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故事的成语1:不寒而栗 西汉时期,有一个名叫义纵的人。由于他的姐姐医治好了汉武帝的母 亲王太后的病,因此义纵也得到了汉武帝的任用。他先是在几个地方担任县令, 后来又多次升迁。
在任职期间,义纵公正无私,不惧怕权贵,严格执行各种法令,使当 地的秩序有了极大的改观,那些违法乱纪的人都非常怕他。后来,义纵又升迁为 南阳太守,他听说有一个名叫宁成的都尉横征暴敛,残暴无比,于是就派人查实 了宁成的种种罪行,根据法律给他治了罪。
不久,由于定襄地区秩序非常混乱,犯罪分子十分猖獗(chānɡjué), 汉武帝便把义纵派到定襄担任太守。义纵一到定襄,就采取了十分严厉的措施。
他从在监狱服刑的罪犯中挑出二百多名重罪轻判并且有私自解脱桎梏(zhìɡù)行 为的犯人,从重判决,斩首示众;同时,将二百多名私自到监狱探望这些重犯并 帮助他们逃跑的人一并斩首。
这件事在定襄地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大家都在议论义纵一天杀死四 百多人这件事。
此时虽然天气不寒冷,可是有些人却心惊胆战,浑身发抖。那些过去 有过犯罪行为的人,从此之后便老实多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一故事概括出“不寒而栗”这个成语,形容非常恐惧 的心情。栗,战栗,颤抖。
描写故事的成语2:不求甚解 东晋时期,有一个名叫陶渊明的人,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开 创的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 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着,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 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 “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 若无人。” 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陶渊明不想为五斗米折 腰向乡里小儿。于是,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 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匿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 道合,安贫乐贱。由于家乡浔阳一带水旱灾害连年不断,所以,他靠着微薄的田 产,维持着一家老小的生活,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即使如此,陶渊明也不羡慕荣 华富贵,而是喜爱清静闲散的田园生活。他一面耕田,一面读书写诗,不仅不觉 得苦,反而觉得十分逍遥自在。
大概二十八岁那年,陶渊明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
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 先生不知道是何等样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 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先生喜爱闲静,不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 利禄。很喜欢读书,但对所读的书不执于字句的解释;
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爱喝 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我这个情况,所以时常 备了酒邀我去喝。而我呢,到那里去总是把他们备的酒喝光。
描写故事的成语3:不可救药 西周王朝到了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不断搜刮钱财,发动战争, 压迫百姓和奴隶。周厉王即位后,对百姓和奴隶的剥削和压迫更重。他贪财好利, 独占山林川泽,不许百姓打猎、砍柴、捕鱼,还派人监视他们的言行。谁议论他, 他就把谁杀死。人民忍无可忍,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周王朝的统治越来越不稳 固。
眼看周王朝政权摇摇欲坠,关心国家的大臣都很痛心。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极力劝谏周厉王改变暴虐的政治,勤修德政,挽救国家。可是周厉王却 把这番话当成耳旁风,一些权臣也嘲笑凡伯,说他昏庸无能,不识时务。
凡伯非常气愤,挥笔写了一首长诗,表达自己焦急的心情。这首诗很 长,其中有一节是这样写的:“天上正在逞威肆虐,不要这样盲目快乐。我这老 夫一片诚意,小子们却是骄傲自得。我进谏的并非老昏之言,你们反倒拿来取笑 戏谑。你们的气焰炽盛如火,真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这首诗的内容,是劝说周厉王和那些权臣千万别把忧患当作儿戏,应 趁它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尽力防止它。若是忧患越积越多,就像病重一样无法治愈 了。
果然不出凡伯所料,公元前842年发生暴动,平民和奴隶们拿起武器, 冲进王宫,周厉王仓皇逃走。西周从此衰落下去,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