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层学术组织的内涵、属性及与大学事业发展之关 系 基层学术组织是大学纵向治理结构中直接承担人才培 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职能的正式组织,是相对于大学这 一“高层”和大学直属院系这一“中层”而言的最低层次的 学术组织[1]。从学术属性上来看,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 基层学术组织以学科和专业为基础,以研究和传递高深知识 为主要任务,以教授为主体力量,以学生为服务对象,致力 追求学术自由、学术自主和学术自治[2]。基层学术组织具 有悠久的历史,其发展演变与大学的发展史密切相关。从中 世纪欧洲大学的“教师会”和遍及世界的“讲座(chair)”, 到19世纪美国大学的“学系”和俄国大学的“教研室”,再 到20世纪以来出现的研究所、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均是基层 学术组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态。在解放后很长一段时 期内,我国大学的代表性基层学术组织是学习苏联模式建立 的“教研室”。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环境、学科体系、人才需求和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的变化,我国高校在基层学术组 织的构建上不断探索,从而使之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如教研室、研究所、研究中心、学科创新平台、联合实验室、 科学研究院等等。基层学术组织对于大学事业的发展具有特 殊的意义。它是大学目的性活动的“生产车间”,是大学学 术生产力的缔造单元。由于“生产车间”的运行状态和学术 生产能力直接决定着大学的整体发展水平和服务于国家经 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效能,因此,大学要实现事业的持续发展 必须关注基层学术组织的架构和功能的发挥。
二、我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高等教育改 革的日趋深入,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相比,我国高校的基层 学术组织已经在目标与功能定位、组织模式、运行机制、制 度建设等多个方面作出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长足的发 展。例如:兰州大学以《兰州大学教学科研基层学术组织暂 行条例》为制度基础,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套基层学术组织 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从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上保障了该 校基层学术组织的学术自由;
沈阳师范大学探索实行教授研 究室制度,明确以教授研究室作为基本的学术单位,切实保 障教授的学术管理权力,回归和强化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学 术性特征。然而从整体发展水平来看,诸多不可忽视的重要 问题正在制约和影响着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功能的发挥,进而 直接影响着大学学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职能的有效实现。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管理层对基层 学术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我国高校的管理层仍然 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集中在学校(宏观)和学院(中观)层 面,对基层学术组织在学校事业发展全局中的意义认识不清, 在制定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改革举措时,很少将基层学术组 织列为重要的改革对象。二是基层学术组织发展目标与职能 不够明确,组织形式仍相对单一,或者不能够根据科学技术 发展的新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职能诉求的新变化,作 出与时俱进的调整和优化。例如不同类型、层次和定位的高 校基层学术组织结构趋同,缺乏自身特色。三是基层学术组 织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系统和有序、高效的运行机制,不能 很好地协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导致组织涣散,学 术权力、学术活力和学术创造力缺乏,原有的功能逐渐弱化, 文化传承创新等新的社会功能难以承载。比如,不少大学的 教研室已经逐渐背离其原有的职能,退化成为仅仅承担“排 课”任务和协助学院核算教师工作量的松散型机构。
三、积极探索和实践我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创新 (一)基层学术组织创新的目标根据基层学术组织发展 的现状,我国高校应围绕大学的发展目标,通过改革创新, 针对学校基层学术组织不同程度存在的组织形式单一、功能 弱化、运行不畅等问题[3],建立与学校办学现状与发展目 标定位相适应的基层学术组织形式,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和 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专家、教授在基层学术组织中的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基层学术组织的学术活力,不断提高学科综合 实力、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基层学术组织创新的原则 1.有利于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协调发展人才培养是 立校之本,是大学的根本任务;
科学研究是兴校之路,是水 平提升的必然选择。对于致力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高校,二 者不可偏废。基层学术组织的改革创新要立足于能够为人才 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交互活动的平台,使二者能够高效运转, 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并能有效外延而发挥服务社会的作用。
2.有利于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协调运行大学作为一 个以学术性为根本属性的社会组织,内部既有学术管理,又 有行政管理。但二者在管理的主体、管理的方式方法和发挥 的功能上各有不同,缺一不可,应该相互尊重,相互补充, 相互支持。基层学术组织的改革创新要立足于能够为行政权 力和学术权力的协调运行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3.有利于学科分化与学科综合的协调统一随着科学技 术的发展与进步,现代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一方面是学科内 部不断分化、深入,另一方面是学科间日益走向交叉、渗透 和综合,以应对越来越具有高度综合性特征的重大科学技术 问题或现实理论问题。基层学术组织的改革创新要立足于努 力实现学科分化和学科综合的协调统一。
4.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大学学术生产力的主要创造者和大学履行社会职能的具体承担 者,应成为大学办学的主体。基层学术组织的改革创新要立 足于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以及权、责、利对等的人才管 理机制,激发广大教师开展学术传播、创造和应用的积极性。
5.有利于学校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有机互动面对与社会 日益密切的相互关系,大学特别是行业特色高校应该牢固树 立为社会、为行业发展服务的意识,主动融入社会,整合资 源,针对社会需求开展全方位的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 献谋发展。基层学术组织的改革创新要立足于有利于实现学 校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有机互动。
(三)基层学术组织创新的路径围绕基层学术组织创新 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从基层学术组织的社会功能出发, 我国高校可以从教育教学基层学术组织体系、科技创新基层 学术组织体系和产学研合作与文化传承创新基层学术组织 体系等三个维度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基层学术组织结构体系。
1.建立以教研室和课程组为代表的教育教学基层学术 组织体系该组织体系可分为“学校-学院-系-教育教学基层 学术组织”和“学校-学院-教育教学基层学术组织”两种纵 向结构类型。其中,一些传统的教研室仍然能够在组织课程 教学、加强教学工作交流、促进教学研究、落实青年教师导 师制、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等方面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这 些教研室往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教学传统,主要承担 面向全校多个专业本科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近年来,一些大学的课程组以其明晰的目标导向和组织灵活 性逐渐成为教育教学基层学术组织中的主流模式,并孕育出 了一批由教学名师领衔的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在推进教 学改革研究,促进教学与科研融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 时,以构建“和谐、民主、进步”的新型师生关系为目标, 一些大学的学院搭建师生交流互动平台,有组织地定期开展 知名教授、青年学者与大学生的主题交流活动,深受师生欢 迎。这成为在第二课堂构建促进教学相长的基层学术组织的 新探索。
2.建立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基层学术 组织体系该组织体系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 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专业实验室、省部级工程研 究中心)-校级研究所(研究中心)三个层次,具有“学校- 科技创新基层学术组织”和“学校-学院(部门)-科技创新 基层学术组织”两种纵向结构类型。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 既是国家体制改革的重要产物,更是学校以科技创新为主要 职能的基层学术组织的代表。例如,华中农业大学的作物遗 传改良、农业微生物学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直属学校的 基层学术组织,围绕农业科学领域的某一类重大科学技术问 题,整合、汇聚相关学科的一批优秀学术人才,以课题组或 创新团队的形式协同创新,取得大批创新性学术成果。值得 关注的是,随着国家“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 项目的启动,一批高水平大学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校奋斗目标为导向,建设了若干个体现通用、共享、开放、高效 特点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这些科技创新基层学术组织在提 升优势学科综合实力的同时,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带动了 相关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
3.建立以新农村建设研究院为代表的产学研合作与文 化传承创新基层学术组织体系该组织体系包括新农村建设 研究院-校企(地、所)联合实验室两个层次,具有“学校- 产学研合作基层学术组织”和“学校-学院-产学研合作基层 学术组织”两种纵向结构类型。其中,新农村建设研究院是 部分高校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而设立的直属学 校的综合性产学研合作与文化传承创新基层学术组织。新农 村建设研究院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现代化发展 进程中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整合学校相关学科资 源和人才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校地(企)交流合作, 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和新农村建设事业提供咨询、服务, 同时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成果转化。
四、推进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创新的几点思考 从我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创新的探索实践来看,推进高 校基层学术组织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思想观 念、组织结构、体制机制、基础条件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 才有可能取得预期成效。
第一,思想观念创新是先导,即要充分认识基层学术组 织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基层学术组织作为大学这一有机体的细胞,其个体的活力决定着整个大学的发展活力。
因此,全校上下必须改变基层学术组织运行的好坏无关大局 或者基层学术组织无需改革创新的陈旧观念,把关注的目光 更多地投向基层学术组织,将基层学术组织的改革与发展列 为影响学校事业发展全局的关键因素之一来加以谋划和推 动。同时,在推动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创新的实践中,要制定 符合基层学术组织属性特点、学校事业发展实际和国家经济 社会发展大势的目标、原则和路径。这样的改革创新才不会 迷失方向,才能够取得实效。
第二,组织结构创新是重点。结构决定功能。在当前的 形势下,单一、静态的基层学术组织结构是无法满足学校事 业发展需求和基层学术组织功能定位的。因此,学校应以组 织结构创新为重点,建立灵活开放、形式多样、功能互补的 基层学术组织模式。例如:既有以学科为导向、相对稳定的 基层学术组织,又有以问题(项目)为导向、动态发展的基 层学术组织;
既有单一学科的基层学术组织,又有多学科交 叉融合的基层学术组织;
既有实体性基层学术组织,又有虚 体化基层学术组织;
既有大型基层学术组织,又有小型基层 学术组织;
既有由学院管理的基层学术组织,又有由学校管 理以及校地(企、所)、校际(含跨国)联合管理的基层学 术组织。这样才能够适应学校事业发展的需求,才能够更好 地满足基层学术组织的功能定位需求。
第三,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当结构模式确定以后,要保证这些结构模式能够高效有序地运行,做好制度设计是关 键。面对多样化的基层学术组织结构模式,必须要进一步完 善基层学术组织的管理体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的管 理体制。同时,要大力推进运行机制创新,例如:建立完善 的基层学术组织带头人遴选、考核、激励和退出机制,按照 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明确相应的责任、权利和酬劳;
坚持以人为本,效益为重,创新人才聘用、培养、评价、激 励和退出机制,充分激发基层学术组织的学术创新活力;
创 新学术决策管理机制,在各学院和基层学术组织成立教授委 员会,对学院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教师聘任和晋升等 重要学术事务实行集体决策,充分体现教授治学等;
坚持质 量导向和内涵发展,创新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和社会服务奖 励机制,激发基层学术组织成员追求学术卓越、提高人才培 养质量和积极服务社会发展的意识。
第四,基础条件完善是保障。大学既需要大师,也需要 大楼,需要先进的装备条件。除了创新思想观念、组织结构、 体制机制之外,要保障基层学术组织的良好运行,还要大力 改善基础条件。需要完善的基础条件包括:基层学术组织成 员应有的办公、研究和学术交流的物理空间,能够满足基层 学术组织成员学术创新需要的高水准的实验平台条件,能够 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特别是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培养的教学平台条件,有助于推动学术创新、人才培养和社 会服务工作的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文献资源平台条件,充足的日常运行经费等。这是基层学术组织成员潜心工作,创造 良好工作业绩的基础保障.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