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教育产品的问题也层出不穷。本 文从企业用人规格要求的立场入手,以汇绿园林建设发展有 限公司为例,探讨基于校企合作通道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 式及学分置换的可能性,以期达到学校人才培养树品牌,公 司接纳人才节成本,学生学有所成好就业的三赢局面。
1.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艺术设计类专业在中国高校的成型源于上个世纪90年 代。当时由于高等教育定位至精英教育,招生规模一直受到 严格限制,自然有志于就读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在高校入 学前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文化素养、扎实的艺术造型功底和 一定的创作创新能力。因此,在当时“小灶教育”的影响下, 无论从毕业生的质量或数量上来讲均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 一度成为设计领域,如城市建筑设计、园林生态设计、室内 景观设计等方向的“香饽饽”。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 升,在基本生活物质条件得到充分满足的前提下,对美感的 追求空前膨胀,因此更加剧了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成为就业“金领”的速度。相应的,艺术设计也成为了当下就业的热 门专业。因此,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推手作用下,各大高校 纷纷开设了艺术设计相关专业,招生数量也逐年成倍上升。
因此,在打破人才市场供求关系的数量平衡之外,教育产品 的质量也在急剧下降。李军(2007)指出当前艺术设计类专 业输送人才的三大缺陷,即::学生基本功偏弱,原有教学 模式无法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
各个教学单元连接不够紧密, 教学目的难以贯彻始终;
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1]。胡承武、万剑(2009)则从高职层面对艺术设计专业 提出基于项目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出以"工作任务与职业 能力"为导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 为动手能力的培养;
通过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 将实际的工作任务融入到具体课程中去,让学生在完成具体 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和发展专业岗位技术能 力是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增强就业竞争力,适应社会发展 需求的根本动力[2]。陈教斌(2012)指出,目前我国高等 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大多实行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 课、实践课以及自学等教学环节。这种教学容易出现一些诸 如课程不系统、课程内容呆板等诸多问题[3]。蒋之炜、杨 晓金(2012)则从高校艺术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实践 条件三方面入手,指出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尤其是地方 性高校在专业课程规划和建设上存在着严重脱离社会需求, 理论课程比例偏重且滞后于时代发展;
教学模式单一,多采用传统单向型讲授为主;
实践条件匮乏,写生实践及考核标 准大多流于形式等严重问题[4]。
因此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尤其是地方性高校艺术设计 类专业输送的人才质量堪忧,远远跟不上社会对美感的升级 及产业对设计的要求更新。究其原因,课程设置脱离社会, 理论重于实践,实践条件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等是导致人才培 养和输送质量一落千丈的根本原因,加上扩招的影响,在生 源质量下降的情况下,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打造合格的 艺术设计教育产品,因而急需一套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方法, 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降低学生从校园到工作的时间及 经济成本。
2.“工作室制”培养模式 “工作室”这名词由来已久,它最早源于20世纪初德国 的“包豪斯”设计学院[1]顾名思义,工作室制指的是针对 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首的一种实践教学方式。工作室一般是 艺术设计公司的起始孵化阶段,强调个体劳动创作,以任务 工件为基础的盈利模式。而工作室在业务发展的过程中也会 聘请外来技术人员或学徒(实习生)分担业务。因此,工作 室中一般均存在师徒“传、帮、带”现象。将此种工作模式 嫁接至以实践性著称的艺术设计类专业,采取“实践+理论”的平行教学模式,便成为了一种新兴的培养方案。因此,一 时间吸引了众多奋战在一线的教育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关 注的焦点。胡承斌、万剑(2009)认为,工作室中的师徒制 可以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模式,以"工作 任务与职业能力"为导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 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
通过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 目化课程,将实际的工作任务融入到具体课程中去,让学生 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和发展专业 岗位技术能力[2]。蒋之炜、杨晓金(2012)研究发现,将 工作室移植进入高校课堂,或作为第二课堂引进的直接渠道 是与设计公司签订共同培养协议,开辟校企合作[4]。米永 龙(2013)则从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培育的角度,阐述教育 的上游改造措施,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造方案,罗列了如“现 场施工绘图、3dmax绘图制作”等项目在校内工作室中对教 师知识结构更新的重要意义。同时,他认为,若要在校内工 作室中成功引进真实的工件还需要学校在政策与经济上予 以大力支持,购买大型写真机、喷绘机、覆膜机等必要设备, 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硬件支持[5]。祁焱华、郭霖(2015) 则以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为例,探讨了数种可 能的校企合作方案和适合合作的企业筛选条件。从中,他认 为,盈利性公司作为真实项目的可靠来源,是校企合作理想 对接单位[6]。综上所述,目前地方性高校针对以艺术设计为首的实践 性专业相继开展了“以项目为驱动”的实践性教学探讨,指 出工作室制的联合培养模式是打造合格艺术设计人才的有 效途径,而实现这一培养方式的渠道又是校企合作。但纵观 目前国内由于地方性高校所培养之人才均为地方经济发展 需求服务,故此多样性,多元化便成为人才规格的显著特点。
所以,若要有效实现应用技术型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切实 为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为学生自身服务,作为人才培养 基地的高校应解放思想,因地制宜,积极寻求适合本校办学 层次的盈利性设计公司作为对口单位共同开发联合培养项 目。而作为用人单位的艺术设计公司也应积极寻找适合自己 业务发展并有合作意向的地方性高校,输出适合对方实践教 学的一手工件和公益项目,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工作 室的形式(校内或公司内)结合学徒机制,配合学校培养应 用技术型人才,同时也为自身的壮大发展,储备技术人员节 约猎头成本与人才匹配时间。因此,作为用人单位的设计公 司应充分结合自身的业务范围和学校人才培养的发展需要, 与对口合作学校共同设计量身定制的工作室培养模式。
3.校企对接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一汇 绿园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为例 3.1设计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岗位要求—以汇绿园林建设 发展有限公司为例 以汇绿园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为例,因该公司主营业务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园林景观设计、苗木种植及绿化养护, 因此需寻求当地开设园林设计、景观设计类专业的院校进行 合作。该公司对设计师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是:
1.风景园林、建筑学、环境艺术、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 的毕业生;
2.熟悉常用绘图软件的操作;
3.具有较强的手绘能力,对景观设计充满激情,有独到 合理的设计理念和不倦的创新意识;
4.能独立完成项目从概念设计到施工图配合及现场服 务等相关工作;
5.基本熟悉植物、材料、水电等相关特性;
6.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 精神。
因此不难看出,在满足专业要求的前提下,熟悉绘图软 件操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胜任该职位的核心要求。为 实现这一目的,地方性高校可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 争力为根本宗旨,设立特定的以项目为依托的师徒传带工作 室模式,从学生绘图软件(如CAD、3DMAX等)的训练入手, 结合公司项目,制定适合学生就业与公司发展的培训项目。
设定基本思路如下 图 1校企合作模式构想图 根据上述模式,学校在和公司签订校企合作框架协议后, 设计公司便可依据自身的业务要求,联合学校制定以实践课程为基础的学分置换体系,并作用于该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同时,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也为保证实践课程的连 续性和完备性,针对不同年级和能力水平的学生,公司可设 立基础工作室、进阶工作室和完全工作室。其中,基础工作 室提供简单的手工绘本案例供低年级学生进行以素描专业 绘图技能的练习,包括:字体练习、线条图、配景表现、施 工图、效果图,基础软件运用和基础绘图实践,并根据客户 和市场规格给定学生实践成绩;
进阶工作室供有一定基础的 大二学生及大三学生进行较为复杂的形态构成与模型制作, 如围绕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空间立体构成,结合空间环境 运用构成形式进行平面构成练习和创作;
结合色彩构成在空 间中的应用进行色彩构成练习和创作;
以概念性模型分析立 体形态构成元素和半立体形态构成规律。在空间感受和立体 造型训练完成后,通过建筑单体模型制作和室内空间模型制 作两项综合任务让学生掌握建筑模型制作的过程和细节。以 线的构成原理进行建筑小品模型制作;
以面的构成原理完成 展示空间模型制作;
以体的构成原理完成别墅空间模型制作 等,并以客户及公司评价为最终考核标准,评定成绩。完全 工作室则供应届毕业生毕业实习或优秀的大三学生进行全 真工作室环境下的实践锻炼,公司方可考虑对学生完成的成 熟工件计酬,并按照具体执行协议与学校、学生进行衍生价 值的利益分成。同时,对在实习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可 优先签订三方协议,实施提前录用待遇,以此完成公司的人才储备。另外,对实习过程中有想法、有创业意向的学生, 公司可出台相应政策予以经济扶持,签订孵化协议,并按照 协议在学生起步阶段分派工件,并按照母体公司要求进行管 理。工件完成后,可遵照协议进行母体与子体公司利益分成, 这样不仅节约了母体公司的人力成本,在工件堆积的情况下 扩容消化量,实现潜在效益的最大化,也可以为学生创业提 供优质的温床,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创新培养尽到自己的社 会责任。
3.2地方性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规格 —以武汉某高校为例 校企对接的“工作室制”人才共建模式—学分置换体系 众所周知,既然艺术设计专业以实践性著称,则对应的 设计师的工作职业发展中,工作经验亦是衡量设计人才质量 的一条重要标准。因此,根据上述培养模式构想图,笔者与 武汉市M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进行沟通,基于该校的艺术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尝试性地出台了一套以实践学分抵换工作年 限的实施办法。
这样一来,经过项目培训的学生在毕业之前均已具有1 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并在公司设立的工作室中已经熟悉了手 绘、形态构成、模型制作及园林景观小品设计等工作领域, 了解了以汇绿园林为首的公司业务标准,在毕业之时便可成 为公司发展需要的潜在员工,可供企业优先择优录取。
4.小结综上所述,由于教育产业化的影响,高校艺术专业生源 质量大幅下滑,同时加之社会审美要求的提升,企业为求发 展,必须联合学校对初级教育产品实施以校企合作为通道的 量身定制式的培养。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采取以公司要求 和行业要求为导向的工作室制培养模式,一则可以切实提高 学生的实践就业能力,实现在校期间的工作经验积累,二则 可以帮助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成本下完成冗余工件 的消化,同时实现优秀人才的储备,对公司的发展不失为一 条捷径。
参考文献 [1] 李军, 打造艺术设计教育平台,构建工作室教学 群模式——高等艺术院校学分制下工作室教学群模式浅析. 艺术教育, 2007(08):
第16页. [2] 胡承武与万剑,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的工作室制教 学模式探讨. 职业技术, 2009(04):
第4-5页. [3] 陈教斌,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初探. 艺术百 家, 2012(125):
第233-235页. [4] 蒋之炜与杨晓金, 校企合作项目导向在高校艺术 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 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艺术研究, 2012(01):
第140-141 页. [5] 米永龙,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 研究, 2013, 广西师范大学. 第 61页.[6] 祁焱华与郭霖, 艺术设计类专业校企合作方式的 探讨——以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珠宝与设计学院为例. 科教文 汇(下旬刊), 2015(04):
第72-73页.锦绣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