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色彩;
色彩设计教学;
训练;
艺术性 生活化的设计与艺术化的生活在当今社会呈现出相互 交融的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 人们在享用生活用品的同时,个人的审美态度、审美情趣也 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而艺术设计在创造高品质生活和高品位 的艺术享受这一过程中,具有非常独特的作用。于是乎,艺 术设计教育迈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时期.而色彩构成是 艺术设计的一门基础课程,以科学的方式认识色彩、分析色 彩、掌握色彩美的基本规律,是色彩构成教学的主要目的。
谈及色彩构成教学,面对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如何进行 教学呢?我针对学生的情况与特点制定了三步走的教学方 法,即:色彩的再现性教学,色彩的表现性教学,色彩的抽 象性教学。一、色彩的再现性教学 何谓色彩的再现性教学?即:以色彩写生为主,通过写 生让学生观察色彩,认识色彩,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色彩 基本常识包括色相环、三原色、间色、三队互补色、色彩三 要素等;
写生中应注意到的问题包括光源色、固有色、环境 色、色彩的冷暖、空气透视中色彩变化规律、色调等。
在学习色彩基本常识时,主要是对色相环的认识与学习, 并引出其他知识。如讲解三对互补色时,先请同学们观察室 外的阳光后谈一谈自己的感觉,讲出红色的补色,教师再讲 述出现补色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色光对视网膜的刺激而造成 的生理反应。这种讲解方法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有利 于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在写生中,通过对一个苹果的写生示范来讲解光源色、 固有色、环境色,并分析这三类色与物体的受光、侧受光、 背光的关系。通过实例讲解分析色彩的冷暖,如红黄使人联 想到火焰感到温暖,蓝绿使人联想到大海、冰山等感到寒冷 等,同时指出色彩的冷与暖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如绿 色,在黄色与绿色对比中属冷色,在绿色与蓝色对比中属暖 色。通过对室外景物的观察分析引出空气透视理论,阐述空 气透视中色彩变化规律:由近及远,暖色变冷,冷色变灰, 如一片树叶与远处的树林之间的关系,近为绿色远则为蓝灰 色。通过欣赏大量的美术作品来分析色调的问题,并强调这 是我们色彩课研究的主要问题。二、色彩的表现性教学 色彩的表现性教学主要是研究色彩给予人的心理影响。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列高利认为:“颜色知觉对于我们人类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视觉审美的核心,深刻地影响我 们的情绪状态。”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色彩往往是一种先声 夺人的传达要素,就远程效果而言,色彩传达更优于图形传 达和文稿传达。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殊情况,主要 是以临摹装饰画为主。在临摹过程中主要学习色彩的意义、 色彩的构成原理、色彩的直觉练习、色彩的调和、色彩的情 感。这种先讲解知识点再临摹,在临摹过程中研究体会知识 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为何采用装饰画进行临摹呢?因为装饰画对色彩义的 表达更直接,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如在色彩的调和练 习中,装饰画本身的特点就是色彩在画面中不孤立,这样既 练习了色彩的调和又练习了色调,调和解决了色调也就解决 了。对于色彩的调和,特别是初学者很困难,一块颜色总不 知道放到哪里合适,调配到何种程度恰当。为了解决这一问 题,我请同学们完成四组练习:单色调和、类似调和、对比 调和、多色调和。四组练习结束后,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调和, 理解了色调,同时还体会了色彩的情感。
三、色彩的抽象性教学 这一阶段是综合性较强的一个阶段,学生应将所学的知识(包括素描知识、色彩知识、心理知识、社会常识等等) 综合运用,以几何线性构成基本图形结构,抑制三维空间的 存在,抑制具象形体的存在,将造型符号化,突出主题,表 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在课堂上,随意放一些静物,请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认真 观察,体会自己的感受,然后根据自己的感受运用造型符号 勾出小稿,并与我探讨自己的感受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我再根据学生的思想作一个专业的引导,这样既有利于全面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 解。在突出色彩情感的联系中,我将音乐运用到课堂上,因 为音乐对于学生来讲是比较敏感的,而且音乐的不同旋律具 有不同的魅力。根据这一特点,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某一种 乐曲的理解(如:轻音乐、民族乐、摇滚乐等),通过色彩 构成的形式将作品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这一课题深受学生 的欢迎,表现出很强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既有利 于学生内在潜能的开发,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又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通过以上方法的学习,学生能够对设计色彩有一个初步 的认识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是不是我们完全具备驾驭色彩设 计的能力呢?当然不行,毕加索曾经说过:“给我十多年的 时间我可以学会像拉斐尔一样画画,但我却用了一辈子的时 间去学习像儿童一样画画。”他的这句话提示我们那些约定 俗成的技术性的东西每个人经过一定的时间训练几乎都可以掌握,但是要达到艺术的高度自由却不容易,必须穷其一 生而为之。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