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为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的发 展带来了机遇,却给人文学科带来了挑战。
第二,科学精神极度张扬,而人文精神不断失落。目前, 在我国理工类高校学科建设中,人文学科的地位越来越低, 而理工学科地位越来越高;人文教育理念也被科学教育、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理念逐渐压倒;科学精神成为了主导, 人文精神逐渐边缘化,以致失落。究其原因是,现代科学技 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 了人们的物质生存条件,于是,科学至上、技术之上的科学 迷信有了存在的土壤。似乎科学技术能够协调好人与自然、 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受功利主义思想支 配,为培养急用现学的人才,有些院校就把教育等同于专业 培训。于是,在理工类院校的教育中,就形成了这样的局面: 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的培育;
注重自然科学学科的建设,而忽略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注重具有经济效益的项目研究,而忽视只具有社会效益的项 目研究,尤其是忽视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的研究;对学生的培 养,只注重数量而不考虑质量,并为争夺生源不断降低教育 标准,甚至随意变换学校的教学计划,以致教育产品不断增 加,而全面发展的人才却很少。学生因不成系统的专业教育 而导致了知识的欠缺和人格的缺陷,进而严重地影响了他们 的健康成长。
第三,科学教育在理工类院校教育中占统治地位,而人 文教育缺失。在我国,高中阶段就进行了文理科分班。为了 追求人生价值的最大化,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理科,并且最 优秀的学生都致力于选择理工医农学科,而仅有少数学生选 择了文科,并且是学习理科成绩不理想学生的无奈抉择。可 以说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到了大学阶段,学校和专业的设置明显地突出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的区别。文科院校少 于理工类院校,而理工类院校没有设置或较少地设置人文专 业。目前,我国高校设置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比重偏低, 普遍不足1/5。为了就业,人们热衷于具有经济效益的专业, 因此,我国高校不断增设一些技术性、实用性都比较强且社 会急需的专业和课程,而裁减那些社会不急需的尤其是人文 类专业和课程。在课程评价上,当前我国一些理工类高校不 能实事求是地评价人文社科类课程,而从理工类课程的视角 来评价,致使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不得不偏离自己的课程特 点,否则将难以存在。于是,科学教育的一统地位,人文教 育的缺失,致使大学尤其是理工类大学的人文精神衰落,进 而使大学精神衰落。
二、提高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人文素质教育是全面提升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素质 的必然要求。李铁映在2001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上指 出:“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证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犹如 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两者构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只有两轮 共转,协同前进,两翼共振,携手同飞,才能共同为人类社 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动力,才能推动整个科学事业的全面发 展和繁荣。”[1]理工类院校是以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技 师等各种研究型人才为目标。而未来的研究型人才不仅要有 良好的智力因素,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较好的记忆力、高度 的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具有极强的个人创造力,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具备必要的非 智力因素,包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好奇和敢于怀疑的 精神,有恒心和坚强的毅力;不仅具备深厚和宽泛的基础知 识,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不断创新的能力,还具备宽广的 科学视野,高尚的情操和较高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不仅 是简单的坐而论道者,而且是推动社会重大进步与变革的科 学家、对自身的科技成果进行反思的思想家和社会学家。这 就要求理工类院校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人 文知识的传播;不仅要教育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还要培养学生完善的个性、良好的道德情操,对学生进行较 好的人文素质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 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现代人才的不可或缺的一 环。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爱因斯坦说对于缺乏人文精神教 育的人来说,“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 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2]73 第二,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理工类院校大学生思维能力 的必然途径。如前所述,理工类院校的学生的特点是逻辑思 维严密,形象思维能力弱,求同思维强,求异思维弱。缜密 的逻辑、证明和求同思维固然能够帮助他们攻克科学上的一 个个难关,但是如果没有形象思维、求异思维的配合,他们 是不能成为科学界的泰斗的。科学史反复证明,牛顿、爱因 斯坦、海森堡等科学家在科学上的傲人成就,既与他们具有 理性思维发达的左脑有关,也与其具有形象思维发达的右脑相关。美国脑科学家在对爱因斯坦的大脑进行研究时发现, 他的大脑神经突触比普通人多,这得益于他经常演奏小提琴, 因为左手的快速运动会使右脑的神经受到反复刺激,使其分 出许多突触,这是大脑发达的表现。所以,美国科学促进协 会曾幽默地指出:音乐、绘画、文学不能教会一个人解微分 方程,但是能拓展他的文化背景,提升他的审美境界,以利 于他成为爱因斯坦。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直觉想 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反思能力,进而激活其创造性。现 代化的高素质人才需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互动,现代化 的大师也是在这种融通、互动中产生的。
第三,人文素质教育是打造理工类院校大学生个人品味 的有效方法。孔子曰:“君子不器。”意思是说:做君子无论 是从政还是做学问,都应该博学且才能广泛,如此才不会像 器物一样,只有一种功能。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贡是非常出 色的一位,在经商方面比较有才能。但孔子对他还不是完全 满意的。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对他怎么看,子曰:“汝,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瑚琏是古代宗庙里盛黍稷 的器皿,相当贵重。虽然在孔子看来子贡很能干,但毕竟只 是一种“器”物。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是全面的。把 这句话运用于现代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的教育,可以转换为符 合现代标准的大学生不应是专才,而应具有全面的素质,具 有较高的素养和品位。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大学教育首先 是人的教育,而人的教育的目标就是教育出全面而自由的人。因此,包括理工类院校在内的当代大学生不仅有知识、技能 等有形知识,还要有敏锐、丰富的内心世界,乐观自如的心 态,宽容大度的情怀,达观的抗挫折能力,这些无形的知识 反映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个人品味。而这些修养主要是通 过人文教育来实现的。第四,人文素质教育是有效抑制科技 理性过分膨胀的工具和手段。目前,现代科学技术已广泛渗 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追求真理曾被普遍认为是 潜身于实验室里的科学专家、技师、工程师和学者们的唯一 目标。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扩张,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也 逐渐显现。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技师、工程师和学者们 的角色多样化了,他们的责任也更重大了,他们必须反思科 技理性过分膨胀的恶果,他们不仅是专家、研究者、实施者, 还要是思想家、哲学家,他们必须反思他们所作的一切是否 是善的,如果不是,他们应该怎么做。前苏联科学家这样说: “科学向物质之谜的渗透已经到了这样的程度,它极度危险 地以整个地球为军事目标的新发现指出了方向,科学家必须 对自己的时代意识形态有精神的了解。不肩负这样的使命, 那么对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不道德, 都会失去判断,也都会失去意义。”[3]12而这种对时代 精神的了解,这种对科学膨胀带来的后果的反思,这种对社 会的责任,是需要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实现的。理工类院校的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出“技术人文主义者”,培养出既 思考“能不能做”又能反思“该不该做”的具有人文素质的科学家、技师、工程师和学者。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 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根本的重要 性。
三、提升理工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社会的协调发展依赖于两种社会文化的融合。离开科学 技术的发展,社会就只能处于茹毛饮血的状态,而离开优良 的人文文化,社会发展就会陷入混乱,社会成员就会陷入无 聊和空虚状态。两种文化充分而协调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 然要求,也是一个民族和整个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 求。所以培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命运具有终极关 怀的人就成为当今教育的迫切任务。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 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来帮助他们在价值选 择和精神困惑时做出正确的抉择,以实现育人的教育目的。
第一,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培养大学生们 的人文精神。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竞争,要求我们必须培养 具有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相应 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如同工厂里生 产出来的机器,是片面而不全面的“机器人”,而非真正的 人才或“人”。真正的人才必须具有独立的人格、健全的心 智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具有人之为人的属性,因而是教育 的灵魂和核心,进而决定了教育的任务和评价标准。不具备 人文精神的教育,只是形式上的教育,自然也就是不负责任 的教育,而非真正的教育。[4]8当然,缺乏科学精神的教育也不能培养出健全的人或人才。因此,在大学里,只有把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统一起来,才是真正的教育。针对当前 我国高校的教育现状,培养理工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就成了 一项急迫的任务。总之,学校“应当发展青年中那些有益于 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并不是意味着个性应当消灭,而 个人只变成象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仅仅是社会的一种工具。
……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 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2] 143 第二,在全球化进程中,不仅要以开放的理念迎接各种 异质文化,而且更要从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
全球化时代是多元文化并存和冲突的时代,文化冲突的实质 就是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这种价值观念冲突必将给高校的 教育带来挑战。在全球化进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培养全球意 识,另一方面应该处理好全球意识和民族精神的辩证关系。
民族精神蕴涵于民族文化之中。中华民族发展了五千多年的 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蕴涵着许多如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的优秀价值观内容,这些都是宝贵的精 神财富。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挖掘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中优秀的精华,赋予它们现代意义的视野和表达,与 此同时,也要更新观念,树立开放意识,抛弃计划经济和应 试教育中旧的、保守的,甚至是阻力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 素质观念、教学方法,吸收、内化、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方法。正确定位中华民族传统文 化在国民自我素质结构中的位置,并积极创建人文教育的新 模式。
第三,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阵地,变灌输教育为心 理教育,使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高校“思 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根据教 育心理学理论,人的思想意识形成不仅离不开人的认识、情 感和意识,而且与人的需要、动机、信念、能力、气质、性 格等发生着内在联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人们 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及其特点进行。摒弃过去 那种忽视人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切忌以强行灌输说教 的方式进行教育。在社会转型时期和全球化时代,人们的价 值观念发生冲突,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无所适从,尤其是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过渡时期,在 面临各种选择时,急需有人给予指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 价值取向。因此,理工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针对大 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因地制宜,及时转变教育理念以 适应变化的教育群体和时代背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 科学与人文共同构成的世界,“科学中含有人文精神与人文 内涵,人文中拥有科学基础与科学珍璞。”[5]23在全人类面对全球问题整体的厄运时代,我们倡导一种科学走向人 文的一种文化和教育理念。这个理念的宗旨是寻找一条对特 殊目标有用的途径。这条途径所做的工作是建立这样一种教 育体制,即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教育体制中,拥有科学与人 文双翼的人将成为较为完善的人,这样的教育将真正体现教 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的人的宗旨,这也将是理工类高校人文 教育为之奋斗的美好理想和目标。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