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方案 > 销售 > 【校园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媒介素养重要性

【校园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媒介素养重要性

来源:销售 时间:2019-11-30 07:51:10 点击:

校园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校园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后,媒介素养研究进入第 三阶段,即“表现”范式阶段,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首要任 务是讨论媒介的“表现”意义,包括媒介是怎样表现真实的, 怎样辨析渗透其中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培养批判的解读能 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媒介素养研究进入第四代范式 “参与式社区行动”,即对媒介的批判思考转为通过“赋权” “促成健康的媒介社区,而非仅仅指责媒介的不是”。媒介 素养在西方兴起几十年来,理论研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 会背景下得到丰富和发展。同时,媒介素养教育在各个发展 阶段也以社会运动的形式展开。此后,由于官方和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介入,针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逐渐引起人们重视。

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先后把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全 国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课程。我国香港和台湾 地区在研究和实践上也取得了较多可借鉴的成果。从20世 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大陆学者开始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西方 媒介素养的译介文章。

自1997年以来,媒介素养教育越来越受到传播学界 的关注。在这个领域中,至少已经发表了800多篇论文或 文章,并出版了若干教材。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有不 少学者尝试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一些观点,但一般停留在对国 外文献的追溯和描述,对我国的现状研究定性分析多,定量 调查少,总体研究没有质的飞跃。我国高校学界已经在系统研究并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当前北京、上海等少数高校有计 划地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 高校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教学体系作了一些探索。山东 大学从2006年开始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了媒介素养教 育通选课。总体看来,目前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处在摸索阶段, 针对大学生所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还很欠缺。地方高校 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目的不明确,内容不系统,形式单一 化,仅仅局限于表面。我国媒介素养研究总体上还不成熟。

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背景全球化背景下社会转型。在全 球化背景下,我国面临社会转型,朝着政治民主化、经济市 场化、文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同社会群体有各自的利益 诉求,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逐渐增 强。另一方面,媒介信息传播过程、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也 处于变动状态,对受众带来不确定的影响。新媒介技术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使新媒介工具迅速普及化,极大地增强了信息 传播的互动性,为公众通过媒介进而参与社会提供更多的机 会和方式。但同时,科学技术与人类意识发展出现一定程度 上的失衡,媒介被过度使用,传媒构建的“拟态环境”已经 影响到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感受和预设,进而影响到人们的行 为,使得“拟态环境”社会化。多元化的大众传播媒介。我 国近几年大众传播媒介形态、功能呈多元化,在不断满足社 会变革过程中日益多样的媒介需求的同时,商业化、娱乐化 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在庞杂的媒介信息面前,提升受众自身的选择、批判、使用能力显得十分必要。高校媒介素养现状 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现状。大学生群体具有求知、求新、年 轻、有较高教育程度特点。在校大学生在媒介接触上一般持 自由开放的心态,对新型媒体接受能力快,对传统媒介不排 斥。

网络是学生经常使用的媒介,以获取信息、休闲娱乐为 主要目的。在一项针对某高校5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 明,大学生媒介素养有以下特点:①对传媒理性认识欠缺。

大学生对媒介的理性认识存在偏差,接触媒介具有明显的实 用、功利倾向。媒介知识薄弱,运用能力不高,较少学生通 过媒介互动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大学生中比较了解传媒相关 知识和有过媒体实践经验的仅占少数。②媒介道德水平有待 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不良信息的“免疫力”有待提高。大部 分学生无法抵御媒介暴力和媒介色情诱惑。部分大学生法律 意识和自律意识不强,对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 络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不甚了解,对利用媒介进行信息传播、 侵权盗版行为虽有认知,但在使用媒介时存在比较严重的失 范行为。③媒介批判能力不足。大学生对媒介有一定的信任 度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对媒介有依赖性,对媒介信息的辨别、 分析、质疑能力较弱。学生能普遍认识到媒介对其知识构成 产生影响,但在价值观等较为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充分。教师群体媒介素养现状。在媒介素 养教育过程中,高校教师既是受众又是教育者,因此高校教师自身媒介素养状况需要引起关注。当前高校教师在媒介使 用上,相对学生而言,主要以电视、报刊传统媒介为主。年 轻教师中网络媒介使用相对普遍。媒介使用主要以获取信息、 学术资源为主。高校教师群体思想成熟,对问题有个人独立 的分析判断,面对媒介信息有较强的辨别、思考能力。高校 教师的媒介素养是由其自身文化背景决定,在日常媒介接触 过程中自发形成对媒介信息的解读、思考、批判能力。但是, 大部分教师缺乏对传媒的相关知识,没有传媒实践经验。对 媒介素养认知不多,甚至很多教师不了解媒介素养教育。

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 者诸多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 质、能力培养、个性发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推行素质 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生素质 分为专业素质、思品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身心素质、 劳技素质多个维度。普通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重点是提高学 生的创造能力,强调大学生要进行本专业以外的人文与科学 知识教育,力求从这些教育与浸染中把握多学科的思想方法, 综合运用多学科思想方法发现问题、认识问题,不断提高分 析批判的能力、独立思考与综合创造的能力。“媒介素养” (media literacy)中的“literac y”的英文本义为“识字、有文化和阅读写作的能力”。媒 介素养在现代社会是识字、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延伸,属于个 人基本素质范畴,是一种对认知、认识和批判能力的启蒙。培养学生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以及制作 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通过 媒介素养教育,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批判能力,培养 学生的创造力。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思想品德素质的 提升。

当前高校的道德教育仍以知性教育为主要特点,注重知 识的“灌输”,与学生生活脱节。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 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媒介信息的影响。不少学生沉迷互联网而 深陷其中,经常浏览不健康网站,有的在网络上欺骗、打击 他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大学生考试使用手机等通讯 工具作弊。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媒介,能主动抵御 媒介尤其是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公民教育的组成部分十七 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民主政治,积极推进 政治体制改革。”我国民主传统匮乏,以及低水平的公民认 知和公民参与能力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困难重重。社会主 义民主社会的形成需要具有民主意识、积极参与民主政治的 社会公民。要克服社会主义民主进程中面临的思想、观念, 以及行为上的障碍,还有赖于公民教育的开展和深入。学校 作为公民接受系统、正规教育的主要机构在对提高公民素质、 培养公民意识、增强公民参与技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在推行公民教育的作用尤为突出。公民主动寻求和包容 多元信息与观点、批判性地认识社会、自由负责的表达个人 意见,这些是构成现代社会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大众媒介为公民的上述政治社会生活的参与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媒 介素养是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无 论在认知还是实践层面,将成为民主社会公民教育的一部分。

高校中教师和学生群体,接受高等文化教育,有较高的公民 认知和公民参与能力,民主政治参与积极性高。高校媒介素 养教育有助于高校教师、学生能以更审慎、负责、客观、理 性的姿态参与到社会事务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公 民。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校园文化是指在各高等院校历 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 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 神氛围。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 心力。

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子系统在具有社会文化总的趋向 和特征的同时又有着区别于其他群体文化的超越性与批判 性特征。校园文化以其创造超前发展成为社会文化变迁的动 力和媒介。在中外文化上,它在对自身文化的发思与对外来 文化糟粕的批判中进行有效选择,起着中介作用。大学校园 与社会联系日益密切、大众媒介对高校群体价值观的冲击与 影响使校园文化的超越性与批判性更为突出与必要,这恰是 高校媒介素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心理、意识是文化的深 层结构。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在校园文化主体的创造意识,独 立思考、平等探讨的基础上。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师生独立思考能力,推动教师和学生民主参与学校事务,有助于校园营 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学生形成集体主义的伦理观和摆脱狭隘 的个人主义人生观。我国媒介素养研究多建立在对国外研究 成果的借鉴与总结上。短短十年间,研究西方媒介素养研究 的四个理论范式几乎是同时进入国内学者的视野,对媒介素 养教育的理念、目标、实践形态和社会意义等各维度不同学 者间缺乏比较一致的价值取向和理论路径。同时,一些跨学 科的研究者开始进入这一领域,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教育 学的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关注媒介素养问题。因此在提倡推行 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时,应从我国实际出发,结合教育科学理 论,审慎对待。在思考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时应注意媒介 素养教育本土化研究,考虑媒介素养教育的多学科交叉,以 及实践中社会各个层面的参与和在教学实践中对传统教学 方式的反思与创新。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