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气息训练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惊讶抽泣练习, 这种方式往往难度较高,在练习时一般要求练习者保持自然 放松的状态,同时进行夸张而又迅速的吸气动作,此时两肋 迅速扩张,横隔稍微下沉,气息迅速上下游走。这种气息练 习往往要坚持一段时间方能有效;
另外一种是“狗喘气”式 训练,这一种训练方式难度相对较低,其训练的重点在于 “吸”。其要求练习者身体呈放松状态,在胸廓吸满空气的 同时利用腹肌和横隔肌匀速短促地呼气。在进行这种方法的训练时,歌唱者要特别注意气息的稳定和弹性,吸时有力, 呼时自然,这样方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以上介绍的两种方法 对气息的锻炼均十分有效,但也都相对枯燥,需要训练者具 备一定的耐力和毅力。总而言之,歌曲的演绎需要气息这个 强健的根基做支撑,所以歌者必须学会熟练地控制气息。
二、语言 声乐艺术是对语言要求较高的美学形式,在我国传统文 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下,声乐艺术逐渐形成了字正腔圆的语言 标准。尤其是在西洋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后,民族声乐艺术家 更是创造性地将我国传统戏曲、曲艺的语言特色融入到声乐 教育及实践中,这就使得我国声乐艺术语言呈现出集“科学 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于一身的风格特点。由于我 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地区方言与民族语言千差万别,这就 使得构建统一合理的声乐语言标准变得十分困难,同样也给 声乐教学与学习带来了不便。若是声乐演唱中混入了不应有 的地方口音,则会异化作品的风格,影响作品的原本表达, 甚至会使声乐演出效果大打折扣。笔者通过对自身实践经验 的总结,发现了以下几点影响声乐表现的不良语言习惯:一 是字头不准,即不能正确找准声母,造成发音不清晰。字头 决定了声乐语言的准确性,正确的声母发音是引导词语发音 的基础,在声乐学习中,很多同学就是因为忽视了这一点而 造成了声乐艺术传情达意障碍,影响了歌唱效果。二是面部 过于放松,造成咬字不清。在声乐训练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放开声带发声,会提醒他们放松面部肌肉,当面部肌肉过于 松弛时,咬字就会出现乏力、语音失准的现象。三是受到方 言及个人习惯的影响,语音语调不正规。我国南北语调差异 很大,在进行声乐学习时各地学生很容易将地方语调带入到 歌唱中,从而影响了声乐作品的韵味。针对以上对声乐语言 情况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一是细化声母练 习,将南北地区最易混淆的h、f等声母加入到唱声中去,反 复矫正不良发音;
二是强化韵母练习,韵母是实现汉语发音 字正腔圆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韵母发音时的口腔 状态进行指导,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发出饱满、圆润的字腹。
三、共鸣 科学上的共鸣是指物体震动或摩擦时频率接近产生共 振,进而发出声音的声学现象。声学共鸣效果取决于发声物 体的具体状况。同理,在声乐艺术中,能否塑造良好的共鸣 也取决于歌唱者自身发声器官的客观条件及主观掌控能力。
共鸣在声乐演唱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讲体现在以 下两个方面:一是扩大人声的音量,创造出音响效果。二是 放大音色优势,美化歌者的声音。在歌唱时,共鸣将人声聚 拢而后释放,从而令声乐艺术呈现出更加立体的效果。我们 可以说,共鸣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歌者的演唱水平。正因如此, 我们才应努力将共鸣练习好,寻找营造良好共鸣的方法与技 巧。在教学和实践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歌唱 者很努力地发声,但仍出现“声音较小、不连贯、松散”等情况,这就是不能合理运用共鸣器官所致。由此可见,只有 建立好的共鸣,歌者声乐演唱的声音效果才会更加圆润且具 有穿透力。那么如果才能实现好的共鸣呢,笔者认为需要注 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注意腔体打开程度,腔体的开合程度 直接关系到共鸣效果,一般来说美声唱法腔体多呈竖形打开, 而民族声乐的共鸣腔体则稍向两边扩大。声乐学习者要把握 住共鸣腔体的形态,塑造风格适当的共鸣。二是维持良好的 情绪,众所周知,情绪对声乐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 共鸣过程中,情绪是否稳定关乎到能否发出持续稳定、声区 统一的声音。歌唱者要多进行公开演唱、多尝试不同情感表 现的声乐作品,逐渐培养自己控制情绪、稳定情绪的能力, 防止因情绪不稳定而出现的共鸣破音,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 共鸣的效用。除了以上两点注意事项外,为了达到更好的共 鸣效果,歌者在发音前还要注意对自身音色进行加工,在调 整气息、稳定喉结后,再打开口腔,同时把发音区调高到头 腔共鸣点上,这样发出的声音音量更大,音色更美,音域也 更宽。
四、结语 声乐学习细节繁多,分支较大且环环相扣,这就要求声 乐学习者要注意学习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可学有偏颇。除 此之外,还要注重加强声乐基础技巧的学习与训练,不能好 高骛远。声乐作为从西方传入我国的音乐形式,要想使其持 续焕发艺术魅力,就需要广大教师与莘莘学子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实践。声乐学习虽然艰难,但笔者相信只要我们敢于坚 持、不言放弃,就一定能学好声乐,将动听的旋律带给大家。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