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方案 > 销售 > 《两位数乘两位数》磨课过程与思考 两位乘两位

《两位数乘两位数》磨课过程与思考 两位乘两位

来源:销售 时间:2019-10-14 07:56:30 点击:

《两位数乘两位数》磨课过程与思考

《两位数乘两位数》磨课过程与思考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许镝 【摘要】本文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磨课过程展开论 述,通过设计有思维含量的数学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动机,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在实践操作中感悟思维的灵动,培养 学生归纳、推理、概括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7A-0062-03 笔者试教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一 课时,大致的框架就是在情境引导下,用点子图探究14×12 的算理,然后逐步呈现竖式的计算过程,进一步沟通算理与 算法之间的联系。

具体来说就是开课先通过口算练习,回顾一位数乘法的 计算方法,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学习新知识,并把 新知识转化为用旧知识解决问题提供基础。然后利用点子图 这种沟通算理和算法的桥梁,把直观的算理转化得到抽象的 算法,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方法,明晰竖式计算中每一步表示的意义以及积的位置,帮 助学生沟通算理与算法的联系,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方 法,以及解决问题算法多样化。

《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的重点——解决算理其实就是 三个核心问题:计算14×12,需要几步计算;
每一步分别怎 么算;
用十位上的数去乘,积的末尾为什么要对齐十位?解决这些问题,实际就是在运用“先分后合”“拆分求积”“转 化”的方法,把分步计算和综合竖式计算结合起来。依托具 体的情境,让学生结合口算和点子图归纳竖式计算的算法。

教研员斯老师看过这节课的录像后,马上指出了不少问 题:首先,点子图的使用没有尊重学生的知识起始点。一上 课就发给学生点子图,这是强烈暗示学生,这节课就是要使 用点子图来解决问题。然而现实情况是,有些学生是有基础 的,他们并不需要借助点子图去解决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 的现实起点,并根据现实起点进行教学。其次,要把点子图 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脚手架,当学生计算有困难时,就作 为计算的工具使用。当学生需要掌握算法时,作为沟通算理 与算法的工具为学生提供几何直观。这节课没有根据学生的 学习需求,体现不出教学对象的分层。第三,沟通点子图与 竖式的联系不够细致,应该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算理 与算法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竖式的计算步 骤的含义。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对教案进行了修改,然后开始试教。

口算、情境的引出到列式计算14×12一切都很顺利,但在探 究14×12的算理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求助老师拿到了点子 图,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个工具。在之前的授课中, 我们通过播放课件演示,引导他们使用点子图去计算。此时 没有了课件演示和老师的引导,这些学生就无法把点子图和 具体的情境结合起来,这个点子图作为学习的工具就无法体现出实际的作用。无奈之下,只能一个一个地引导学生,通 过点拨,学生很快明白用意。

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得出了3种情况:第一种用点子图把 12 套书分成了10 套和2套两部分,分别计算10套本数和2套 本数,再合起来。第二种用点子图把12套书分成了2个6套, 计算6套本数之后再算12套。第三种用口算算式表示12÷2=6, 6×14=84,84+84=168。教学在反复沟通了口算和点子图之 间的联系后,笔者让学生给算法做优化选择并感受算法多样 化,但总体感受不深。因为这里能呈现的样本就是只有把12 套书分成10套和2套及分成6套和6套这2种。在试教过程中让 笔者意想不到的是,18个学生中没有一个会用竖式来计算, 这真正体现了学生朴质的知识基础。如果没有超前学习,竖 式这种高度总结概括出来的方法,光凭短暂的思考、探究是 无法创造出来的。出于尊重学生的知识起点,笔者布置学生 通过看书自学竖式的格式及算法。自学之后,引导学生把口 算算式、点子图和竖式的每一步沟通联系起来,给学生建立 了算理与算法的直观模型,完成了此次试教。

评课时,斯老师给出建议:下发给学生的点子图,要有 适当的引导语,引导学生快速地用图解决计算题。展示计算 方法的时候,要对图做出适当的解释。因为没有使用点子图 的学生,对这个工具是陌生的,教师应适当地引导,让全班 学生了解点子图的用法,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最后,斯老师还建议去掉介绍数学文化这个环节,因为刚学习如何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在计算技能还没有成熟时播放 一个带有其他计算方法的视频,会干扰学生刚刚形成的知识 模型,延长计算技能形成的时间。明白了这两点,下次改课 就有了新的方向。

第二次试教,笔者把口算引入的环节去掉了,因为学生 对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是清楚的。

所以直接出示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信息提出问题。然后直 接把问题抛给学生:一共多少本书?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让有想法、有办法的学生直接在白纸上尝试写下来,而学习 有困难的学生则可以举手,老师提供学习建议纸(点子图)。

这样放手之后,学生果然出现了多种情况。比如口算的14× 10=140,14×2=28,140+28=168;
点子图的12×7=84, 84+84=168;
14×6=84,84+84=168;
14×7=98,14×5=70, 70+98=168;
还有的学生运用竖式计算。

展示交流阶段,按从口算到点子图的呈现顺序,帮助学 生厘清点子图与口算之间的联系,然后呈现算法多样化,最 后呈现运用竖式的方法。把点子图与竖式、口算三者之间的 联系进行梳理,随后展开竖式算法的教学,之后播放微课, 再次加深学生对竖式算法与算理之间的联系。

课后,听课老师进行了点评:在学生自主探究后,可以 平行呈现口算、点子图和竖式计算,让学生自主发现他们之 间的联系,同时沟通三者之间的联系。教学完竖式算法之后, 再呈现其他算法,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同时让学生感受“转化迁 移”的思想方法,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还可以迁 移到新知识中去运用。

笔者把老师的建议进行了梳理整合。在最后一次教学上, 笔者是这样教学的:创设情境之后,让学生获取信息,再提 出问题列式14×12,为了解决14×12,学生要选择适合自己 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究。笔者给学生提供两张学习卡研究解决 问题,一张挑战卡(直接发在学生手上),另一张探秘卡(放 在信封中)。学生可以选择用挑战卡,借助自己已有知识进 行探究,也就是用口算或竖式完成;
学生也可以用探秘卡, 借助探秘卡点子图上的提示和建议,进行圈画点子图。

学生出现了很多种算法,比如:
于是笔者先呈现口算的方式,让学生介绍思路之后,再 让用点子图思考的学生去联系口算的算法,这样就让口算的 思路获得了一个形象具体的算理支撑。紧接着呈现了其他算 法和与之配套的点子图,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方法都是运用 了先分后合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把没有学过的知识转化为学 过的知识去计算;
归纳思想方法之后,告诉学生还有用竖式 解决的方法,并让其他没有用竖式计算的学生参考口算、点 子图的思路尝试用竖式来计算14×12。这样,不少学生在点 子图、口算的思路启发下,也能列出竖式。紧接着,笔者让 学生介绍竖式的步骤,并让另外两个学生配合,对点子图、 口算和竖式这三位一体进行了沟通联系,把两式一图一意义以及竖式的算法彻底地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为了巩固竖式 算法与算理,笔者播放了微课视频,再一次加深了学生对算 法与算理的理解。由此进入了课堂练习巩固环节:竖式练习 23×13、11×22,学生完成作业的正确率比较高。接着出示 找错题(如下图),学生一下就能找到错误的原因。

下一个环节“你知道吗”,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竖式的每 一个步骤是怎样来的、为什么这样算,为下一节课总结算法 做了详细的铺垫。

最后一个环节更是这节课的亮点,将两位数乘一位数以 及两位数乘两位数进行对比,让学生自行发现算法的联系与 区别,同时迁移到“三位数乘三位数的算法(不进位)”上。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明白,可以把难解决的问题通过 转化变成容易解决的问题。

通过这几次磨课,笔者发现中低年级的计算教学应当借 助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入。因为学生对于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 掌握,主要是在学生熟悉的环境中完成,将探索计算和解决 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就有利于学生体会运算是现实生活中 存在的,是有价值的。也为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提供了 思维的支撑与路径:12套书不会算,就借助实际意义去思考, 能不能把12套书分解为2部分、3部分去计算? 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和教材的逻辑起 点,开展有效分层教学。在教学时,笔者充分利用挑战卡和 探秘卡,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在汇报时,让三个学生上台交流,一个说笔算步骤,一个说分步口算,一个说 点子图算理,三个学生的合作就是将三个人的三种算法联系 在了一起,做到了“三合一”,即三人合一、三法合一,将 “两式一图一意义”算理算法融合在了一起。让学生充分感 受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多样性的背后是有共通性的:都 是“先分后合”,借助乘法的意义,体现了笔算的基本思想。

之后让学生去思考竖式为什么是把12分成10和2去计算,从 而进一步帮助学生优化算法。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 充分相信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去探索,以学生 为中心,把教学的主动权交给他们,让他们自行沟通介绍算 理与算法,正确地处理算法及算理的关系,这样既兼顾了学 生理解算理又让他们学会了算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后,在进行计算教学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计算技能 的形成,更要关注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在学生众多差异 性的算法中进行类比、转化、迁移,让学生发现可以把新知 识转化成旧知识(例如本节课笔者就把14×12转化成了14乘 一位数这样的旧知识)。当学习新知识之后,又帮助学生把 知识进行迁移拓展:“如14×12在笔算时,我们要乘两次, 如果是三位数乘三位数,需要乘几次呢?”学生很快就知道 要乘三次,从而达到了思维训练的目的。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的思维看得见,让学 生的学习更加深入,让学生遇到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教 师就要设计有思维含量的数学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动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以及实践操作中感悟到思维的灵动,让学 生经历思维的发展过程。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将 操作和思维有机结合,从而获得方法并注重多种方法的沟 通;
在方法概括优化的提升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概 括的能力。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