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学科;
课程知识;
呈现;
建构 一、学科课程知识的基本属性 一般来讲,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课程知识的基本属性制 约着课程知识的客观呈现与主观建构活动的行为取向。下面 从课程知识的基本属性出发,探寻课程知识的客观呈现与主 观建构活动必须面对的难题和应达的目标。
1.课程知识的双重属性 “课程知识”包含了两个基本事实:①作为可传授的经 验知识是人类已经获得的认识成果;
②作为教育性经验的知 识是学习者的认识对象。
2.课程知识传递和接受的困难 课程知识的目的与上述课程知识的基本属性(内容的主 观性与形式的客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所面临的困难。课 程知识内容的主观性意味着课程知识在产生之初主要存在于生产者的意识中,难以被其他认识主体直观感知。但在教 育活动中,是否体验到课程知识内容的主观性是认识主体是 否真正领悟课程知识的判断标准。
二、学科课程知识的呈现 各学科课程知识的呈现都是课程知识主观内容获得客 观形式的转化艺术。通过这种转化,课程知识能够被其他认 识主体所感知,从而能够作为其他主体的共同认识对象。在 教育实践中,课程知识的这种转化需要借助一种符号系统 ——语言。语言本身是能被认识主体感知的客体,主要由视 觉和听觉符号系统构成。
1.用书写(书面)的文字符号呈现 运用文字符号来呈现知识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现已 成为呈现课程知识的主要手段。这种行为作为人类教育的特 有现象,是人类理性发展和最终选择的产物,它隐含着人类 以下两个基本假设。①表征课程知识的文字能够忠实地指称 课程知识的内容或意义。②若附加某些人为条件,课程文字 就可忠实地指称课程意义。从课程文字与课程意义要建立一 种忠实的指称关系来说,人为条件是必要的。
2.用言语表达来呈现 运用言语表达课程知识较运用文字符号表征课程知识 要早得多。言语行为同样隐藏着人类有这个基本假设——表 征课程知识的言语能够忠实地指称课程意义。首先应明晰言 语与意义之间的关系。言语中心主义者认为,言语与心灵之间有着本质的、直接贴近的关系,而意义只不过是心灵对自 然的直接指称或反映。言语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最高级的、 潜在的言语内容。[6] 三、学科课程知识的建构 课程知识的建构是课程知识从客观形式向主观内容转 化的艺术,是课程知识在个体中建构意义的过程,其主要经 历以下三个阶段。
1.领悟客观知识 要使课程知识从客观形式进入学习者个体的主观世界, 就必须借助于感知系统从课程文字、或课程言语、或演示操 作中唤醒依附其中的主观内容。学习者要想根据课程的语言 文字符号或观看演示操作,再现课程知识所展现的意义,需 完成如下任务。①在还原语言文字符号指称的对象时必须关 注语言的语法结构,领会语言的深层意义或所叙事物的内在 结构与外在关系。②在联想语言文字符号的意义时必须关注 语境,从而准确地联想课程意义。
2.建构私人知识 通过意义还原呈现的知识仅仅是他人的知识,这种知识 仅仅是他人按照已有的逻辑确证了的真信念,并非学习者坚 持和赞成的真信念,因而不直接构成学习者的知识。要把他 人的知识建构成学习者的私人知识,还需要学习者根据自己 的认知图式将其转化为自己确证了的真信念,这种转化行为 依赖于学习者的概念化思维能力。3.主体之间知识意义交流的实现 私人意义的生成能使学习者产生表达的冲动,这种表达 能使学习者的私人意义获得可被他人感知的客观形式,成为 他人认识或批判的对象,从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种意义, 使其成为特定群体的公共知识。这个过程需要在特定群体中 通过主体间的意义交流来完成,完成它两个重要因素。①学 习者表达能力的发展。要在他人那里推介私人意义,就必须 对私人意义做出有效的表达,因此学习者表达能力的发展至 关重要。但学习者表达能力的发展又需要借助这种表达私人 意义的活动,它既包括运用文字符号进行的书面习作,又包 括运用声音符号做出的课堂言语行为。②主体间对话机制的 形成。学习者欲表达的私人意义产生于具体的教育情境和个 体的特殊经验,因而具有境遇性和私有性。这种意义要发展 成为被群体主体赞成的真信念,就必须去除它的境遇性与私 有性,其基本途径就是走出自我的对话,实现主体间的对话。
参 考 文 献 [1]胡军.知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6. [2]罗素.人类的知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26. [3]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12 —117. [4][美]杜威.经验与自然.邱仁宗.20世纪哲学名著 导读[A].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