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毕业后分配在陕南汉中某大型国有企业,由于我报到去的最迟,生 活区里的男单身宿舍没有房子了,就分在了厂区里面的女单身楼上,女单身楼其 实也没住几个人,大部分是中午休息用的,下班都回家去住了。和我隔几间屋子 住了两口子,我们几乎每天见几次面,我在汉中工作了三年,前两年几乎没打过 招呼,这户人男主人就是老金。每天早晨起来,几乎就能看见老金端个尿盆,去 很远的办公楼男厕所去倒尿。也许女主人也到尿盆子,那也是在本楼女厕所的事, 没有老金那么招摇惹眼,我很少看见过。老金个子不高,一米六八足矣,一口标 准的京腔,年龄大我好几岁,只是走路有点女人味。我们不在同一个部门工作, 就这样互不干扰的生活了两年。后来我才知道老金在木模车间管库房。
当年国有企业有个约定成熟的潜规则,干公活要这要那程序很复杂, 干私活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能帮上忙,二话不说先干再说。我知道老金在木模 车间后,想给书架子做一块木板,就找老金看能帮忙不。没想到老金是个热心肠 人,量尺寸、加工、安装多次反复不厌其烦,直到我满意为止,就这样我们成了 朋友。不久老金分到新房子,我理所当然的要帮老金忙。安装电路、装修、粉刷、 油漆、搬家具,那样都不离我。
老金搬新家后距我远了,三天不见彼此有些失落。逢礼拜天,老金就 做几个菜邀我喝几口小酒,酒后老金就讲他的经历。听了老金的故事,我们之间 距离更近了,我才真正走进了老金的内心世界。
老金到底和满清哪个皇帝是一家,他从来没有给我炫耀过,那是祖辈 的事与他关系不大。只说他是书香门第,爷爷父母和叔父都是中学教师。文革后 期,老金刚十五岁初中毕业,就被毛主席从北京号召到陕北插队落户去了,稚气 未脱就离开家人独立生活。离开父母和大城市来到陕北山沟,在广阔的田野,依 靠稚嫩的双手养活自己,接受再教育。白天在山沟和贫下中农一起战天斗地,晚 上坐在月亮下独享寂寞,一年和父母难得见几回面。他拿出当年在延安的照片说,只有在参观学习时才能偶尔进一次延安城。照片以延河桥宝塔山为背景,那是他 们那一代人当年心中的圣地。照片上的老金胸前戴着毛主席像章,身穿军服戴着 军帽,挎着为人民服务的军用挎包,斗志昂扬的眼睛炯炯有神。偶尔回到北京的 家,感觉好像被抛弃的婴儿,自家生长的四合院却住进了陌生人。好不容易熬到 18岁该招工回城了,因父母无权无地位进城工作难以落实,直到22岁才被陕西省 统一招工,又从陕北分配到陕南汉中。虽说陕南条件好一点,还仍然在山沟,距 离北京更远了,回家也更艰难了,好赖有了工作省得父母再操心自己。他报到后 回家把这消息告诉父母,一家人欣喜若狂,好歹在陕北熬过六七年,哪里山水不 养人!到哪儿还不都是工作!说到这里老金感慨当年太幼稚,一颗红心满腔热情, 换来了冰凉的现实。同来陕北山沟插队,有人回到北京在政府部门工作,有人被 推荐上了大学,只有少数人仍然在外漂泊,像他这样没离开山沟的人就更少了, 老北京成了路过京城的匆匆看客。
说到现在的工作老金很知足,我不像你们有文凭,可以坐在办公室。
尽管出身书香门第,却错过了上学机会没有文化,库管员的工作就很好,比当年 在山沟干农活强多了。同年一起进厂的,有的还在生产一线翻砂铸造,有的在车 间干木模,那些活儿手不动活儿就出不来。我比上不足,比下绰绰有余。老金也 很珍惜手头的工作,一个人管一个木模大仓库,车间主任距他很远,没有人管他。
他总是比别人早到迟走,从不耽误木模入库出库,几年来没有出现差错。还连续 多年比评为厂级先进个人,木模库管是个跨车间使用的部门,一个人管一个仓库, 自由度很大。以前库管总是迟到早退,中间溜号,木模不能按时入库出库在全厂 影响很大。自从老金接手后情况大为改变,领导满意群众赞扬。老金说,做人要 凭良心,眼前的一切来自不易更要珍惜,干啥工作不都一样么。我对老金崇敬的 心情悠然而生,知足常乐的胸怀值得我学习。
说到未来老金眼前一亮,我以为回北京没有希望了,最近家里传来消 息,北京市有新政策,当年下乡知青在外阜插队工作满15年,可以无条件回京工 作,政府没有忘记我们这些扎根山沟里的城市人。家里兄弟已经给他报名了,这 个消息对他来说无疑是个好事情,可妻子不愿意随他进京,妻子是当地人,想起 要去很远的陌生城市生活,思想上还没有来得及准备呢,一时接受不了这个现实。
说到这里老金有点兴奋,不管回去不回去,你以后有机会去北京,别忘了告诉我, 我家的四合院已经被归还,上京城来就住我家。显然,老金已经把自己提前回归 到北京了。
我们交往不到一年,我就奉命调回关中了,一别几十年,再也没有机会见到老金。每每进京,偌大的京城我举目无亲,就能想起老金,不知后来老金 回京了没有!他扎根山沟的人生经历令我钦佩,他的一种精神和品质,多年来一 直激励鼓舞着我。每当看到城市马路边的法国梧桐树,我就想起了老金。法国梧 桐原本出生在法国,种子任意播撒在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茁壮成长,而且 根深叶茂。老金不就是一颗法国梧桐树么!不管在哪儿都能不屈不挠的顽强的生 存。在网上发表拙文不管老金能否看到,也算了结我对老金的怀念之情。
有关人物描写的散文范文:我的疯婆婆 干瘦高挑,明显弓陀的背,花白有些凌乱的短发,黑黄无光的面颊上, 编排着一双浑浊且朦胧的细长眼睛。印象中,我的疯婆婆从来没有片刻安静下来, 既使是站着,身体也不停的扭动着,像极了原地踏步的姿态。细长的手指,因为 无节制抽烟而染的蜡黄蜡黄。婆婆生育了四儿一女,老公和弟弟是孪生。听老公 说,婆婆没有疯之前,是中学老师。现在,无论如何,在她的身上找不到星点六 十年代师范毕业中学老师的痕迹。
因为婚后我和老公一直是在外面居住,加上婆婆精神有问题,可以说, 对婆婆我没有太深感情和了解。但,有关婆婆的点滴从老公口中或多或少知道一 些。虽然,疯婆婆已经过世多年,有些事,却好像就发生在昨日,深深地镌刻心 里。
八五年,老公的孪生弟弟在福建当兵,一次和战友坐车外出办事,不 幸车坠入山崖,身受重伤。得知消息,家人难过万分。当时,没有注意被婆婆知 道了,于是,她就没日没夜在外面跑着哭着,口里也是不停的絮絮叨叨,买了许 多纸钱到处烧,一时间,在这不大的县城里,讹传沸沸扬扬,都说这个疯子的儿 子在部队上牺牲了。此后不久的一天,疯婆婆突然无缘无故失踪了,家人找遍了 大街小巷,方园几十里贴上婆婆的相片,可是没有婆婆半点信息。就在家人一筹 莫展,认为婆婆伤心过度,迷失心智,生死未卜时,也是在婆婆走失二十多天后, 突然,收到部队上发来的电报:婆婆已经到部队了。家里人完全懵了:她,一个 精神失常的人,身无分文,安徽到福建,千里迢迢,她是怎么找到部队风餐露宿 还是好心人帮助是坐车还是走路,其间,有没有迷失方向不知道这一路上她经历 了艰辛苦难不知道她受到多少歧视冷眼公公匆忙赶到部队,从婆婆含糊其辞中话 语知道:她从家人口里知道儿子没有死,只是受伤时,就偷偷地拿着儿子在部队 寄来信封地址一路上走着问着,有时遇到好心人给点吃的,有热心过路司机顺便 搭上程,婆婆就这样怀着这个念想,终于见到她日夜牵挂的儿子。婆婆真的疯了其实她心里是明明白白,心里满满装着对儿女的爱,这 份与生俱来称作“伟大母爱”暖流时时刻刻湿润她的儿女,在她身上所表现出来的 母爱又有什么词汇可以形容又有什么东西可以比拟有时候,我们几个媳妇逗她 说:“妈妈,你只疼你的孩子,一点都不疼媳妇。”婆婆笑了,是那种满足的笑容 璀璨着,她这样说:“你们又不是我身上掉下了的肉,鸡皮贴不到羊身上。我只 心疼我自己的孩子。”。我们面面相觑,哑然而笑,此一时,婆婆就是一个名符 其实的疯婆婆。
虽然,我们一直在外面居住,疯婆婆隔三差五趟总来看看。记得,一 个大雪飘飞早上,我还躺在在暖暖的被窝里,一阵敲门响起,我嘟嘟哝哝说:“这 么早,谁呀”,老公连忙披衣起床,“一定是我妈。”老公心疼的说。果然是披着 满身雪花的婆婆,她从怀里掏出两个热乎乎包子,递到老公手上,“给你买的包 子,还热呢。”。就这简简单单一句话,说完,转身就走了。每次,她就是这样, 一个苹果,几片糕点,一串冰糖葫芦,一个雪糕送来;每次,就是这样,放下东 西,匆匆走了;每次,就是这样,疯婆婆用她所能表达的爱方式把她舍不得吃东 西,留给她的孩子。
婆婆更疼爱孙子。老公孪生弟弟的儿子是几兄弟中最大的孩子,自从 出生,婆婆每天抱着不放,什么都给他吃,为此,孩子没少进医院,因为婆婆时 时离不开烟,即使抱着孩子也是,所以孩子身上经常被烫出一个个泡泡来。我刚 结婚不久,一次,老公把弟弟的孩子一起带来我的娘家,准备第二天我们一起回 去。谁曾想,半夜时分秒,老公的弟弟和弟媳妇租车过来了,原来婆婆在家里闹 着找孩子说孩子被拐卖了。
等到孩子上小学麻烦事更是接踵而来,老师正在聚精会神上课,婆婆 猛然推开教室门,旁若无人的来到孙子座位旁,“冷不冷,生病没有”“饿不饿”“买 的包子你吃。”“有人打你没有",她摸摸孙子头,拉拉孙子手,学生的注意力全 部移到婆婆身上,”疯子!”,“老师,我们害怕疯子。”孩子们被婆婆吓得战战兢兢, 课也无法上了,老师找来弟弟弟媳,弟弟信誓旦旦向老师保证。可是,第二天, 她仍然又去学校看孙子。最后,家里人只能把孩子转到别的学校,一家人都瞒着 她,不敢告诉她。
几年前,疯婆婆不幸摔断了腿,卧床两年后去世了。婆婆虽然走了, 可是,她曾经带给儿女的爱像四月的阳光暖暖氤氲。又是一年清明时,我把无尽 的思念化风化雨送达天堂里的婆婆。有关人物描写的散文范文:谁在等待 当院里周围还未用砖砌起一层厚厚的墙;当厨房里的桌还未从院子里 搬进的那一段时光,总是藏匿着无数回忆,回忆那些时光,时光在脑海里化作一 幅幅图景,图景里总有人在等待,有的人站着,有的人蹲着,有的人跳着,有的 人跑着,而有些等待在不断地换着主人。
是否还记得那些寄放在厨房,寄存在吆喝之上的回忆大概是在00年前 后吧,在村了里热销的是什么呢当然不是如今的在小说书、专辑、海报、饰品、 软件之类,而是寻常百姓家都需要的酱油和食醋。
在那时,我家、大爸家、奶奶家还共用着一个厨房,几家的人都挤在 厨房里,洗的洗,拔的拔,烧的烧,水声、烧菜时的呲呲声、讲话声、嬉笑声交 织在一起,一切都是那么其乐融融,自然,厨房里的酱油和食醋用的特别快。在 那个年代里,都是从三轮车上去打酱油和醋的。“打”,这个字,好像已经陌生许 久了。可记忆中,那个大的总做也确实是富有诗意的。
那是一户人家,一对夫妻和一个还未成家的小伙子,一共三辆三轮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们就在逍林卖这些东西了,他们对于逍林的一草一木一砖 一瓦都比这个土生土长的我要来的熟悉吧!毕竟他们这么长时间生化在这儿了, 他们每天都穿息在每一条小道上,骑过每一家门口。他们有一副独特的好嗓子不 管是男是女,他们的嗓子是那么的动听,那是一种沉厚却又能穿透乌云的歌声。
负责我们这一块的是那个小伙子,他总是不断的换衣服,总不见他穿 一样的衣服,而且穿的笔挺笔挺的,听奶奶说,他是在吸引小姑娘的眼呢!要是 奶奶过去打酱油,他总是满满的打上俩勺,抖一抖勺,把最后一滴弧线地滴入瓶 中;可要是一个漂亮的十七八岁的小姑娘,他也是那么标准的把最后一滴地在瓶 口处,多一滴就溢出来了,而且不多收一分钱。我留意着,每次,他的车一到, 那些等在那个固定地点的人都自动让开,等车一停下,就一哄而上,小小的路立 刻水泄不通。没有他们家的酱油和食醋,饭菜就失去味道,不得不争着去买酱油 和醋。而他呢,都会先让人群排一排队,若是中年妇女或是老人挤在前面不肯去 排队,他会皱起他英俊的眉,嚷嚷道:“不排队就不卖。”可若是小姑娘呢,情况 就大不一样了,首先,他不会皱眉,第二,他不会对他们喊,第三,他会接过这 些围在他车旁的姑娘的瓶子并多加一点。要是排队的人起意见了,他大声嚷嚷, 说什么年轻就是资本的话。那些三姑六婆酒吧他和哪家的姑娘说得天花乱坠,别 的人就在那边应和或嘘声一片,而他却不理会他们。但少年的心中也有一个情人的每次路过对面王婆家时,他会把车骑得 很慢很慢大声吆喝着:“买酱油嘞——上好的酱油嘞——买醋嘞——上好的醋嘞 ——”第一声非常响亮,他把头伸的老长老长的,像是被什么提着,像是王姐姐 从窗里探出头来,他就会马上转过头向前骑,但王姐姐要是不出现,他又会吆喝 一声,可这一声却没有第一声那么中气十足,音有点弱了,声音中还分明有一种 焦虑不安。一会儿,他还会喊第三声,这声只能喊了,扯着喉咙喊一声,没有吆 喝的艺术美,似乎把满心的失望都喊出来了。
每天,他都来吆喝,在王婆家门前吆喝,可他一吆喝完,那些拿着瓶 子的女人就围了上来,他不得不离开,下一秒,在他的商场上,又是故作生气, 故作花心少男。可是,当时的我,似乎看到,在这个活力的少男背后有一股紫色 的忧郁在吞噬他的心。妈妈说,他每天都这样,可他也知道,王婆是不会把自己 的聋女儿,嫁给这样一个外乡人的。
只是后来有一阵,他不吆喝了,他也不强颜欢笑了,三姑六婆们对于 这样一个生气的小伙子变得如此沉默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
没多久,他的老父亲来挨家挨户的分喜糖,说只他一直看好的一位姑 娘终于和他儿子修成正果了。而那个星期,王姐姐去看病了。回来后,他坐在院 子了织毛衣,不再躲在她的小屋里了,她一刻不停地织着,给家里补用,而他也 常常打着手语问我:“那个小伙子走过了吗”每天,她都又要问三四次,而每次只 得到摇头。
小伙子在那以后就从来没来过,老父亲把将酱油坛子和醋坛子放在我 家,每天清晨,我们买整坛坛子,两三天后再给我们灌满。村里的人与不用再等 吆喝声,当然,也没有吆喝声了,她们只要在要用的时候来我家买。
但是总有一个人,在阳光下,为她心中的那个他,织一件过冬的毛衣。
有关人物描写的散文文章:
1.描写人物的散文好段 2.叙述人物的文章 3.描写人物的写人抒情散文4.描写人物的散文好句 5.关于描写人物的散文600字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