3:这些石兽已经600年了,需要我们的保护,我们不 能因为别人爬,就觉得自己也可以爬,相反,我们应该劝阻 爬到石兽上照相的人。
师:看来此次活动让同学们对文物保护有了更多的认识。
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和体验,体现课程的过程 价值,才能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有效获得。好的品德是为有 意义的社会生活存在的,人们品德形成的一切条件只存在于 社会生活中。教学前,教师需要围绕主题,指导学生进行课 前调查、访问、参观、搜集资料,让学生带着对生活的初步 感受和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走进课堂。通过展示和交流,提 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萌发进一步发现、探究生活的热情和 愿望。面对非预设性的生成,教师要保护好孩子热爱探究的 心,多鼓励,少指责。三、课后反思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