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7)02-0209-02 2015年全国两会召开,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 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报告指出:创新创业良好局 面的形成“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 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还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让人 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的创新创业文化。新的形势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创新 创业拔尖人才的培养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 校文科专业应该回应社会关切,有所作为。
一、文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1989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关心:21世纪的 教育——圆桌会议报告》中采纳了学者柯林·博尔的“三张 教育通行证”的思想观点,明确指出“学术性教育” “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三张通行证。其中, 创新创业教育源于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国,而后风靡 全球,也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热点。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 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诸如开设创业雏鹰班、举办各类大学生 创新创业竞赛、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在发展过 程中,工科专业技术性和应用性较强,无论是实验环境、实 践基地建设还是校企结合等方面都较易开展,因此在实施创 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一定优势。但文科专业理论性强、实践 少,存在许多困难[1]。此外,理工科专业与社会产业和经 济发展联系较为紧密,也成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注 点,相比而言对文科专业学生关注不足,因此文科专业仍存 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挑战杯”两项创新创业赛事为我们提 供了一个比较视角。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俗称“大 挑”)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 主办的,一所高校及其所在地人民政府承办的一项具有导向 性、示范性、权威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经过了二十 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大学生校园学术科技文化领域中 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参赛范围最广的群众性赛事,堪称中 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1999年,团中央、 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与清华大学再次联合发起“‘挑 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俗称“小挑”),使之与“大挑”一起成为中国大学校园学术科技创新的龙头活动, 并催生了一批大学生创办的公司[2]。
笔者通过对两项赛事的获奖情况分析、比较可见:“挑 战杯”系列竞赛举办规模愈来愈大,覆盖面越来越广,总获 奖作品呈递增趋势,但文科类获奖作品数量并没有较大增加, 文科专业学生在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中处于弱势。
二、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拔尖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待加强 不少文科专业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一方 面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目的局限于获得学校相应学分及参 加评奖评优的层面,功利性的价值判断局限了许多文科专业 学生的视野,难以真正树立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文科专业 学生所学理论性较强,技术操作性课程较少,在专业教学中 缺乏创业教育的渗透,客观上影响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发展 [3]。此外,有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存在想法,但普遍自 信心不足,有时难以获得实质性的指导,导致他们参与创新 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 现有创新创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较以往多样化,但很多 高校没有开展专门针对文科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尚未 形成相对完善的文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多为碎片化的 专题讲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未能与专业培养计划相结合, 远离了第一课堂和专业教学。(三)创新创业教育所需资源匮乏 当前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拔尖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缺乏专 项基金、孵化基地、本土化的优质教材以及经验丰富的师资 等问题。师资是创新创业拔尖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文科专 业创新创业拔尖人才培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要求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的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又要有丰富的社 会阅历和广博的理论知识,但目前我国高校文科专业创新创 业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而且大多缺乏实 践经历和创新创业的体验。
(四)创新创业的实践环节比较薄弱 文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虽然明确了培养复合型或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但是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多数 高校仍然以书本的理论知识灌输为主,学生凭借单一的课堂 完成课业学习[1],导致不少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进而影响 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开发。
三、高校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拔尖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之所以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焦点,不 仅在于这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在于它是推动人 才成长的时代需要。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关系到高等 教育改革发展和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我国未来人才体 系构建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4]。因此,如何发挥文 科专业学生优势,培养其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是高校面临 的重要课题之一。高校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拔尖人才的培养,不是某一方面作用的结果,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就路径选择而言,应该建立 “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 即意识觉醒、导师引领、团队培育、社会孵化、反馈课堂一 体化发展。
(一)意识觉醒: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产生创新创业成果的外部推力,是创新创业教育持续走向成 功的基本保障[5]。首先,高校可以利用社团、新媒体等形 式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关于促进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有 针对性地邀请创业成功者开展与专业相关的专题讲座,定期 举办各类学术交流会、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唤醒学生的创新 创业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其次,学校应 该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消除对创新创业活动的误解,鼓励文科 专业学生与理工科专业学生合作,优势互补。最后,建立一 套鼓励文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规章制度,如学分认定、设 立专项奖学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 赛等创新创业竞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
(二)导师引领:加强创新创业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影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的 关键要素。第一,高校应当加大文科专业创新创业师资力量 的投入力度,加快形成一支专业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师资 队伍,支持教师挂职锻炼;
第二,积极整合校友资源、社会资源,聘请各个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 作为兼职的创新创业指导老师,并为专职教师进行短期企业 实践和企业任职搭建平台,形成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 队伍[6]。第三,教师应当积极参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 的创新创业实践,针对文科专业特点,开展与理工科专业不 同的创新创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三)团队培育: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团队 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团队合作完成,创新创业 学生队伍的培育应该跨年级、跨专业进行,同时考虑男女比 例,充分发挥不同专业、不同特长学生的能力,形成传帮带 的良性循环机制,在学生之间普及创新创业精神,推动创新 创业活动的持续发展。
(四)社会孵化: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应以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为载体,建立一批针对文科专 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充分发 挥科技园连接高校与社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倡导学生积极深 入企业、公司等开展调研,了解企业、公司的运作。鼓励学 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 创业意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五)反馈课堂: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一方面,教师可将其在企业挂职锻炼期间的经验与教训、 所带学生团队在参加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融合 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经历等反馈到课堂,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另一方面,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特色,创新创业类 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与此同时,课程的开设要充分 利用原有课程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实现跨学科、跨专业课 程资源共享,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科优势,努力形成创新创业 课程的特色和优势[5]。
参考文献:
[1]吕开颜.本科院校文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 养对策[J].辽宁经济,2014(10). [2]丁三青.中国需要真正的创业教育——基于“挑战 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 2007(3). [3]朱晓红,柴大鹏,陈吉. 文科专业学生创业 教育研究——基于H大学文科学生创业需求的调查[J]. 青年 探索,2011(5). [4]李家华,卢旭东.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 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5]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 [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6]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 [J]. 教育科学,2011(5).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