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表态发言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硕士论文(共4篇)】法学硕士论文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硕士论文(共4篇)】法学硕士论文

来源:表态发言 时间:2019-11-28 07:47:17 点击: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硕士论文(共4篇)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硕士论文(共4篇) 第1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为了应对环境问题而产生的一个新的法学部门。

由于产生与发展的时间短,以及环境法律规范的复杂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理 论研究当前还停留在比较基础的阶段,《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也面临诸 多问题。为了促进和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2007年, 教育部高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列入法学核心课 程。如何适用新的形势和要求,提高《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效果,成为 近几年学界探讨的热门话题。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学理念比较落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传统教学理念主要体 现为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导,以传授知识为方向,以 学生学会为目标。当然,这也是我国法科教学的传统模式。我国属于大陆法系, 注重法律的抽象性、结构性和体系性,因此必须首先由教师以指定教材为基础, 进行系统课堂讲授,才能使学生对法学的整体架构和基本内容形成整体性的知识 架构。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一门综合性、发展性、实践性、应用性学科,传 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已不能适应其教学要求。

二是教学设计比较固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传统教学的课程设计 一般是选定一本教材,按教材编排的顺序拟定相应的教学大纲,然后按教学大纲 的设计进行按部就班的课堂讲授。在教学内容上,也有很多教师加入案例讨论和 外出考察等特色内容,但总体依然趋于固定化。

三是教学方式比较保守。当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还停留在 以教师讲授为主的阶段,教学方式比较陈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综合性的交 叉学科,大量涉及污染控制、环境标准、技术规范等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学、社会 学等社会科学知识,显现出高度的专业化,因此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理解和 运用,依靠单纯的课堂讲授性理论教学无法实现的,很容易产生填鸭式满堂灌的 负面效果。

四是考核方式比较僵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虽然于200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16门法学核心课程之一,但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课程依然定性为考查课,其课程考核方式一般是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分相结合, 平时考核占20%-30%,期末考核占70%-80%。平时考核注重到课率和课堂参与度, 期末考核一般采取开卷考试或撰写论文的形式。最终总成绩经平时考核和期末考 核加总后得出,90分以上者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 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此种课程考核方式为法学类考查课的 通例,但日趋僵化,不能契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学科特点,对教学效果的检 验流于表面。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 一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教学的理论性 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应适应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交叉性、综合性 学科特点,除了深刻融汇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等传统部门法的法学基础之 外,还应广泛吸收包括哲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以及污 染控制工程、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环境技术规程等相关的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 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环境与资源保护 二是现实性与前瞻性兼顾。“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教学的现实性 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的教学应立足于我国环境法制建设发展的实务 需求,适应当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学科理论发展需要,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 契合现实需要,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相关的理论研究与法律实务 提供基本的知识储备与学理支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教学的前瞻性是指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的教学还应反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领域理论与实 务发展的最新趋势,因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个新兴学科,现实需求又较为急 迫,所以理论层面和实务层面的知识内容的更新频率相对较快,只有时刻关注其 发展前沿,才能够更好地培养符合现实发展需要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人才。

三是普适性与独特性结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的教学的普适 性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 理论、基本制度和基本方法进行全覆盖,保证学生受到比较系统的环境与资源保 护法学教育,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环境资源保护法学研究和法律实务工作所需。

同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的教学还应具有独特性。独特性是指“环境与 资源保护法学”课程的教学中,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不同的开课院校、不同 的上课老师与不同的授课对象,都会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教与学形成不同的侧 重点。这是地方性知识理论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中的体现。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改革的具体构想 一是教学理念的更新。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课程特点出发,我 们认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在教学理念上应努力实现五个转变,由以教师 讲授为主变为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由以教材为主变为教材和课外资料并重,由 以课堂为主变为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由以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 兼顾,由以学会为目的变为以会学为目的。

二是课程设计的调整。按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等教学理念,“环境与 资源保护法学”教学的课程设计为四个关键环节:首先是创设问题情境,将每个 教学单位的相应内容都体现到具体的问题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是引 导学生查阅资料,梳理总结,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理解,诱发 学生思维火花;
再次指导学生进行相互辩驳,并在此基础上对所学知识形成更深 入认识;
最后通过扩展讨论,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更多实际例子中,培养学生综合 运用能力。

三是教学方式的改进。如前所述,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已 不适应“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课程教学的需要,应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 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通过把学习内容设置到相应的问题背景中,让学生 自己通过努力解决真实性的环境法律问题,从而形成解决环境法律实际问题的技 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中最能得到充分体现。比 如以当前社会比较关注的新安特大水污染案为例,首先让学生自行查阅案例相关 资料,然后布置相应的问题:污染是怎么产生的?污染主体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 任?污染受害者应该如何索赔?政府应该如何处理?相关应对的环境法律规范 是否存在不足,应该如何完善?这些问题由学生分组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解答思路, 然后再课堂组织讨论。

四是考核方式的完善。为了充分反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的教 学效果,并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应对当前的课程考核方式予以进一 步完善。传统的考核方式配合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而“老师引 导、学生主体”的新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表现主要体现在平时的研讨中,因 此应由期末考核为主变为以平时考核为主,由考核识记、理解能力为主变为考核 运用能力为主,由考核课堂表现为主变为课内与课外表现并重。

四、结语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突出的学科,也是 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性的综合学科,同时,它还是一门历史短、基础薄 弱的新兴法学部门。这些特点决定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面临着与其他法 学学科相比更为复杂和艰巨的挑战。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师只有与时俱进、 因地制宜地更新观念、创造特色,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才能适应 新形势下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作者:杨华国 第2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生态环境专业开设《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新兴学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涉及的学科较多,如法理学、行政 法、民法和刑法等法学学科,还涉及生态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经济学等理工类 学科。为了让使学生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环保法的知识 与技能,熟悉各种法律法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实现对“环境诉讼”、“环 境与资源纠纷”处理能力的提高。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具有综合性和技术性的特征。在制定上,需 要结合有关法律法规,同时在对于法律法规的运用上,在问题的处理时,需要结 合理工科知识,如生态学原理、环境学规律、环境工程技术等。对于法学知识薄 弱的生态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全面系统地掌握环境法的法律法规是有一 定难度的。

二、实际工作中,需要环境法专业人员与技术人员有机配合 现实中,环境法专业人员,必须与懂得相关技术的人员有机配合;
需 要生态学、环境科学或环境工程专业的技术支持。同样的,具备生态学理科专业 的学生,也要学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法律基础,在对于相关法律有所了 解的情况下,才能给予技术支持的针对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在污染治理措施的 实施过程中是生态保护措施的可靠保障。可见,生态环境类专业的学生学习并掌 握《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学》的相关法律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在一些大学中,《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学》被列为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

但该课程在生态环境等专业的教学模式方面还需深入地探索和完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可以让学生掌握和了解环境与保护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 技能,熟悉各种规范和各类法律法规之间相互的联系,以提高根据环境与资源保 护法进行的诉讼与纠纷的运用能力,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也是环境与 法学相互交叉的学科。

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改革 (一)目的体系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