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标定位:核心素养 所谓核心素养,可以分解为三个层次:最底层的“双基 层”,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
中间层的“问题解决 层”,以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为核 心;
最上层的“学科思维层”,指在系统的学科学习中通过 体验、认识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 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基于上述认识,本册教材编写 中,笔者认为需要传递给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可以从上述三个 层次进行描述。双基层: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 法;
理解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
掌握测试与调试方法;
掌握 软件开发的一般流程等。问题解决层:能够对任务进行需求 分析;
能够发现并解决程序中存在的问题;
能够利用结构化 程序设计方法开发较复杂的程序。学科思维层:体会计算机工作的原理,认识冯·诺依曼体系;
体验迭代思想;
体会模 块化、结构化对于软件质量和开发效率的重要性;
能够认识 到抽象与建模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
理解测试 与调试等工程思想。以核心素养的三层结构为指引,笔者试 图将上述核心素养渗透至每个单元和每节课,如表1所示。
● 内容选择:知行并举 根据上述核心素养的解析,不难发现本册教材在课程目 标上既注重学习者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关注其应用能力的 培养,即坚持“知行并举”。那么体现在教材内容上,就是 要选择那些能够建立两者联系的内容,实现对学生知识和能 力的双重提升。重要的是,知行并举要体现在每一节课中, 除了初始的一两节课外,其他课时的内容均应依此设计,表 2列出了部分课时的做法。
● 内容组织:聚类思想 知行并举的课程内容还需要通过合理的组织才能清晰 地呈现给学习者。在本册教材中,笔者以“聚类”思想为指 导设计教材内容的整体框架和章节结构。“聚类”思想指依 据某种线索组合一系列教学项目,形成具有内在联系、具有 螺旋上升和发散结构的教学单元,循序渐进地展开课程。本教材在单元和课时两个层面都体现了聚类思想。在单元层面 上的聚类,如下页表3所示。
根据已有研究,大致有三种聚类方式:以相似的功能聚 类、以相似的目标聚类、以相似的技术思想聚类。在课时层 面上三种方式均有体现。
1.以相似的功能聚类 教师通过设计某些问题解决活动,将技术工具所具有的 相似功能集合在一起,达到了功能操作和问题解决的融会贯 通,如例1所示。
例1:倒计时功能。
任务一:使用For语句实现以秒为单位的倒计时功能。
任务二:比较Timer事件和For语句在实现倒计时功能上 的异同。
案例解析:任务一的完成需要运用For语句;
任务二中 的Timer事件已在分支结构中学习,但由于当时活动的任务 较多,并没有作详细说明。所以任务二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Timer事件的本质;
另一方面是说明实现倒计时 功能的两种方法的异同。
2.以相似的目标聚类 使用不同的工具可以解决相同的问题,从而聚类不同的 技术工具和使用方法,如例2所示。
例2:“选手排名”功能。
任务一:设置六位评委,单击“计算”按钮得到选手最 终得分。
任务二:实现对多个选手进行排名。
案例解析:任务一借助数组获取多个评委的打分,进而 利用循环语句求得选手得分。任务二既要实现选手得分的统 计,又要进行选手排序。所以需要增加两个数组分别存放选 手序号和选手得分,并使用冒泡排序算法,实现排序功能。
两个任务均用到数组和循环,使学生在递进的任务中理解数 组和循环的适用情境和意义。
3.以相同的技术思想聚类有些技术工具、方法和程序功能背后的思想是一致的, 依此聚类,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例3所示。
例3:“数据传递”思想。
任务一:在例2任务一的基础上,去掉选手的最高分和 最低分,并显示最高分和最低分。
任务二:利用冒泡排序算法实现选手排名。
案例解析:任务一中最高分和最低分的统计即求取选手 得分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需要设置两个变量来存放。任务二 需要借助一个中间变量来完成排序。作为一个活动相继的两 个任务,任务一和任务二以不同的算法呈现数据传递思想。
● 内容呈现:生活化和结构化 1.生活化 生活化指从学生经验出发渐进引入新的概念,而不是生 硬地呈现这些概念。首先,在教材内容选择上,要选择能满 足学生学习或生活需要的主题;
其次,在内容呈现上要符合 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运行程序的过程中引出问题及相关知识点。例如,在第5课图片浏览器的设计中,涉及图片位 置的控制,需要引入坐标系,对本册教材的对象而言,此概 念在数学科目中已经学习过,但是两者存在明显差异,因此 教材要求教师从数学中的坐标系出发引出VB中的坐标系,引 导学生分析两者的异同,以便学生建立两者的联系。又如, 在第13课中,把数组解释为“将无规则的数据‘规律化’的 方法之一”,无论存储内容有无规律、如何变化,数组名称 始终是a(0)到a(i)。因此,在编写程序时,通过数组元 素的名称来引用这些数据,就可以将无规律分布的数据变为 有规律的存储。这样的描述便于学生理解数组的含义和使用 的方法。
2.结构化 结构化指以某种稳定的结构来描述每节课的内容。在本 册教材中,每课的基本结构包括学习目标、内容结构和正文 三部分;
正文部分除初识单元外,其余课时均以“程序设计 的一般流程”呈现。每个部分的含义为:“学习目标”呈现 每节课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以及掌握程度;
“内容结构”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每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
“需求 分析”以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原型为主题,便于学生直观地 理解需求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界面设计”在初始的几节课 中会为学生提供搭建界面的步骤以及“对象事件分析表”,之后随着知识和能力的提升,由学生自己完成“对象事件分 析表”和界面的搭建;
“算法分析和程序编写”通过问题不 断分析得出实现程序功能的算法,积累程序设计的知识和技 能;
“调试与保存”在调试程序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完成程 序的优化。结构化的呈现方式,一方面便于学生阅读,减少 认知负担,并提供学习支持;
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掌握和理 解软件开发这类任务的一般思路。
● 小结 本册教材围绕“核心素养”,以“知行并举”为原则, 运用“聚类思想”组织内容,使内容的呈现生活化和结构化, 可以说是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种全新尝试。据此形成的教 材大体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系统性和基础性。在总体上前后 相继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形成富有逻辑的认知结 构;
注重VB程序设计的横向梳理,即基础性知识。二是理论 性和实践性。在内容选择上,坚持知行并举,在课程实施过 程中通过具体的活动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避免了孤立的理 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三是预设性和生成性。知识、能力 体系作为预设知识静态存在,而核心素养以隐性知识渗透其 中。四是主体性和主导性。活动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为 原型进行设计,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
为避免陷入 “碎片化”和“重复”的经验积累,以聚类和结构化的形式呈现,为学生提供支架性的帮助。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