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 1.适应能力较弱 新生入校后将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一些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自我控 制能力较弱、恋家情节较重的学生就会出现心理不适的状况。部分家庭贫困的学 生此时易产生自卑、消极、敏感、脆弱等不良心理;
个别少数民族学生在饮食起 居方面也会因其特别的风俗习惯,难以快速融入大学生活,从而产生焦虑感。
2.学习动机缺乏 大学与中学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使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降低,学习 目标模糊。一些学生不会合理安排學习时间,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成绩的下滑 使他们茫然失措,自信心下降。另外,一些高中时期成绩优异的学生在人才济济 的大学校园中突然沦为一名中等生,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和受挫感。
3.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生在一个集体中共同生活,就不能以自我为中心,需要强化集体 协作意识、互相理解与包容。部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差,有人因任性、自私 而经常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有人因性格过于内向而不善与人沟通。这些都会导 致人际关系不和谐,久而久之使人产生孤独感,更有甚者会出现社交恐惧症,渐 渐自我封闭,惧怕接触外界。
4.个人就业压力 很多大学生都不知道如何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方向,就业焦虑感在临 近毕业时会越发严重。多数人求职都是高不成低不就,面向高校毕业生招工的好岗位非常有限,社会需求量很小的专业,学生就业压力更大。一些家庭贫困和没 有家庭背景的学生承载了全家人改变命运的期望,但就业现实又令自己难以如愿, 部分人就会出现心理失衡、怨恨社会等不良情绪。
5.恋爱观不成熟 大学生谈恋爱对他们自身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帮助他们的心 理逐步趋于成熟,另一方面不成熟的恋爱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心理影响[1]。大学 生的情感还比较稚嫩,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多数学生都不善于处理爱情与学 业、爱情与责任的关系,恋爱受挫后,部分大学生会失魂落魄,出现偏激心理。
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补救式”教育为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着重点主要在 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的疏导和调适上,关注于如何消除大学生已产生的不良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对个案的心理疾病治疗上,主要面向的是 少数已经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缺乏对常见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统一研究和教育,忽 略了绝大多数暂时无明显心理问题学生的消极心理预防和积极心理引导教育。大 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般具有隐蔽性,不易被他人迅速察觉,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 强调追根溯源从预防着手,就会治标不治本。
2.专业师资力量匮乏 多数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老师非常少,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工 作需要。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是非心理学专业的兼职老师,其中有个别老师仅 仅通过了国家心理咨询师等级考试就能持证上岗,而我国此类考试的各地区标准 及难度不一,导致证书无法代表实际能力。这些非专业教师缺乏系统的心理咨询 实操训练,不具备较高的心理教育业务水平,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 果。而对比美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不仅需通过专业的心理资格考试, 还必须得到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2]。
3.心理教育形式单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采取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建立心理咨询 中心这两种形式。目前,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多面性,不仅需要课堂上的引导,还需将此教育覆盖到大学生学习、生 活等各个方面,保持课堂之外的教育持久性。心理咨询中心是心理辅导的课外机 构,但其具有被动性,若学生不主动前来咨询就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可真正有心 理问题的学生并不愿意正视自己的不同,一般不会主动求助,怕被人歧视和排挤。
三、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高校应努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它们是 心理健康的基础,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决定作用。正确 的三观可以让人充分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使个体在解决问题时能减少盲目与偏 执,维持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
还能帮助大学生勇敢面对挫折,不因人生中的困 难而迷茫,使其能较好地处理、平衡各种复杂关系;
同时,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 人际交往及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与责任感。
2.引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积极心理学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积极心 理健康教育打破了“补救式”心理教育模式,针对传统病理式、问题式心理健康教 育的不足,以积极的内容和方式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消减了传统心理教育 的被动性和局限性[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的心理机能,能够调动学生对 生活及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的消极情绪,并全面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同时, 还能最大程度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塑造出学生的健全人格。
3.扩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应仅靠校内几位心理教育专职老师来完成, 应将各院系教师、学生都加入进来、共同参与其中。可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 由心理素质过硬的学长来劝导、安抚一些有心理困惑的同龄人,这对心理健康教 育的教师队伍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也可设置各院系心理咨询站,重点培养年 级心理辅导员及班级心理委员。要求心理委员每月填写一份班级心理“晴雨表” 并及时上交给心理辅导员,使其能第一时间掌握、了解各班同学的整体心理状态。
联合校园内各方力量共同呵护与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将更有利于大学生心理 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为加强这些组织体系的专业技术能力,学校 可定期约请专家对其进行心理健康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及心理危机干预能力[4]。
4.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1)利用网络构筑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当代大学生善于运用互联网,网络的虚拟性可使大家畅所欲言,心理 透明度极高,它是最好的心理观察室。高校可充分利用本校丰富的网络资源建立 校园心理网站,在网站上设置心理学知识板块、发布各类心理测试及心理咨询案 例分析,随时更新最前沿的心理研究动态[5];
开设能直接和心理教师进行网络 交流的一对一咨询服务,在自由的网络世界中学生可尽情表达内心体验,教师也 能以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主动掌握其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另外,高校可借助 目前学生对移动智能设备的高使用率特点,开发针对移动终端的心理教育平台。
如建立心理健康微信公众服务号,将心理教育、心理咨询活动移动化,方便与学 生随时沟通。高校运用互联网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空间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形 式。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性教学 高校可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集中多发点,结合他们所关心的热门话题, 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并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日活 动;
也可每周组织给学生放映一些思想积极向上,题材覆盖政治、民生、情感、 生活等多种类型的影片;
还可在校园公示栏的醒目位置设计心理宣传橱窗,在校 报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并利用校园广播讲解各种心理问题案例。通过这些 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引起大学生对 心理健康问题的正视。能从大学生心理养护的角度为其排解常见心理困惑,起到 预防、疏导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目的。
(3)提供并创造大学生社会实践机会 社会实践可使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真正的锻炼与完善,能快速、全 面地促进个体心理成熟,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有效方式。社会实践不仅令大 学生增长了眼界、增加了社会阅历,也使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 心理调适及承受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高校可利用节假日组织学 生到附近的贫困地区进行义务支教,并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协商,使其开放部分 实习岗位,争取为大学生创造并提供更多的社会工作实践机会。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建议 1.重视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培养 任何外在的教育都必须通过内在的努力才能奏效,学会自我调适是心 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6]。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强大后,大学生才能做到处事不 惊、从容理性。高校应加强自我心理调节与自我规划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善于借 用各种理由进行心理减压,从而将外部环境对自己情绪产生的不利因素尽量弱 化;
还应建议他们主动接触品质优秀且格调高雅的课外教育,多结交正能量的伙 伴及多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告诫他们需自觉抵制腐朽、不良的意识侵蚀。
2.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1)注重和谐的人文环境建设 高校应努力建设优良文明的校风学风,倡导友爱温暖的大学校园人际 关系。可多开展一些校园文化娱乐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其集 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让大家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增强自信心、消除孤独感。同 时,高校应创建整洁、清新、舒适的校园生活与学习环境,不断优化校园内部公 共设施,并对那些易于诱发大学生产生不良心理意识的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清理、 整顿及净化。这些都是一股无形的力量,能使大学生感到积极、愉悦,使他们在 心理上有一种依靠感和归宿感,从而保持稳定良好的心态。
(2)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 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心理品质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带来直接性影响, 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教師应具备健全 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要让学生感受到民主和平等,不断拉近师生间的 心理距离,从而建立起融洽友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不自觉的愿意主动与之亲近。
对于自己尊敬、崇拜和喜爱的老师,学生对其所授课程大多会保持浓厚的学习兴 趣和求知欲。同时,老师的思想和行为也给学生树立了一个模范榜样,能够吸引 和感染学生并促进其积极心理的形成。
(3)构建大学生心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为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档案的信息反馈作用,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的一手资料得到科学管理,高校应强化大学生心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该系统必须满足安全性、保密性等要求,注重保障大学生的心理隐私。学生登录系 统后会进行多项心理测评,测评内容以心理档案的形式录入数据库并得出相应测 评报告,系统会根据测评结果自动筛选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7]。之后, 心理健康老师将依照系统筛选的结果,对有需要的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针对性心 理辅导。心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便于老师随时存储心理咨询辅导内容,并利于后 期的及时跟进和信息查询工作。
五、结语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国对新世纪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发展大学 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 引起我们每位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重视与思考。高校应注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 与解决,不断总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益经验,积极拓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 的工作方法与模式。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