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表态发言 > 美国电影《第六日》与西方的伦理文化的教育性

美国电影《第六日》与西方的伦理文化的教育性

来源:表态发言 时间:2019-10-29 07:53:00 点击:

美国电影《第六日》与西方的伦理文化的教育性

美国电影《第六日》与西方的伦理文化的教育性 一、剧情述评 美国电影《第六日》(The 6th Day)是第一部探索人 类克隆的动作影片,它把我们带到科技已高度的不远的未来, 在那时,人类科技已可以任意克隆任何生物,甚至包括人类 本身。然而,即便克隆人类的技术已相当成熟,但因社会伦 理的限制,仍不被法律所允许。

人类的弱点之一就是往往抵挡不了利益的诱惑,在利益 面前,不少人会很容易地就忘记了道德伦理和法律的约束而 为所欲为。电影中韦恩实验室(研究克隆技术的实验室)的 老板杜拉克便是典型的一例——他在医学博士韦恩的帮助 下不仅克隆了自己,也克隆了许许多多的被他认为对自己有 利的人,电影的主角亚当·吉布森(Adam Gibson,阿诺德 ·施瓦辛格饰演)即为其中之一。

亚当回到家里发现一个与自己一模一样的人取代了自 己享受着本属于自己的天伦之乐,其震惊、困惑、痛苦之情 溢于言表。而作为观众,我们都不难想象假如这一切发生在 自己身上,会是什么一个感受。于是,为夺回原属于自己的 一切——自己、家庭和爱,亚当开始了他的“正名”之旅。

如许多美国电影一样,《第六日》也有一个好莱坞式的 结局——亚当在其克隆体的帮助之下,成功揭开了这一惊天 阴谋,并最终拿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一切。

在这部电影中,克隆与爱两大主题相互交织:为了爱,亚当违背了自己的本意为女儿克隆了他们的宠物狗;
出于爱, 亚当选择与他的克隆体携手合作,共同揭开了隐藏在克隆人 背后的巨大阴谋;
因为爱,克隆亚当黯然退出……。若是从 圣经和基督文化的角度去审视影片的这两大主题,实则是矛 盾与冲突的相互交织——是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人类,而人类 无权去克隆自己,但人类偏偏又克隆了自己;
上帝与他所拣 选的民立约,要爱上帝,爱家人,爱邻居,爱一切基督徒如 兄弟姐妹,而片中的主人公所做的一切事情的出发点正是 “爱”,包括克隆。电影就是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给观众留 下了无尽的回味和思索:人类在享受飞速发展的科技带来便 利的同时,也不免担忧——科技高度发达之时,人类是否还 能掌控自己的命运?高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是福音还是灾 难?在高科技面前,人类应该坚守的伦理底线是什么? 二、对克隆的矛盾心态 1997年2月22日英国生物遗传学家维尔穆特成功克隆出 “多莉”羊的新闻被报道之后,克隆技术便震惊了世界;
2000 年6月26日,人类基因图谱被成功破译,这更为克隆人类在 理论上提供了可能。但很快,顾及到社会伦理道德以及多数 人的反对,多数国家通过立法明令禁止克隆人类。

《第六日》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和震撼,更 多的则是引发了人们对克隆人的深刻思索。影片最后虽没有 援引“第六日法案”对疯狂的杜拉克进行法律审判,但对他 的道德伦理审判却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如此,人们对克隆却不免存在有矛盾心态。正如影 片中的亚当,其本意是,无论何种生物,“生命的基本法则 是,出生,成长,生活,然后死去”。但对女儿的爱却又使 他不由自主地走进宠物克隆商场,克隆了他们家的宠物犬 “奥利佛”。这在片中的人们看来,为自己和家人克隆一个 健康的宠物作为替代品已被普遍认可,即便他们仍强烈反对 克隆人。

克隆技术的出现和发展,颠覆了人们传统的对生命的理 解和思考:一则人们渴望借助克隆技术延续生命;
另一方面, 传统的社会伦理法则又告诉他们不可越过雷池。正如影片中 亚当的思索和疑虑:克隆出来的,没有灵魂,危险吗?既然 安全,为何不允许克隆人类?如何合情合理合法地运用高科 技,尤其是克隆技术来造福人类,矛盾和纠结仍在继续。

三、西方伦理文化隐喻与《圣经》 文艺作品大都有其神话的、历史的或现实的素材和思想 渊源并受其价值观念的影响,特别是神话传说,“一直在塑 造和影响那些民族的思维观念,对各民族的思想观念和文化 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1]。而在西方世界,“《圣 经》的故事和传说是西方文化艺术的重要源泉……它的思想 和哲理已经成为人们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2]。究其原因, 在于《圣经》典故在西方社会中影响的普遍性和深入性:《圣 经》典故在西方政治、经济、文学、艺术领域普遍存在,且 已深深融入哲学、宗教、和意识形态领域,成为西方人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其影响力之广、之深是任何其他典故所无法 匹敌的。

正如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念基本 来自于儒家学说一样,《圣经》及其典故所蕴含价值观念成 为以基督教为普遍宗教信仰的西方人所认可和信奉的社会 伦理价值观也就可以理解了。那么,西方电影取材于《圣经》 典故并将其伦理思想作为影片的主题来表现并不出人意料。

甚至可以不夸张地说,整整一部西方电影史从未脱离基督教 文化的深刻影响[3]。

电影《第六日》也毫不例外地带有浓厚的《圣经》文化 色彩,我们从该片片名以及男主角的姓名这些细节就可见一 斑,因为“一部电影及其片名总是浸润在该民族的文学、历 史、哲学、宗教、传统、习俗、传说等形成的文化体系中” [4]。

《圣经》这样描述:“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 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是第六日”(《旧约·创世纪》, 1:27-31)[5],而片中被多次重复的一句台词正是“在第 六天,上帝创造了人,上帝造人时在第六天”,凸显了片名 《第六日》的宗教文化含义;
《圣经》中还讲道:“耶和华 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 灵气的活人,名叫亚当”(《旧约·创世纪》,2:7)[6], 片中主人公也恰恰以上帝所创造的第一个人的名字“亚当” 命名;
还有,主角亚当·吉布森(Adam Gibson)的姓“吉布森(Gibson)”在古德语中的含义又是“光明磊落的誓约”, 此名表达父母希望子女继承其祖先财物及传统的愿望。

这些细节除了在艺术手法上起到呼应主题的作用之外, 更深层的含义则是表现该片主创者文艺创作的价值取向,即 《圣经》和基督文化所秉承的传统的基督教伦理,即着眼于 在肉体层面或物质范畴解读人(尤其是基督徒)与他人、社 会及万物的关系嬗变,目标指向以神人和谐为基础,重建被 罪扭曲的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界的关系[7], 重新回归到“神”所安排的正常的社会和人类生活秩序。

可见,影片中所反映的克隆人争议以及人们的矛盾心理, 究其根源,正是来源于《圣经》深刻影响下的民族文化传统, 也反映了影片主创者对克隆人问题鲜明的“上帝取向”的生 命价值观和态度,即任何生命的诞生,尤其是人,只有通过 正常途径出生、成长的人,才是《圣经》中所讲的“神所应 许的”,才是“神”所喜悦的,才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否则 就是对上帝的不敬——因为人不可能像上帝那样创造人类 和世界;
当然就是也是反传统的和反社会伦理的,自然不会 成为多数人的共识而被普遍接受。

四、结语 参考文献 [1]董广坤,王传顺.《2012年》中的神话原型与末日隐 喻[J].电影文学,2011:20.115-116. [2]赵玲洁,赵彦荣.《圣经》在西方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及影响[J].时代文学,2011:8.88-89. [3]杨然.电影中的宗教魅力——谈基督教文化在电影 中的文化价值[J].电影评介,2009:19.8-9。

[4]佟磊,沈秋敏.浅谈西方文化与西方电影片名翻译 [J].时代文学,2009:15.149-150. [5][6]圣经.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 [7]韩海燕.从谚语看基督教文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54-56.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