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丑为美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大众文化把人的各种欲求以及满 足这些欲求的中介――金钱财富――奉为上帝。当代的大学 生生活在物质膨胀的大众文化氛围中,社会的浮躁心态、钱 本位思想在某些大学生的人生观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许多 学生眼里,斗富、显阔、纵欲被称为“潇洒人生”;
把大款、大腕当作崇拜的偶像;
金钱、别墅、宠物被看成辉煌人生的 象征。这种奢侈之风正在污染着校园环境,污染着学生之间 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带来劣性刺激和人 格心理的严重影响,导致许多学生陷入拜金主义泥潭,金钱 财富成了他们衡量人生是否幸福甚至是万事万物的唯一尺 度,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上,只看到了金钱的价值,而忽略了 人生当中真正的美。
(二)美感缺失 美应该是一个在内涵上更加宽泛的概念,不应该局限于 人或物的外表,也不仅仅是单一的注重内在,当代的大学生 对于美的理解,应该从全方位立体的视野去理解美、体验美、 审视美。日益泛滥的大众文化过于平面化、感官化,过分迎 合人性中的感性部分,因而它在解放人的感性的同时,却导 致了感性欲望的过渡释放与追求,在给人带来瞬间的感官愉 悦和满足的同时,却导致了心灵的麻木和空虚。将外在美和 内在美割裂开去谈审美的美感官能,结果只能导致涉世未深 的大学生丧失应有的基本价值标准、理性判断能力,灵魂格 调低下,更有甚者真伪不分,以丑为美,善恶不分,导致物 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二元分裂。
(三)审美弱化 文化商品借助大众传媒无孔不入,极为惨烈地吞食着人 们的心灵,人们沉湎于平庸的娱乐和无聊的消遣之中,以暂 时逃避日常生活的责任及其单调乏味的劳动。当今社会,无论是通俗文学、娱乐影视、流行歌曲,还是歌舞厅、录像厅、 电子游戏厅乃至今年流行的网吧、迪吧、桌游吧等都是唯商 品化、唯技术化、唯娱乐化,导致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丧 失。大众文化使大学生们沉沦于感性世界,一味地追求感性 享乐,失去对艺术和人生的审美关照。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美育的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美育的主要内容 1.培养审美感受力。审美感受力是指审美主体运用感知 器官对审美客体直接选择和认同的能力。审美感受力是人欣 赏美、创造美的基础。只有通过感受的大门,审美主体才能 与美发生联系。我们周围的世界具有诗一般的韵律和节奏, 蕴藏着丰富多彩的美的宝藏,可是很多大学生对周围世界的 美,要么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要么一叶障目,不识泰山。
俄国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感知和领会美,这是美 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养的核心。”Ⅵ高校美育工作要 抓住重点,美不仅仅是外表的绚丽,还需要内心的鉴赏与感 受,最后外化为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2.培养审美理解力。
审美理解力是主体在感知基础上对审美客体及其内在意味 的领悟和把握,这是一种感性与理性渗透的认识能力。审美 活动并非只有感性,还包括理性,但是理性不鲜明、不突出, 只是以一种潜在的方式影响审美感知、想象和情感的发生, 以达到对审美对象蕴含意味的深刻把握。毛泽东同志说过 “: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Ⅵ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理解力绝不 能是在死记硬背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它需要大学生与 美的事物进行大量的感性接触,在审美实践中自然生发开来, 在互动中产生美的体验,以提高大学生审美理解能力。3.培 养审美想象力。审美想象在审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 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想象力则促成了这种显现。审美想象 引导人们体验生活中的美,丰富大学生们的情感世界,情感 是审美想象的动力,任何一种美的刺激,只要燃起学生们炽 热的情感之火,心灵贮存的难以计数的美的种子就会生根发 芽。美育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通过审美想象引导学生建立 高远的理想,理想是想象力的航灯,它潜在地为想象活动导 航,高远的理想可以引导大学生们的想象力朝高尚的人生旨 趣方面发展。4.培养审美鉴别力。审美鉴别力是审美主体对 审美对象的美丑、善恶的直接判断。无可否认,现实世界并 不都是美好的,高校的美育工作,一直在呼唤真、善、美, 不停地鞭挞假、恶、丑,但是美与丑相对立而存在。“美” 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丑”,这就需要高校美育工作把握美与 丑的矛盾关系,循循善诱的引导大学生甄别、选择。正如法 国文学家雨果说的那样:“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 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Ⅵ 在这样的环境下,需要通过培养大学生们的审美鉴别力,使 他们在五光十色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树立正确的批判标准, 提高分辨美与丑的能力。5.培养审美创造力。审美创造力是指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事物和美化自身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最不缺乏的就是创造力,东方人的含蓄掩盖了当 代大学生的创造力,高校美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认识自 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东方式的含蓄,冲破它的束缚。马克 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 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 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 的规律来建造。”Ⅵ高校要培养大学生以社会生活为审美创 造对象,通过丰富的人生体验,创造自己的艺术人生,以此 来提升自我的心理境界。
(二)整合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美育新体系 高校大学生美育一直备受关注,这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的 成长成才,更关系到国家建设事业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 环。世界不在是一个封闭的容器,而是一个相互交融的体系, 当世界都处在多元化发展的进程中,这个体系中的部分不可 能独善其身。高校大学生美育工作更不能像一个封闭的容器, 而要像一个多媒体屏幕,向大学生展示美的社会文化、和谐 的校园、多彩的舆论阵地、缤纷的课堂教学。1.以美的社会 文化启迪大学生心灵。随着网络、手机等媒体的迅猛发展, 社会文化的呈现模式也呈井喷式的发展。微博、微信等基于 无线网络的媒体,承载着多元文化样式影响着当代大学生。
作为高校应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中国优 秀的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善于利用无线网络新媒体的传播形式,用微博、微信等大学生喜爱的媒体“包装”中华 五千年传统的文化经典,将美的社会文化精髓“润物细无声” 地注入大学生的心灵。如开展“心发现•微世界红色微博大 赛”等文化传播活动。面对“洋文化”要善于甄别,拨开“光 怪陆离”的外包装,精炼出那些适合我国大学生学情的,与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一致的,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传 统的西方文化养分为我国当代大学生所用。2.以和谐的校园 文化协调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高校要把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作为一个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实践平台,没有丰富的校园 文化活动,学生就没有展示自己的舞台,相互之间就更没有 发现他人身上的美的机会。高校美育工作要借助校园文化平 台,渗透美育理念,创造丰富的机会,让大学生充分展示自 身多样性的美。有的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展示了领袖的气 质美,有的学生在文学艺术上表现了自身感性美,有的学生 在科技大赛上阐释了创造力美学。以家庭文化为起点,以校 园文化为过程,以完美融入社会交际舞台为最终目的,构建 新的校园文化美育体系。3.以多彩的舆论阵地引导大学生塑 造健康人格。高校要利用好校园这块宣传阵地,引导大学生 塑造健康人格,可以利用美术宣传展板,以绚丽的色彩折射 有魅力的人格传奇故事,利用校园网络、广播、电视传播励 志典型人物事迹,利用共青团表彰大会等公开形式树立优秀 大学生典型,倡导新风,引导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当代大 学生美育工作,不只是高校责任,高校要做好校园宣传舆论引导的工作,而社会新闻媒体,电视电影媒体也要融入美育 观念,要有主动意识,和高校的美育工作形成默契合力,织 就一张舆论宣传的多维的立体网络,凭借校园、社会、家庭 全方位的舆论引导,才会改变只有高校注重美育工作的势单 力薄的现状,也只有这样当代大学生的美育工作才会有持续 长久的实效。4.以缤纷的课堂教学指导大学生追求完美的人 生。开设适应时代需要的丰富多样的课程,当前就业形势严 峻,大学生从大一就开始对人生之路怀有茫然的心态,人生 的大方向和人生兴趣没有找准,专业课学得再好也只能是事 倍功半。理科生对文学艺术感兴趣,但由于自己的专业是理 科,所以自身的文学艺术天赋无法被挖掘,导致学习动力不 足。而文科生对设计制造发明有偏好,有动手能力强的灵气 也无法被发现,结果学习兴趣全无。适时地开设适应时代发 展需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帮助大学 生发现自己的兴趣,了解自身具备的优势资源,及早为自己 的人生选准方向,做好规划。高校要在巩固传统课程的同时, 善于用求变的眼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科学原则为指导, 以丰富的课堂教学指导大学生追求完美人生。
第二篇 一、给予经济、物质或行为上的帮扶或援助 特殊群体学生主要是指贫困生、生理缺陷学生、环境适 应困难、学习困难学生、行为违纪学生、家庭结构复杂的学 生及民族预科生和心理弱势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其不足和困难的方面进行帮扶。如,对贫困生的经济援助,高校在利 用“奖、贷、助、补、减”的同时,可以积极寻求社会资助, 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团体或个人了解和资助贫困群体,调动 非政府组织(NGO)资助积极性。对于就业困难学生,可建立 起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针对大学各年级学生特别是就业 困难群体,建立分阶段、多层次的,内容涵盖政策指导、形 势指导、信息指导、心理指导以及相关服务的全程化就业指 导体系。对学习困难学生给予具体的专业辅导,并对其学习 态度、方法、动机等方面进行引导,使其学会科学、正确、 高效的学习方式。
二、建立家庭、社会、学校一体化网络 欲确保特殊群体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家庭应 与学校积极配合、优势互补。引导和帮助特殊群体学生家长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家庭氛围, 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及时了解子 女的生活、学习、思想状况。鼓励子女自强自立,勇敢自信。
从学校角度看,学校应当以人为本,加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和行为救援机制,改革不合理的管理 规定,注重人性化的管理和柔性管理。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 设,使大学生在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良好的人际氛围中受 到激励,保持良好心态,提高环境适应的能力。同时,作为 社会人,是逃不开社会风气、社会现象的影响的。所以,要 采取有效措施净化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有效控制渲染厌世情绪的大众传媒,并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社会舆论营造健康的 社会大环境。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 高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相促进,才能实现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鼓励特殊群体大学生自强自立 要把特殊群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体, 首先应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精神。自强与自立,对于特殊群 体学生来说,不仅意味着一种独立生活的意蕴,更深刻的含 义在于他们可以正确对待挫折经历的考验。首先,鼓励其勤 奋学习。第二,鼓励其热爱生活。第三,鼓的努力得到应有 回报和尊重。2.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于解决当前高等专 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里所体现出来的相应问题,其关键 是要通过合理的方法形成符合当下发展的环境的人力资源 管理体系。第一点就是要通过民主改革的科学方式作为高等 专科学院分配方式之切入点,从而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充 分调动起员工工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第二点是完善当前的 学校用人管理体系,最终形成科人才的流动方案,使得高校 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其作用。第三点是以改革当下高 校的人员分配体系,从而真正的做到打破终身制任职的弊端, 建立科学规范的人员管理体系。3.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第一 点就是建立符合当前市场经济体系的科学管理体系和相应 的人力资源分配方式。而管理体系当中目标管理体系的确立 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同时还应该与人员的工作岗位相联系起来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在考核相关人员的能力机 制中还要考虑人员在评价体系中经济效益成分的划分,同时 还要兼顾到人员在社会效益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在制定考 核标准时不单要考虑到科学技术因素,还要兼顾到经济效益, 只有将两者同时兼顾才能够将量化的科学依据进行分析拓 展,在定性指标的处理中也要将分值于权重两个因素按照一 定的比例进行分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人力资源理 论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进步当中取得不小的成功,表现在考 核评价指体系的不断完善上。其次在进行科学考核时通过研 究人员的不断努力已经制定一套合理的考核机制且并简化 考核当中相应的工作流程大大提高了人员的工作效率。在考 核标准中岗位目标的确定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岗位目 标的确定首先要通过自我评价在评价合格后再通过群众评 价与基层评价两个环节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是公布其考评结 果。
第三篇 一、法纪意识教育 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每一个公民在 工作和生活中必须坚守的底线。职业纪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是每一位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品质。自控 能力差、纪律观念不强、极力摆脱对家庭的依赖、在学校生 活中自由散漫是当代许多大学生的通病,将这些缺点带到今 后的工作之中,将会带来极为严重的恶果。故而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法纪教育,引导他们从现在做起,从遵守学校规章制 度开始,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成为具有较强法律 意识、严守工作纪律的合格职业人。
二、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由于高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致 使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被边缘化。因此,要充分认识大学生 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这项工作。
(一)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为我 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是学校通向社会的桥梁, 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最大的区别是,高等教育主要是对学生 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培养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高级人才,为 大学生走向社会做准备,故而高等教育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 职业教育。大学生能否胜任今后从事的工作,不仅要看他的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看他对待工作的态度,看其是否 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端正的职业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讲, 加强大学生专业知识教育与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缺一 不可,两者互为补充,统一于大学生职业教育之中,贯穿在 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其中专业知识教育是载体和平台,职业 道德教育是灵魂和生命[1]。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预见自己将来所要担任的社会角 色,认清自己肩负的使命和社会责任,从而促使大学生自觉投身专业知识学习,用所学知识实现自身社会价值,迅速成 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市场竞争的日趋 激烈,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要求 从业人员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端正的职业态度、严明的职 业纪律、严谨的职业作风[2],成为一个有职业道德之“魂” 的高技能人才。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者和生力 军,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唯有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道 德教育,培养他们诚信守信品质和爱岗敬业、团结合作精神, 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法纪意识,才能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 争力,能利用自己的学识和才智报效国家、服务社会,满足 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大学生就业的必备素 质。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大 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到2012年达到680万人,大学生就 业难问题日趋严重,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并不鲜见。这直 接导致人才竞争愈演愈烈,用人单位对新进人员的要求越来 越高,好的工作单位甚至出现千百人争抢一个职位的现象。
要在千军万马争抢工作岗位的残酷竞争中脱颖而出,大学生 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 握劳动技能技巧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明确自身未来的社会角色定位,了解自己在未来职业生活的权利 和义务,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达到拓宽就业渠道、 提高就业成功率的目的。
(四)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 的需要。大学生不仅要成人,更要成才。不管是成人还是成 才,一个重要的前置条件是必须具备良好道德水准和职业精 神。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自命不凡、好高骛远的毛病,他们 既想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又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
既想获得 轻松、体面、高收入的工作,又缺乏奉献和牺牲精神。对现 实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高校应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 育,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单位发展、社会发展有机结合 起来,教育他们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正确处理个人与同事、 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适应市场、适应工作、 适应社会,在搞好本职工作、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基础上, 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促进自我发展。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