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 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含文化基 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 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 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 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 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 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这十八个基本要点。
2016年10月13日,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美国民谣歌手鲍 勃·迪伦(Bob Dylan)因其“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 造了新的诗歌形式”而获此殊荣。这是继1953年英国前首相 温斯顿·丘吉尔之后,诺贝尔文学奖再一次被授予“非文学界”人士。
那么,获诺奖的鲍勃·迪伦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什么 关系呢?两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两者之间的确存在 着莫大的关系——也许,只隔一道语文试题。
2016年10月14~16日,浙江省高三学生参加新高考“七 选三”选考。10月17~20日,高三师生放秋假休息调整。秋 假期间,我重读了鲍勃·迪伦的传记《编年史》,翻阅了《三 联生活周刊》上的鲍勃·迪伦专辑,又浏览了网络上关于鲍 勃·迪伦获诺奖的上百篇文章;
同时,精心筛选了一些命题 语料,结合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的题型,以及学生发展核 心素养的各个基本要点,经过深思熟虑,编制了一组语文试 题——试图让这些试题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一些基本要 点契合,通过鲍勃·迪伦这个深受学生欢迎的文化载体,培 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一、鲍勃·迪伦与“批判质疑” “批判质疑”这一基本要点要求学生具有问题意识;
能 独立思考、独立判断;
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 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等。
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题1】拟写微博 对于鲍勃·迪伦的获奖,文学评论界的舆论两极分化。
瑞典评论家佩尔·斯文松撰文说:“瑞典文学院的这一 决定实在令人难堪和极度令人沮丧。”英国作家帕特里克·弗伦奇说:“我不在乎迪伦的音乐。
就严肃而论,即使再过一百万年,他也不配得到诺贝尔文学 奖。” 北大中文系主任陈晓明教授也说:“鲍勃·迪伦获诺奖, 是评委们的行为艺术。” 牛津大学的克里斯托弗·瑞克教授则认为:“迪伦不仅 有资格被当成是一名诗人,而且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诗人之 一。” 中国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迪伦根本从头到尾就是个诗 人,只是用音乐卧底了五十年,瑞典今天揭开了他的真实身 份。” 中国香港作家廖伟棠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 奖对文学奖的意义远远大于对他自己的意义。” 对于迪伦获奖,你怎么看?请拟写一条微博表达你的看 法。要求:不少于70字,不超过140字;
表达简明连贯,言 之成理。
微博是学生常用的一种生活文体,简洁、快捷、时尚, 已流行多年。这道题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批判质疑能 力,引导他们针对鲍勃·迪伦获诺奖这一备受争议的现象展 开自主思考,并针对题目材料中众人的不同观点做出独立判 断、选择,进行多角度的辩证分析,最终写一条微博表达自 己的观点。学生对这种题型颇有体验,写起来得心应手。
如下就是几个颇具个性的答案:“固然,鲍勃·迪伦的获奖对于严肃的诺奖传统来说, 貌似一次玩笑。但不能否认,作为一名以歌为诗的文人,迪 伦的文字具有承载诺奖之重的厚重感和普世情怀,而对于瑞 典文学院和诺贝尔文学奖本身而言,这也是一次与时俱进的 尝试。” “迪伦是一个令人尊敬的歌手,他在音乐方面的成就很 高,在词作方面有突出贡献。但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文学殿 堂的最高荣誉,许多为此努力了一辈子的世界一流作家都未 曾受到青睐。而迪伦作为歌手,凭借几首小歌词就获此大奖, 对那些著作等身的文豪们来说的确有失公平。希望迪伦今后 能在文学上有更多贡献吧。” “我认为,鲍勃·迪伦不应该获诺贝尔文学奖,倒是适 合获诺贝尔和平奖,他的普世情怀和在人权运动方面的影响 力值得肯定,不过他的音乐还称不上能代表这个时代的最杰 出作品,无论是作曲还是歌词。” 二、鲍勃·迪伦与“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这一基本要点要求学生能自觉、有效地获 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 信息化发展趋势。
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题2】提炼观点 以下是2015年发表的几篇生物学论文的题目:
① 《一氧化氮与发炎:答案飘在风中》(Nitric oxideand inflammation: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② 《敲在花粉的门:阿拉伯芥花粉发芽过程中的早期 极化事件的活细胞成像》(Knockin on pollen s door: live cell imaging of early polarization events in germinating Arabidopsis pollen);
③ 《像一个滚动的组蛋白:表观遗传调控神经干细胞 和大脑发育的控制因素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Like a rolling histone: 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neural stem cells and brain development by factors controlling histone acetylation and methylation);
④ 《饮食中的硝酸盐:慢火车驶来》(Dietary nitrate: a slow train coming)。
请归纳以上材料的共同点,并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要 求:30字以内。
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自觉、有效地获取材料中的信息, 并进行判断、评估与鉴别,找出共同点并下一个结论。试题 中这些生物论文题目分别引用或化用了鲍勃·迪伦的《飘在 风中》《敲响天堂之门》《像一块滚动的石头》《慢火车驶 来》等经典曲目,足见鲍勃·迪伦在当代的影响之深远。
请看如下几个学生的答案:
“迪伦的歌曲可谓家喻户晓,连生物学的论文题目也会 引用他的歌词。” “将迪伦歌曲融入严谨的科学研究中,使其不再刻板,变得鲜活生动。” “迪伦歌曲的影响,不仅在音乐界或文学界,也在科学 界。” 三、鲍勃·迪伦与“国际理解” “国际理解”这一基本要点要求学生具有全球意识和开 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
能尊重世界 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
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题3】译本比较 下面是鲍勃·迪伦的成名作《飘在风中》(Blowing in the wind)歌词中的一句:
How many years can some people exist, Before they re allowed to be free? 对于这句歌词,有多种译本。如以下三种:
版本1:
那些人究竟还要等多少年, 在他们重获自由之前? 版本2:
那些人要活多少年, 才能被准许自由? 版本3:
那些人要活过多少年, 才被自由烛照?试比较这三种译本,选出你最欣赏的一种,并说说理由。
要求:60字左右。
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中西方语言文化的感知、判断和 分析能力,旨在引导学生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 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提升全球意识,以开放的心态面 对三种不同的译本,做出选择和判断,并结合原文和译文写 出自己的理由。这也与我们学校的“学博志雅,行懿中西” 的校训精神完全契合。完成这道题,学生的语感显得十分重 要,判断可以有差异,理由也可以多种多样。因此,学生的 答案丰富多彩:
“欣赏版本1,‘那些人’说明了是特定的一些人,他 们的遭遇具有代表性;
‘重获’说明了这些人曾经拥有自由, 而今渴望自由,表达了为失去自由的人发声的愿望。” “欣赏版本2,要活过好多年才能获得别人对自己自由 的‘准许’,但是这种‘准许’并不意味着一个人能够真正 获得自由,他可能会陷入自己内心的牢笼。” “当然欣赏版本3,首先,版本3的语言简练,抓住要点;
其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自由比喻为蜡烛,蜡烛的意义 在于照明和提供温暖,而这时的束缚、压抑就如黑暗寒冷一 般,生活在不自由之中的人多么希望能够被自由之光‘烛 照’。” 此外,还有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了自己的译本:
“他们还要活多少年,在被赐予自由之前? ”“究竟还要多少年,那些人才能尝到自由的甘露?” “到底还得多少年,那些人才被准许沐浴在自由之 中?” 这些译本也许还很稚嫩,却令我感到欣慰和欣喜。
四、鲍勃·迪伦与“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这一基本要点要求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 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 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
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 等等。
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题4】拟写答谢词 如果你是鲍勃·迪伦,请你以诗歌(歌词)的形式拟制 一篇诺奖答谢词。要求:10行左右。
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依据特定的情境和条件,面对一个 虚拟却具体的交际语境,以诗歌(歌词)的形式拟写一篇答 谢词,并借此进一步理解迪伦及其歌曲。而在拟写答谢词之 前,我们已用了一节课来阅读迪伦、了解迪伦、赏析迪伦。
我们一起看了视频,听了音乐,赏了歌词。因此,一想到能 为迪伦代言,学生个个摩拳擦掌,答案精彩纷呈:
“一些人要活过多少年/才能看得见光明/一些人要看 见光明多少年/才敢冲破黑暗/一些人要奋斗多少年/才能收 获肯定/一些人要收获多少肯定/才能忠于自我/答案在风中 飘。”“你想要改变我/答案或许让你失望/你改变不了我/是 的/哪怕一丝一毫/获奖与否/与我何干/我依旧是我/祝贺与 质疑/有何不同/我仍然是我/是的,朋友们/我就是我/是独 一无二的我。” “人们叫我民谣之父/人们叫我摇滚之王/人们叫我精 神领袖/叫我神/但我什么也不是/我只是一个有责任的人/ 我只是一个有自由的人/我只是我自己/是一块滚石/谢谢你 让我做我自己。” 五、鲍勃·迪伦与“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这一基本要点要求学生具有艺术知识、技 能与方法的积累;
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 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
具有健康的审 美价值取向;
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 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等。
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题5】鉴赏归纳 请赏读廖伟棠的《Bob Dylan列传》:
“白狄岚者,又名鲍勃·迪伦,曾歌《于风扬之》《狂 霖即注》《岂如滚礌》等曲,其言志猛也,势狂狷也,世人 推之为一代之巫,群兴怨之大成。岚恒厌之,改谣为滚,复 弃滚就布鲁斯,人莫名其妙也。终以诗人传世,余风激荡数 代,然继之无人。赞曰:其心蛊,其词绝,出入大千相,无 门可立雪。”根据本文,归纳出鲍勃·迪伦音乐风格的转型轨迹与性 格特征。要求:40个字以内。
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在了解鲍勃· 迪伦生平的基础上,理解和尊重鲍勃·迪伦音乐风格的多变 性,并感知、欣赏、评价鲍勃·迪伦的歌曲风格与性格特征, 进而喜欢上迪伦那不拘一格的音乐与个性。只要学生能读懂 这段简易的文言文,即能写出答案,列举如下:
“音乐风格转型轨迹:从民谣到摇滚,再从摇滚到布鲁 斯;
性格:狂狷。” “曲风轨迹:从民谣到摇滚再到布鲁斯;
性格特征:富 有个性,不喜欢因循守旧,善于创新。” 六、鲍勃·迪伦与“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这一基本要点要求学生崇尚真知,能理解 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
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 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
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 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等。
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题6】写微时评 从10月12日晚开始,一篇《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获得 2016诺贝尔文学奖》的微信文章就被疯狂转发,甚至在诺奖 公布前的几分钟,阿多尼斯获奖的消息还在被盛传。热衷转 发这则“被提前颁发了的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民群众中,不 乏知名作家、教授与媒体人,也不乏人民网、新华网和温州网这样的官方网站,只是最终未能“众望所归”。
你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试发表你的看法,请简要阐 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00字左右。
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辨别事物的真伪。诺贝尔文学 奖于北京时间10月13日晚19点才公布,12日却就有网络谣言 惑众且被多家官媒转发。阿多尼斯的“被获奖”被盛传,显 示了民众的集体焦虑和各大媒体媒介道德的缺失。作为二十 一世纪的新青年,要学会崇尚真知,尊重事实与证据,拥有 实证精神和严谨的求知态度。对于这件时事,不少学生曾被 裹挟其中,因而有很深的体验与感受,他们有很多话说:
“这是时代所特有的焦虑现象,人们追逐热点新闻却忘 了窥视其本质,即在事件背后的真相。所有人都在关注着一 个热门话题时,就不乏投机分子利用人们当前的焦虑与兴奋, 散布虚假消息,然后在制造虚假消息并传播后便逃之夭夭。
在诺奖颁布之前,这条信息正好抓住了人们的眼球,混淆了 真假的界限,不论是平头百姓,还是知名人士都纷纷中招, 这之中包含着一股浮躁的社会风气,还有人们面对消息不假 思索、不辨真假的态度。” “我认为,这种现象体现了当代社会中人们浮躁的心态 以及新闻的盲目性。对于诺奖这一严肃又高端的奖项,广大 人民群众甚至部分知名作家、教授针对一篇来源不明的微信 文章深信不疑,甚至疯狂转发,并未以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 去看待诺奖,这是一种集体焦虑和群氓思想的体现。”七、鲍勃·迪伦与“人文积淀” “人文积淀”这一基本要点要求学生具有古今中外人文 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
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 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两道题—— 【题7】文学简评 诺奖颁给了作为歌手的迪伦,有人说,歌词就是诗,迪 伦就是个伟大的诗人,他的获奖实至名归;
也有人说,歌词 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把诺奖颁给迪伦对于文学家们 很不公平。
对于诗与歌词的关系,你是怎么看的?可结合中国古典 诗词或当代歌词的具体例子谈一谈。要求:100字以上。
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调动古典诗词或当代歌词的储备, 唤醒学生关于诗歌和歌词关系的知识与体验,对诗歌与歌词 的关系做一个判断和分析,并结合具体的某一首古典诗词或 当代歌词进行分析,学以致用。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合乎逻辑。中国自《诗经》以来的诗与歌一体的传统和当代 歌坛的一些诗与歌合一的现象,学生深有体会。因此,大部 分学生写起来如鱼得水。请看如下两个答案:
“我认为歌词与诗歌是相通的,两者都属于文学。王菲 演唱的《明月几时有》,歌词就是苏轼的一首词《水调歌头》, 把古典诗词以一种更为大众所接受的方式诠释。又如张国荣 的一首《我》的歌词,‘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怎么能说没有诗一般的美丽呢!” “诗歌与歌词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从古至今诗歌 与歌词就有不解之缘,中国古代的《诗经》、唐诗、宋词和 元曲不就是用来演唱的吗?当代又有周云蓬这样的将诗与 歌结合得天衣无缝的音乐诗人,他的一首名曲《九月》,歌 词用的就是海子的诗《九月》。” 【题8】仿写题 怎么形容鲍勃·迪伦呢?“巨星”显得有些商业气的庸 俗,“大师”则过于权威和专业,“传奇”又有太多浪漫的 夸张。
请仿照以上句子,以苏轼、鲁迅或莫言为对象,写一句 话。要求:不超过60字。
仿写题是近年来语文高考语用题考查的热点之一。这道 题要求学生调动自己所掌握的古今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和 成果,来评价千年前的苏轼、百年前的鲁迅、当代的莫言。
之所以选择这三个人,是因为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不但非常 熟悉,而且个个身份多重。以苏轼为例,他既是文学家(诗 人、词人、文赋家),政治家(曾历任八州太守,官至礼部、 兵部、礼部尚书),又是艺术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 (发明东坡肉、东坡羹等),还是全民偶像,非常适合用排 比句来表达。而鲁迅、莫言也是多面手,学生对此均有话可 说。这道题难度不大,趣味性颇浓。因此,学生个个喜欢。
请看以下几个学生的答案:“怎么形容苏轼呢?‘才子’显得稚嫩和浮夸,‘伟人’ 则略显吹捧,‘政治家’又太过庸俗。” “怎么形容鲁迅呢?‘作家’显得有些庸俗和普通,‘革 命家’则太过激进与勇猛,‘战士’又有着硝烟弥漫的气息。” “怎么形容莫言呢?‘文学巨匠’显得有吹捧的嫌疑, ‘诺奖获得者’则过于功利化,‘乡村作家’又显得土里土 气。” 其实,对于这个阶段的浙江高三学子而言,由于准备10 月份的“七选三”高考,他们已将语文打入“冷宫”许久了。
这组题选择、设计了“鲍勃·迪伦获诺奖”这个鲜活的文化 热点事件,不但营造了具有挑战性的真实学习情境,而且体 现了语文学科本质,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及考试 命题无缝链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进 一步推动了语文探究学习。学生个个做得兴致盎然,并纷纷 点赞。吴铭洋同学说:“讲真,比教辅资料上的语用题好玩!” 黄可怡同学说:“有创意,很新颖,很用心,非常喜欢!” 吴泽成同学说:“题目运用时新热议素材,让我们在不脱离 社会的大背景下,锻炼语文水平,提升辩证能力,并加深对 时代的看法。” 通过鲍勃·迪伦,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样的语文 训练既创新了语文学习和考试内容,以用促学,深入关注语 文知识形成过程,又推动了语文教学和考试从以知识为本, 走向以素养为本,用核心素养来统领语文学科的教学和考试。因而,这组题也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和赞誉。著名特级教师 张茂松老师评价说:“这组题既能考查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 力,又不露声色地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社会热点,引发 多方面的思考,体现了‘教育面向生活’的导向作用。”浙 江师范大学王国均博士评价说:“这是一组非常高明的题目, 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要求很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把时事转 化为写作的资源和灵感,这样的实践非常有价值!” 当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这 一组试题只是一次大胆而有益的尝试,我们还需要挖掘并运 用更多的“鲍勃·迪伦”。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长期实践,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有可能落到实处。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