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方案 > 营销方案 > 【剖析教育习俗与当今家庭教育】

【剖析教育习俗与当今家庭教育】

来源:营销方案 时间:2019-11-12 08:49:38 点击:

剖析教育习俗与当今家庭教育

剖析教育习俗与当今家庭教育 剖析教育习俗与当今家庭教育范文 教育习俗作为千百年来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教育经验 的结晶,在当今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当人们针对某种现象或事件进行教育的反思时,首先想到的 是科学教育理论的方法和技巧,更多关注教育现象的科学基 础,而往往忽视教育习俗的功能。本文试图通过对教育习俗 的理解,指出当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分析教育习俗在 解决当今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出解决的策略。

一、对教育习俗的理解 教育习俗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经历中,对社会的理解中捕 捉到的对教育的认识。什么是教育习俗,目前还没有确切的 定义,从概念的渊源来看显然是从民俗学衍生而来,民俗学 的专有名称最早出现在英国,原名为folklo,民俗 (folklore)最早是指“民间传说”,后其内涵不断外延扩展, 现包括很多历史遗留物。我国在1922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 《歌谣》周刊的《发刊词》中第一次运用“民俗学”一词, 其实我国古代文献中早已使用了“民俗”一词,如在《礼• 缁衣》中有“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之句,指民间习俗的 概念,此外在《史记•孙叔熬传》、《汗书•董仲书传》、 《韩非子•解老》等书籍中也出现了“民俗”字样。在我国 所谓民俗是指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创造、 传承和享用的风俗、仪式、习惯、信仰、谚语、故事、艺术等的集合体。我国学者石中英认为:教育习俗是指由广大劳 动人民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教育方式、 手段、制度、谚语、故事、诗歌、仪式等的集合体,是延绵 不绝的民间教育智慧,是鲜活的教育文化遗留物。它专门涉 及民间教育事项,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对儿童进行教育等[1]。

可见教育习俗是人类生活中看似松散却培养着人们基本的 教育信念,告诉人民基本的教育方法,使人类的教育活动变 得简单、清晰,使日常教育生活成为可能的人类教育经验的 结晶,是一个文化集合体。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影响个体行为 内在的、深刻的东西是教育习俗,而不是教育的理念。这些 隐性东西的存在,往往真正影响我们的教育行为。这些习俗 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形成的。因为人随时随地都处在 一个文化环境之中,扮演着满足周围人期待,自身角色认知 和各种规范的言行,由此传递着人类的文明与文化,教育习 俗也正是如此存续和承继到现在的。

二、当今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1.做人教育缺失 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家长都具有“望子成龙”之心,但由 于对人类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不同其在教育孩子中的表现方 式也不尽相同。这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什么是教育的本 质这一看似“老生常谈”但又不能避开的一个现实而严肃的 话题。古今中外对这一话题的陈述不仅仅停留在对事实的展 现与陈述上,更多地是包含着对其深刻内涵的价值判断与思考。因此在延续人类生命的历程中祖祖辈辈不能或缺的各色 各样的家庭教育应运而生。当今现实中也不难发现有些家长 为孩子的未来制定目标,甚至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 孩子身上;有些家长要求孩子只管好好读书,其他的都可放 弃;有些父母替代子女做学习以外所有的事情;有些家长把 孩子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夸大,用过激的语言来刺激孩 子,过度的爱使孩子感受到的是无尽的压力,从而出现了“恨 铁不成钢”、“急功近利”、“极端的期望”、“孩子反叛” 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出现家庭教育的矛盾和误区,导致这些 孩子对他人漠不关心,不会与人沟通,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 心、同情心,缺乏对他人良好心理品质的欣赏和赞扬,遇到一 点挫折和困难,就消沉、退缩,自暴自弃,形成自私、易冲动, 好嫉妒、冷漠的个性,甚至采取轻生、自虐、自残的极其偏 激和极端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变成只会学习,不会生存的、新 型的“边缘人”。这不得不让我们思索和反思。其实发生在 我们家庭生活中的各种教育活动并不都是按照所谓科学的 教育理论一步步实现的,更多的是按照看不清,摸不透的理 解和观念来进行的,而这正是我们忽视的教育习俗问题。如 在一个家庭世代的性别教育往往重复着这样一个模式:“你 是女孩子,应该温顺、听话”;“男孩子要勇敢、不怕苦”;
这些观念存在于其成长的生存背景之中。生活中诸如“孟母 三迁”的故事、“蛇与农夫的故事”等这些充满着生动寓意 和教育潜在功能的习俗,不同的人凭借着自己生存文化环境而阐释和解读着,从而勾画出丰富多彩的人生底蕴。人的生 存魅力不仅来自于才智,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人格和生活。家 庭教育中应该通过诗歌、谚语、格言、神话等文化集合体, 来传承人生路途中如何克服和战胜困难与挫折,去实现生命 的价值,塑造做人的性情和道德,从而锻炼生存适应能力,为 民族与社会发展带来光明和希望。

2.生存教育忽视 一个人的生存不仅需要健康的体魄,更需要一个健全的 社会心理适应水平。家庭作为个体生存最长久的场所,从小 培养良好的生存技能和适应教育非常重要。在历史上成功的 教育习俗不断扮演着特殊“教育者”的角色,在社会群体中 形成了一种朴素而难以更改的教育信念,在家庭教育中也具 有广泛性和普适性。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与 七个小矮人》、《小红帽》等著名童话故事人人熟悉,代代 相传。现实生活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民间道德思想 影响着社会的舆论和压力,使教育习俗更具有社会性、自觉 性和地域性。令人痛心的是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这些教育习 俗的功能逐渐弱化,出现了听故事不懂得其教育含义的后果, 没有真正发挥出教育习俗的功能。熟知《孔融让梨》故事的 儿童,在现实中并不懂得尊重父母。我们常常发现小学生不 会系鞋带,中学生不会洗衣做饭,大学生还需要父母陪读才 能完成学业的“中国特色”现象。多少次我国与国外儿童的 假期生活体验较量中,我国孩子表现出惊人的低生存能力,使人们困惑和感叹。教育脱离了我们的现实生活,只关注学 生对知识和科学的学习,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学 生成为学习的机器,难以体现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忽视了 实际生存教育。联合国制订的《儿童权利公约》明确指出: “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权利”。在家庭教育中通过 开展各种娱乐与游戏活动,通过我们身边的教育习俗,结合 社会、学校等机构来挖掘和积极渗透各种生存意识,帮助他 们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良好个性,获得能力发展。

3.家庭角色错位 在家庭教育中教育习俗的意义更多在于潜移默化,而且 还附加了原先经验形成的束缚。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所扮 演的角色直接影响儿童个性的形成,儿童不同的个性本身代 表着不同家庭教育的痕迹与结果。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氛 围,维系着尊老爱幼的家庭传统,具有正确的家庭角色和地 位,反之,父母无条件地为子女服务或者家长专横造成子女 胆小怕事等家庭环境,反映了父母与子女地位的错位现象。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特殊家庭暴力投诉案件呈增加的趋 势。即青少年受暴力游戏、黑帮电影等不良影响,一旦不能 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时,对身边的父母或长辈发泄情绪, 进行施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今家长对独生子女 唯命是从,过分溺爱,导致儿童严重缺乏责任感和道德感,失 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其实细心观察,不难发现诸如《孔 融让梨》、《龟兔赛跑》、《夜郎自大》等从古至今承继下来的民间教育习俗,早已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只是被很多 家长忽视。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就缺少了家长关注积极健康的 教育习俗素材并加以示范和运用,不能正确定位家庭角色和 地位,而出现了“子女左右父母”或“父母包办子女一切” 的不良现象。家长和子女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 要多和孩子平等交流,倾听他们的真心话,了解他们的内心 世界和真实感受,充当既是家长又是朋友的角色。子女要懂 得尊敬和孝敬父母,不能做到“长幼有序”、“尊老爱幼”。

只有建立温馨、和谐、健康、幸福的家庭环境,才能有效地 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三、解决的几点建议 1.积极挖掘生活中良好的教育素材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在行为方面表现出的所谓“差 生”,很多都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而导致的,而这种失败往往是 家长的“双重标准”的结果。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教育素材需 要我们的家长去挖掘和利用,而且家长的表率和以身作则更 为重要。如待人礼貌,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表里如一,不能说 谎等家长的示范作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印刻在孩子的记忆 里。例如不少家长往往忽视如何管理孩子的压岁钱问题,其 实这本身是渗透如何理财的非常好的生活素材,如果压岁钱 数额较大,鼓励孩子适当储蓄外,也可用压岁钱购买邮票、纪 念币甚至字画等兼具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的物品,这样不但 能培养儿童对人文艺术的良好兴趣,还知道理财的艰难与风险,懂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再如通过《灰姑娘》、《白 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小红帽》、《渔夫与金鱼》等童 话故事,积极渗透如何做人,做好事,好人有好报等道理,培 养儿童积极的心理品质。

2.培养爱心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都会有缺乏爱心的行为表现,这 并不是他们的主观动机导致,而是身心发育不完善的原因, 但是如果家庭教育中不能及时给予关注,偶发的行为若形成 稳固的习惯之后就难以改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 孩子的表现,一旦发现孩子有友善行为,就要及时地赞扬和 鼓励孩子,受到鼓励后孩子会容易再次出现类似行为。反之,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闪光点”视而不见,则表现同样行为的 频率就会降低。当孩子出现不友好行为的时候,家长要当机 立断地予以制止,与孩子讲道理商量解决办法,告诉孩子错 误在哪里。因为孩子有自尊心,在批评的同时维护他的自尊 心是他健康成长的保证。儿童在社会群体交往中,特别是与 同伴交往中,可以得到无拘无束的欢乐,还可以磨练社交能 力和独立能力,否则极容易导致心理失衡,产生心理疾病。因 此通过交往可以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责任心、否定感,通过 与大自然的花草、植物、动物和谐相处,来培养和增强孩子 的爱心。但在现实中出现有些孩子因把座位让给老人而被父 母责骂,想捐款被父母拒绝等令人心痛的现象,这些行为与 童话、格言中的深刻寓意背道而驰,不得不令我们深思。3.积极渗透生存教育 一个人生存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其生存适应的速度与生 活的质量。薄弱、低下的生存能力,很难顺利完成较高水平 的社会化过程。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应积极渗透各种生存能力 的培养。现代社会中的生存能力不仅指基本的生活适应能力 和技能技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心理适应能力。所谓 心理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 要和挑战的能力;是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在与他 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行为的能 力。即要具备了解自身特点、学会倾听和表达、认识和调节 情绪、理解和支持他人、具有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 和平的方法替代攻击性言行等生存技能。北京师范大学金盛 华教授认为,目前中国孩子的社会生活环境是围绕“成人本 位”营造的社会而进行的。很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孩子充 当“学习的工具”,可选择的活动空间却越来越小。因此建 议应建立一个“孩子本位”的环境。其实教育习俗就在我们 的生活中,每天存在于生活周围。正因为如此,20世纪以来睿 智的教育家、思想家们呼吁人们把目光和理智的触角伸向似 乎被人遗忘的“生活世界”中,启示我们的教育要关注充满 风采的教育习俗。在家庭教育中挖掘和开发教育习俗的功能, 体悟“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通过童谣,诗歌,成语,传说等 方式,渗透和传递人类文明与智慧,创造快乐,培养更多的自 尊与信心,从而拓展活动空间,为儿童社会生存奠定扎实的基石。

4.塑造健康人格教育 人格是个体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综合,是人在社会化过 程中逐步形成、完善和发展的心理品质。心理学意义是指一 个人在其生活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特 点的总和,包括一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以及兴趣、爱好、 声誉和尊严等,也称为个性。可见,人格既是社会化的对象, 更是社会化的结果。一个人的人格教化更多根基于其成长生 活环境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健康人格是生物进化所赋予人的 本性在充分发展时所能达到的境界,是人类应该追求的价值 目标。它是一种在结构上和动力上向崇高人性发展的特征, 表现出人格的完整性、统一性、稳定性等特点,是人格的完 备结合。随着教育理念的改变,学校,社会和家长们都非常关 注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孩子的人格培养更多受长辈、父母、 家庭成员的示范影响。和谐的家庭人际环境;家庭成员良好 的社会适应能力;遇到各种变故和困难时的调控能力;家庭 成员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等,都对儿童形 成健康、和谐的个性品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家庭 的日常琐事中始终贯穿这些教育理念:给孩子更多的发展空 间;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方法;平等、公正地评价孩子;保 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强化孩子 的自我肯定;要给孩子独立处理家庭事务的机会,安排适当 的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关注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而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集体是人格塑造的土壤,也是人格展示的 舞台。团队心理是健康人格塑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影响源。

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集体环境,离不开团队精 神。家庭就是社会中的一个小团体,这种独特的团体教育力 量,促使家庭成员具有无比的推动力或摧毁力。儿童作为一 个积极发展中的社会人,家长应通过各种途径,结合学校和 社会,创设有利环境,培养儿童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心,使儿 童能够按照社会规则去规范自己的行为,积极渗透团队精神, 集体荣誉感、爱国主义情感、同情心等良好的社会情感,及 时调整人格结构,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

结束语 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成 长的“课堂”,家庭环境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 发展和进步,需要我们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更新,也需要教育 习俗的不断更迭和创新。教育是一种日常生活,教育习俗充 满于生活之中。我们充分享用生活中的教育习俗,教育儿童 在做人中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会做人,让家庭成为孩子成 长的真正乐园,让家庭教育放射出和谐、温馨、金色的光芒。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