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戏剧化的课堂上,时间的“花朵”插进了形式主 义的“花瓶” 什么叫戏剧化课堂?是表演的课堂,教师与学生的一切 行为都为炫丽的形式服务。
一位教师在讲授《再别康桥》的时候,在“Bandari” 轻音乐的衬托下,播放了数十张关于英国剑桥大学的风景图 片,经过近十分钟的情境铺垫之后,教师才点题开讲,中途 还穿插了“再别康桥”的小型情景剧,师生研读文本的实际 时间只有十五分钟左右,这种形式至上的教学,浪费了宝贵 的课堂时间,课堂教学时间不够,教学目标自然无法达成。
那要怎么办呢?让我们来看看著名特级教师程翔老师在教 学《再别康桥》这一课时,是如何做的。
程翔老师教学时紧扣诗歌文本的体例要求,将主体构架 设计为如下九个环节:
(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再别 康桥》属于哪一种呢?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五)请一位同学朗读第四小节。
(七)诗人沉浸在里面,没有醒来。对吗? (九)最后,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
这九个环节,环环相扣,去除了不必要的起承转合,从 整体感悟到深度把握再到细节研析,教学层次十分简约。全 课设计没有上一案例语言之外的华丽包装与情节预设,是精、 准、快的课型,十分经济、实用。
程翔老师用他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课堂要讲求时间效 益,不能凌空高蹈。
形式主义的课堂是一只中看不中用的花瓶,时间的花朵 一旦插上去就会枯萎。这种课堂能耗大,效益低,不值得提 倡。
二、在无序化的课堂上,时间的“小溪”流进了无意义 的“沙漠” 无序化的课堂不是指教师没有预设,许多课堂上的无序 是因为中间出现了意外干扰。比如有学生深度思考之后,提 出了教师知识能力不能解决的问题,打乱了教师原先预设的 课堂程式。
顾城的抒情诗《生命幻想曲》是一首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的生命赞歌。当教师诠解诗歌主题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了一 个尖锐的问题:“1993年10月8日,顾城在新西兰因婚变, 杀死妻子谢烨,这样一个践踏、杀戮生命的人心中还有什么 美好可言?”杀人犯与美好生命之间,无疑有逻辑上的悖逆,由于该教师准备不足,一时无语,课堂顿时进入了“你一言 我一语”的无序状态,学生由于认识水平上的限制,并没有 形成多少有价值的观点。这节课上,时间的小溪散漫地流向 无意义的沙漠。
这就使我联想起特级教师李仁甫老师的生成课堂。所谓 生成课堂,就是基于现场的课堂,这种课堂一切皆有可能, 一切皆成正果。这种课堂要求教者能厚积薄发,通过广泛而 专业的积累以及充分的备课,突破线性预设的窄化思维,能 无路径或全路径教学。以致无论哪一个意外环节都可以成为 深入学习的切入点,带来精彩生成。李仁甫老师上《相信未 来》时,遇到了这样一种情况:
生3:……(同生1) 师:三位同学读得都不错,但有一处差异较大,大家有 没有听出来? 众:第三节(即上面所引用的读法迥异的几个句子)。
师:两种读法,究竟哪一种比较好呢? 师:不同的读法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理解。要知道怎么 读,不妨先来理解这几个句子。理解诗歌通常要抓住意象, 你们看看这几个句子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 生1、生3:“手”“排浪”“大海”“曙光”“笔杆”。
生2:“手指”“排浪”“手掌”“大海”“曙光”“笔 杆”。
师:究竟哪一个说得对?(大多数学生选择了第一种。这说明他们的思维仍然处 于“混沌”状态,这再次凸显第三节是教学的难点,而这一 难点也点燃了他们的求知之火) 师:我们先别忙下结论。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排浪” 有什么特点,它能否压缩为一个字“浪”。
(学生呈现如梦初醒的样子) 生4:“排浪”跟“浪”是不同的,“排浪”表明浪一 道又一道地向天边涌去,这一道又一道的浪线看起来就像人 的“手指”。
师:大家看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正在这时,教室外面走廊栏杆上晒着的几根拖把突然 地进入教师的眼帘,于是教师灵机一动,指着恰好疏密有致 地平放着的拖把) 师:请大家开下小差,朝走廊看,几根拖把像不像“手 指”?像不像由几个浪线组成的“排浪”? 众:真像。
师:你们可理解“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一句 的读法了吧? (由于灵活地把教室外面的现场情景开发成课程资源, 学生一下子恍然大悟起来) 众:哦! 学生读诗时出现了句读问题,显然是节外生枝,但李老 师却抓住了这一意外,直击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点石成金地让这一个意外成为课堂高潮的触发点。
首先他迅速抓住了学生产生这一错误的思维盲点:不少 学生对意象“排浪”的理解还停留在一般“波浪”的层面上, 这个问题属于浅表问题,通过师生简单问答,迎刃而解。但 由感性储备不足,明白了“排浪”的特点之后,学生对“手 指”与“排浪”的喻指关系仍然不能接受。这时,教师如果 还停留在语言上进行诠解,自然会事倍功半。李老师灵机一 动,引领学生把目光投向了窗外的一排拖把,并以此类推, 引导学生在山重水复之际,走进豁然开朗的生成之境。
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博学睿智,把握教学现场,善于从 非预设的课堂情节中即时构架有效的课堂新秩序,时间的溪 流自然会汇涌成智慧之海。
三、在高压式的课堂,时间的“光线”被吸进了知识的 “黑洞” 现在流行快节奏、大容量的课堂,不少语文教师不顾受 教者的状态,将教学内容搞成“压缩饼干”,越过消化过程, 直接打包给学生。
这种课堂,却常常被认为是高效的课堂,最起码不是低 效的课堂。其实这种课堂熄灭了智慧,也扼杀了时间,是最 浪费时间的课堂。高压缩的课堂教学,是现代“填鸭式”教 学,这种教学过程缺乏知识与思维融通过程,学生在僵化的 训练程式中,时间甚至智慧,都被吸进了没有生机的黑洞。
语文教学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或许一千个语文教师,有一千个答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 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 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 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还要尊 重学生的学习时间,不能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无限制的占 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人 翁地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展开充分有效的学习, 多实践,多探索。只要我们有广博的才能、务实的态度、科 学的方法,精准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现场情境,教学时 间一定会化成我们语文课堂上的空气、阳光与水,汇涌成我 们语文世界里的美好春天。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