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表态发言 > 【沿着学生思维的轨迹行进以《石头书》教学为例】闪之轨迹2学生

【沿着学生思维的轨迹行进以《石头书》教学为例】闪之轨迹2学生

来源:表态发言 时间:2019-10-16 08:01:11 点击:

沿着学生思维的轨迹行进以《石头书》教学为例

沿着学生思维的轨迹行进以《石头书》教学为例 【摘要】学习是思维的体操,只有沿着学生思维的逻辑 组织教学活动,才能引导学生转识成智,从理解性学习走向 创造性学习。以《石头书》一文教学为例,教师通过巧用前 置学习单、借用思维导图、活用对比阅读等形式,引发学生 思考的欲望,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让学生在知识的内化、 外化、活化过程中,循文探意,明理知用。

杜威曾说,“思维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各种行动、事 实、事件和事物的种种联系。换言之,一个人要有效地进行 思维,必须已经具有或者现在有许多经验,给他提供对付所 遇困难的办法”。在课堂中,教师只有通过创设“情境”, 提供“支架”,鼓励“想象”,方能让学生在体验、探究、 感悟、发现中,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基于这种理解,我在《石头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一文的教学中,凭借前置学习单、思维导图、对比阅读等形 式,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沿着学生思维的轨迹开展教学, 让学生在思维的内化、活化、外化过程中,逐步发现“石头 书”的秘密。

一、“巧用”前置学习单 真正的学习始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儿童主动学习、 独立思考的标志。对于语文学习而言,要让课堂教学扎实有 效,教师必须明确学生已知什么、未知什么,把握学生的知 识盲点和思维困顿,据此设计问题,才能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只有把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逻辑起点,并根据学生的 思维特征和文本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才能引导学生“浸入” 文本,“循文探意”。

教学中,每一篇课文第一课时教学结束前,我都会在把 握文本核心教学价值的基础上设计一份“前置学习单”,而 这份学习单的最后一项,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质疑,提出问题。

在“前置学习单”的使用过程中,我们采用的主要形式是“独 学设问、小组释疑、全班研讨”。学生产生问题后,通过学 习小组互相提问以及组内解答的形式,解决常规问题,小组 成员能共同解决的问题就不拿到班级内进行交流。组内解决 不了的问题,作为本组“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汇总、梳理, 提交全班研讨。通常来说,小组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恰恰 是学生提出的最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也可能就是教学的重 点和难点,我会和学生一起把这些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并 作为第二课时设计主问题的依据。

例如《石头书》-文的教学中,“我会质疑”环节是这 样呈现的。

学会质疑提出问题 你已经初读了《石头书》,继续学习这篇课文,你最想 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在这一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梳理出来的问 题有这样几个方面。

1.石头书里有什么内容?2.石头书的作用是什么? 3.川川和磊磊从石头书中“刨”到了哪些学问? 5.大自然里除了石头书还有哪些书? 这么多问题,不可能都作为主问题,这时,我会指导学 生梳理问题,厘清问题的展开逻辑。《石头书》一文,通过 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关于岩石的 知识。基于对文本核心教学价值的分析和理解,教师要在分 析文章主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全班汇总上来的 五个问题其实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第三个问题涵盖了其 中的三个问题,这个关键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 解了。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确立为本文的主问题。

这种主问题生成的方式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认知疑问,开 启学生的思维阀门。而这种问题生成的思路,体现了由分散 到整合的思维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 同时也为学生的建构式学习提供了开放的思维空间。“学起 于思,思源于疑”,我们知道,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 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延伸。“巧用”前置学 习单,通过“先学后教”“循疑而思”,强化学生的问题意 识,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借用”思维导图 主问题是文章脉络展开的“引擎”,但是,如果缺失破 解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就无法引导学生厘清文章的内在结构, 建构知识的意义之网。思维导图是主问题导学中一种有效的工具,是内隐思维可视化的重要载体,它能让学生洞悉问题 解决的核心与关键,养成系统思考的习惯。因此在教学中, “借用”思维导图来梳理文本的要素与层次,不仅可以将知 识以概括化的图像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思维可视化,而 且能有效地厘清语文教学的细枝脉络,帮助学生读懂文本, 理解文义。

《石头书》是一篇说明文,但是细读文本,它又和传统 意义上的说明文有所不同。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于充 满童真的对话之中,科普作品成了有趣的儿童读物。教学中, 对于这类文体,如果只按照说明文的文体特点组织教学,不 但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反而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中,围绕课前提出的主问题,设计了这样的思维导 图,巧妙地呈现了课文内容。

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全开放式的,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完成 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的主体内容,具体了解石头 书的样子、内容、作用。借助思维导图提炼概括,从而知道 石头书的样子是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雨痕、波 痕、矿物是书中的文字,树叶、贝壳、小鱼是书中的图画, 石头书会告诉我们地下埋着许多矿藏……通过这样的教学 设计,学生不仅清晰地梳理出文章的脉络层次,而且对于石 头书中藏着的学问,也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它能很好地 呈现学生思维的过程,帮助学生将头脑中的想法外化在纸上, 用线条与符号将其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图。“借用”思维导图,既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 达成教学目标提供“支架”,又训练了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发 散思维,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活用”比较阅读 基于思维的教学,一定是解决问题的教学,文本的价值 不是提供确定性的知识体系,而是要成为不确定的思维素材

对于语文课而言,基于思维的教学,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运 用”“比较”与“迁移”中学会“语用”。《石头书》-文 浅显易懂,学生完成思维导图之后,对课文内容已经了解得 非常清楚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想让学生学会文本的表达 方式,就必须沿着学生的思维轨迹进一步延展。在学生完成 思维导图之后,我要求学生看着思维导图练习说话,把石头 书中的学问完整地介绍给大家,训练学生有条理地进行表达。

这一活动板块不仅使学生深入了解了石头书中的学问,而且 丰富了他们的认知策略,提升了他们的智慧技能。

在学生练说之后,我把学生说的内容整理成文:“石头 书里的学问可真不少呢!它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雨痕、波痕、矿物是书中的文字,树叶、贝壳、小鱼是书中 的图画,石头书会告诉我们地下埋着许多矿藏。”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2001.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