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4107(2016)07-0038-02 众所周知,工程训练是全国工科高校普遍开设的课程, 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通识教育实践教学课程,是学生学习 工艺知识、建立工程意识、提高工程素质、增强工程实践能 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必修课,属于工程实践 教育范畴[1],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我校 面向所有专业开设。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有57个专业,涉及文、经、法、理、工、管等多个学科。国内同行对工程训练面向机械类和非机械类两大类型 专业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在《工程训练教学基本要求》和《普 通高等学校工程训练教学中心建设规范和验收标准》等文献 和教材中都有体现[3-4]。但是,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 我们发现只分为机械类和非机械类还不够细致,因为非机械 类所包含的专业很多,而且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周数也相差 较大,于是我们早就提出了机械类、近机类、非机工科类和 其他类专业四种专业类型的划分方法,对应的教学周数分别 为4周、3周、2周和1周,后经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再修订, 我们改为非工科类、非机工科类和机械类专业三种专业类型, 提出了认知性(Cognitive)、实践性(Practical)和专业 生产性(Productive)的教学原则,亦即“CO-PR-PRO”原 则。
二、CO-PR-PRO的教学研究 我们的教学研究项目“CO-PR-PRO机械工程训练内容的 设计与优化” 于2010年3月在学校立项,2013年3月结题。
在该课题研究过程中,系统地应用《教育学》和《心理学》 等基本理论,基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任务,根据工程 训练的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研究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和学习方式等,并采用优化的方法改进工程训练各项内容的 设计,逐步实现分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及内容。(一)认知性原则 对于非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开设机械工程训练C(1周, 40学时),再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及学时选择教学模 块。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基于认知性原则,主要注重工艺知识 的学习、工程素质的培养和工程意识的建立等,教师应该采 取“吸引”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所谓吸引就是依靠自身的某 种性质、特点等把其他物体或别人的兴趣、注意力等引到自 己这方面来。前人以非凡的智慧创造了制造工程方面引人瞩 目的成就,比如汽车、飞机、轮船、火箭及航天器的应用等 等,这是每一个人都离不开的。我们通过这些宏大的机械制 造成果,像鲜花吸引蜜蜂一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 愉悦、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有利于实现教学大纲规 定的教学目标。非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有了工程文化教育的背 景,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或工作定能有所裨益,希望能 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二)实践性原则 针对非机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开设机械工程训练B(2周, 80学时),在机械工程训练C和遵循认知性原则的基础上, 贯彻实践性原则,教师应该采取“领引”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所谓领引就是引导、带领。非机工科类人才的共同特点是需 要很高的工程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等,对于非机工科类的大 一、大二的学生提高素质和能力的基本途径就是工程训练, 因为工程训练能够引导和带领学生跨进“工程”中来,理论 联系实际,在自己动手独立操作的实践教学环境中,学习工 艺知识、建立工程意识、提高工程素质、增强工程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工科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 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本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将大 有益处。
(三)专业生产性原则 面向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开设机械工程训练A(4周,160 学时),在遵循认知性和实践性原则的基础上,突出专业生 产性原则,教师恰当地采取“导引”的教学方式,所谓导引, 就是带领、指导。教学应尽可能地结合培养创新思维和教学 产品进行[3],比如制作产品零件以及参加全国大学生各类 标志性、素质教育、创新制作等。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规 格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均与工程训练教学内容直接相关,学 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科学作风 的养成至关重要,课程突出的专业生产性,是导引学生迈入 机械工程学科神圣殿堂的重要途径。三、“CO-PR-PRO”原则的运用与成效 (一) 贯彻“CO-PR-PRO”原则,科学制定基本 教学文件是前提 应用“CO-PR-PRO”,根据学校的培养方案(即教学计 划),修订了工程训练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等教学文件,它 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和前提。
1.修订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我们根据教研成果形成了 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修订了教学大纲。一是确定了课 程教学的认知性、实践性和专业生产性原则。二是针对“一 表”和“二表”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对程度不同的学生因 材施教。
依据工程训练教学在全国的高速发展和系列课程的建 设需要,工程训练教学大纲的修订必须与时俱进、按时进行, 新大纲在教学运行中深受师生的欢迎。
2.实行模块化教学。将全部教学项目分成三个模 块,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学习,这样就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也解决了教学 运转中的“详略得当”的问题。
3.教学大纲中实行分层次教学。(1)专业不同或专业 方向不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可以有所调整,以适应各 专业的不同需求。对于一表和二表的学生,可以在理论和实 践的比例上适当调整,在教学管理上也要采取恰当的方法, 加强引导。目的是提高教学的安全、秩序和质量水平。
(2)对程度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本课程的学生 主要是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差异,需要教师的细心 和耐心,鼓励学生发挥长处,克服不足。目的是高质量地完 成教学和学习任务,使学生成人成才。
(二)基于“CO-PR-PRO”原则,编写系列工程训练教 材 继2008年8月编写出版了《机械工程训练》教材之后, 在“CO-PR-PRO”原则的指导下,我们重新编写了《机械工 程训练》(机械类)、《机械工程训练》(非机工科类)和 《工程训练》(非工科类)系列教材,并于2010年8月由哈 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
(三)遵循“CO-PR-PRO”原则,进一步完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对工 程训练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了整合与完善,形成了递进 式、分层次、模块化的新教学体系。实际应用表明,该教学 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四、提高工程训练教学质量,加强教学队伍的建设是关 键 在工程训练示范中心建设和教学改革实践中,为了保证 和提高工程训练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履行高校培养人才的使 命,实现工程训练中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强工程训练师 资队伍建设颇为重要[5-7],有些高校对此进行了一定探索, 并总结出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8-12]。基于“CO-PR-PRO” 教学原则,我们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研 讨会和专题讲座等形式,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 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达到了提高教学质 量的目的。
终上所述,“CO-PR-PRO”教学原则及其“吸引、领引 和导引” 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是我们多年教学中研究 与应用的成果,实践表明这些原则及应用方便了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成效显著,学生的工程意识明显提 高、工程实践能力明显增强、综合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包括 “CO-PR-PRO”原则在内的有关项目获得了学校和黑龙江省 的教学成果奖励,也得到了有关专家与兄弟院校的肯定与借 鉴,相信其对工程训练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 义。
参考文献:
[1]梁延德.我国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J]. 实验 技术与管理,2013,(6). [2]任建萍,郭玲,冯乃笙.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 造性 思维[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7,(4). [3]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金工系列课程) 指 导性文件[Z].2008.[4]胡青春,郑志军,张木青等.华南理工大学工程训练 中心 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1). [5]陈金水,刘伯伟,张定昭.创建工程训练教学中心 [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5). [6]张维平,梁延德.建设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培养创新 人才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 [7]李学华,胡效东,陆继峰等.8所高校工程训练中心 建设 分析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2). [8]胡元兵,高新红.提高指导教师素质 提升工程训练 质量[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5,(4). [9]冯俊,周彬知,姜巍巍等.建设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是现 代工程训练的关键[J].金工研究,2007,(2). [10]杨林丰,徐忠阳,陈毓莉.工程训练中心师资队伍 建设 探讨[J].高教论坛,2010,(3). [11]张世龙,王飞.高校机械类工程训练一体化师资队 伍建 设的探索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2,(1). [12]张玉洲,鲁璇璇,张燕.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师资队 伍建 设新探[J].实验室科学,2014,(2).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