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争论及其理由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教条,需要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所以对马克思主 义哲学要采取既坚持又发展的态度。但是。改革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绝不是将 其正确的、本质的东西抛弃,而是在结合实践的基础上辨明是非、修正错误、不 断完善。
近年来,我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出现了不少争论,大致有 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有几个方面的问题。传统观点 认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和思维 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哲学界对传统僵化的教科书体系 批判的深入,有些学者认为原有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没有充分的反映马 克思主义哲学能动性和革命性特点。因此。哲学基本问题的这两个方面不够全面, 还应包含其他方面的内容。例如有学者提出“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问题”是哲学基 本问题的第三个方面[2]其理由是:其一,如果哲学基本问题中不加上思维对存 在的反作用,只坚持存在对思维的制约作用,不承认人在客观世界面前的能动作 用,也就是只坚持人能认识客观世界,而不承认人在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能 动的改造世界,这就使哲学基本问题无法体现辩证法思想,必然陷入形而上学唯 物主义;
其二,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本体论、认识论讲的都是怎样认识世界 的问题,都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因此,原有的两个方面没有强调改造世界, 突出实践的作用;
其三,将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即实践论方面,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三个方面能为认识提供手段,从而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使 我们能更好的认识世界。在此基础上,有人提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是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之一。
第二种观点是思维与存在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其具体形式会不断变 化。面对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质疑,有学者提出“思维与存 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3]因为,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所具有的“唯 一性”是由它的对象决定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存在于多种 多样的具体理论中,但这些具体的哲学理论是在“统一性”基础上表现出“多样性”。
哲学的对象决定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 学不是“超越”、“批判”了哲学基本问题,而是合理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也有学者 提出,要用“历史的观点”[4]对待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即在总体上肯定思维与存 在的关系是“全部哲学史的基本问题”,但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的表 现形态,即在远古时代表现为灵魂与肉体的关系问题、在古代哲学中表现为一般 和个别的关系问题、在中世纪表现为神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在近代哲学中表现为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三种观点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永恒的哲学基本问题,只是 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属于现代哲学,因此,思维与存在 的关系问题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例如,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基本问题是“实践问题”。[5]认为我们必须把哲学与哲学的具体类型区分开来, 哲学是唯一的,与它对应的问题是哲学的元问题,即什么是哲学的问题。哲学有 许许多多的具体类型,所谓“哲学基本问题”不是对应哲学而言的,而是对应于具 体的哲学类型而言,有一种哲学类型,就有一个哲学基本问题。在这个意义上,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为代表的 知识论哲学类型的基本问题,现代哲学从根本上超越了知识论哲学传统,马克思 哲学从属于现代西方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所以它的哲学基本问题不是思 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实践问题。此外,也有些学者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将“实践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合规律性与和目的性 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和“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 问题。
第四种观点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已经过时 了。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马克思实现哲学的伟大变革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产生,哲学基本问题被终结了或被超越了,马克思哲学不再是什么思维存在何为第一性,有无同一性、主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例如有学者提出“人 的实践和人道评价的关系问题或实践和人道的双向批判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哲 学的基本问题。[6] 可见,上述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这些观点大多是针对恩格斯哲学基本 问题、针对教科书中传统的解释模式以或明或暗的方式提出。笔者认为对待哲学 基本问题,不仅要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展它,而且要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 人马克思那里,去挖掘马克思本人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一些思想,特别是其思考 哲学基本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 问题的思想。
二、我国哲学界在解决哲学基本问题时思维方式的缺失 哲学是从总体上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而人与世界最本质的关系是思 维与存在的关系。因此,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永恒性和普 遍性,它存在于一切时代的哲学之中。因为,人作为实践的存在物,一方面,面 对的是外在客观的世界,这就促使人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按照某种思维方式认识 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另一方面人有把自己的精神属性赋予客观世界以改变世界, 这就必然发生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所以正确的回答两者的关系是人在处理人与世 界的实践活动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它不是任何哲学家臆造出来的,也不是任何哲 学家可以回避和否定的。所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贯穿全部哲学史的一条线, 它规定和制约着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虽然,有人认为哲学研究不 能采取帖标签的方式,不能把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即哲学阵营的划分问题作为 哲学研究的唯一活动内容,但是我们不能否认面对如此繁杂的古今中外的哲学思 想,抓住哲学基本问题这条线索有利于考察其发展轨迹和脉络。
马克思能够实现哲学的伟大变革,并不在于它超越或终结了哲学基本 问题.而是从实践出发科学的、合理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在传统观点看来,哲学 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是世界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与 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但仅有这两个方面还不足于体现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 特性。因为马克思的哲学不是要去引导人们从事抽象的理论研究,而是要以改造 世界为己任,“哲学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 因此,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应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三个方面。此外,将 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三个方面,还能够揭示思维与存在的 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即它们的辩证关系,这就科学的回答了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问题。因此,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也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之一。但是,哲学基本问题要体现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性,就不能将视野仅仅局限在抽象的层 面来探讨思维与存在的一般关系及其所包含的内容。因为,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 是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随着人类实践活动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及哲学研究的 深入,我们还可以在抽象的层面上揭示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所包含的更多的内容, 会出现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四个方面,第五个方面甚至更多,这就会使我们在 抽象层面上就哲学基本问题一般的关系及其内容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之中,不能真 正的引导人们改变世界。因此,我们不应该将视野局限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一 般层面上来探讨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含多少方面,而是应该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返回到马克思哲学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去,依据马克思哲学的内在规定,去 寻找哲学基本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具体的存在形式或表现形态。
随着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对现代西方哲学了解和研究的深入,有些人从 现代西方哲学的视角来重新阐释哲学基本问题,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 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不再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似乎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本问题就不会“过时”或“落伍”。实质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 题的是恩格斯在总结全部哲学史的基础上提出.它只是一般的结果。这也就是说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为哲学基本问题具有永恒性,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不 同的形态或形式。在这不同的具体形态或形式下面。思维与存在关系的一般性仍 然保持着。在当前的一些学者看来,恩格斯或传统教科书体系中的哲学基本问题 不能够体现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批判性,忽视现实的、具体的人,进而从现代 西方哲学的视角出发,在早期的马克思哲学著作中寻找理论支撑来建立哲学基本 问题的新形态或形式。我认为这一做法值得商榷,因为,马克思能够实现哲学的 伟大变革。在于科学合理的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更重要的在于他也实现 了哲学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因此,把握马克思的哲学思维方式是我们全面合理 的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前提。
三、马克思以实践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哲学基本问题 首先应当明确,马克思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是以实践的思维方式来 人思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的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 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 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 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 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8] 从马克思的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以往的哲学家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 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解决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上的不同缺点。黑格尔强调思维 对存在的能动性、主观对客观的改造。以此强调思维与存在的辨证关系。但是“在 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 现实世界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9]从对思维内容的 理解上看,马克思和黑格尔正好相反,在马克思看来思维内容是移人人的头脑而 被改造过的感性的东西,即物质的东西。所以马克思说他只是“抽象的发展了” 思维的能动性。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抽象的思辨,推崇感性直观,反映在哲学基 本问题中也就是强调思维要通过“直观”的方式认识存在,但是“在对感性世界的 直观中,他不可避免的碰到与他的意识和他的感觉相矛盾的东西,这些东西扰乱 了他所假定的感性世界的一切部分的和谐,特别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其原因 就在于费尔巴哈仅将理论活动看作实践活动,将真正的人的活动,即物质实践活 动,看作是“卑污的犹太人活动”,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 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 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11]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 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因此,单纯的通过依靠感觉的直观方式虽然突出了“存在” 的感性特征,即客观现实性,但却抹煞了思维的能动性。可见,以黑格尔和费尔 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哲学的问题在于思维与存在的能动性与感性基础统一不起来。
在此问题根源在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处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时所采取的 思维方式就是从思维和存在的两极对立出发,用一极去统一另一极的思维方式, 没能很好的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实际地主张从人的实践中来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方 面是思维在人的实践中要受到存在的制约,另一方面思维具有在人的实践中积极 能动地反映存在的本质的功能,这是实践活动中思维对存在的认识关系,这就克 服了费尔巴哈以“直观形式”理解存在的不足;
其次他实际地主张在实践中思维对 存在的改造,即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也就是实践活动中的人依靠反映和认识了 存在的思维指导人们在实践中积极能动地改造存在,这就是思维对存在的改造关 系,这就克服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主体能动性的缺失。可见, 从现实的人的实践出发,来思考思维与存在的相互关系,进而克服费尔巴哈的“直 观方式”和黑格尔的主体能动性的抽象发展,这是马克思在思考哲学基本问题是 区别于旧哲学的重要之处。而问题解决的背后是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变 革,确立了不同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思维方式,从马克思始终强调的“‘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我们可以将这一哲学思维方式命名为实 践的思维方式。
综观我国哲学界近年来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一些争论,无论是内容上 还是形式或形态上,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马克思创立的哲学思维方式,即实践的 思维方式是缺失的。因此,我们要想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本真思想, 确立哲学基本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具体的存在形式或表现形态,就应该以马克 思实践的思维方式为基础。本文来自《中国哲学史》杂志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