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方案 > 讲座 >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革新探讨]高校管理制度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革新探讨]高校管理制度

来源:讲座 时间:2019-11-18 08:26:29 点击: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革新探讨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革新探讨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由数量增长、规模扩张逐步走向水平提升、 质量提高,高校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今年年初教育 部出台的新“质量工程”,就是这种高等教育发展主题转变、教学改革成为主要内 容的最好说明。教学改革向深入发展、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不仅需要教学思想、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革新,同时也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等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思想、价值观、 价值取向,这是理所当然的。根据高等教育价值主要在于个人、在于知识还是在 于社会,我们可以将指导人们高等教育实践的价值观大致分为个人本位为主的高 等教育价值观、知识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和社会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 观。

三种不同的髙等教育价值观的主要涵义在于:个人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 值观主要是将高等教育利于个人发展的价值置于首位,或者是认为高等教育的基 本价值、主要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以达到完善个性之目的;
知识本位 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主要是将高等教育利于知识、学问发展的价值置于首位, 或者是认为髙等教育的基本价值、主要价值在于知识创新,学术探究,促进学问 的发展;
社会本位为主的髙等教育价值观主要是将髙等教育利于社会、国家发展 的价值置于首位,或者是认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为社会培养人才,以此促 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个人本位为主的髙等教育价值观不仅盛行于19 世纪的英国大学,而且现代西方国家的许多大学仍然以此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基 本指导思想。不过,随着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作用及价值的日益彰显,社会本 位为主的髙等教育价值观愈来愈在许多国家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中得到比较明 确的体现,尤其是在采取集权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国家。各种不同的高等教育价 值观不仅影响着髙校中人们的教育活动,同时也指导着高校中人们的管理活动。

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一直是我国政府制定高 等教育政策、引领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髙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同时也是 髙校开展教育活动与管理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高校教学管理 制度社会本位为主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统一的管理,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的教学管理实际上是由政府 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部署与指导的。最典型的事例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高等教 育部领导下展开的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的制定。院系调整之后,为了保证各大学培养专门人才的质量,髙等教育部1953年开始着手制定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在其 下发的《关于修订髙等工业学校四年制本科及二年制专修科各专业统一的教学计 划的通知》中指出,必须明确认识制订统一的教学计划的重大意义。根据国家在 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要求,髙等学校,特别是高等工业学校,必须在数量和 质量两方面都能相适应地培养高级建设人才;
而为了保证培养具有一定质量的合 格人才,就必须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即使各校目前条件各有不同,也必须有统一 的教学计划作为统一的基础和共同的奋斗目标。在高等教育部的直接指导下, 1954年共制定了173个专业的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其中工科119个,理科11个, 文科5个,农科9个,医科5个,财经12个,法律2个等。⑴虽然1957年后不再实施 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但是教育部仍然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发挥着具体的指导作用, 如196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中就要求,学校必须按照教育部制订或批准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工作。

其次,严密的计划,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的教学管理以制定严密的教 学计划作为起点,而且教学管理实施之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教学活动得以按照教学 计划有序地进行。教学计划是学校全部教学工作的基本纲领,是培养目标的具体 体现。完成教学计划是学校的基本任务。没有教学计划,学校的全部教学工作便 无所依据,就不可能把教学工作引向有目的、有计划的轨道上去,也就失去了完 成学校基本任务的保证。可以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教学计划是高校开展教学管 理活动的基本依据,而教学计划的具体内容——具有鲜明社会本位特色的专门人 才培养体系决定了髙校教学管理活动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第三,刚性的制度,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学生来 说是刻板的、严格的。由于高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为国家建设培养干 部、为社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学生的学习是国家或受国家委托的学校制定好的 专门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展开过程,因此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过 程别无选择。这种教学管理制度的基本性质是控制,控制学校的教学过程按照教 学计划的规定展开,控制学校的教学活动得以实现预定的符合国家需要的专门人 才培养目标。

上述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髙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社会本位为主的价值取向 在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的社会改革潮流中,尤其是进人21世纪之后在高等教育 发展的新形势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在价值取向上的转变成为 改革之必须。引起这种转变的高校内外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使得大学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某些带有根本性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对高校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等产 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譬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髙校的办学经费基本上来自政 府的财政拨款;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办)高校的经费除继续获得政府的财 政拨款之外,由于政府财政拨款的不足,高校还必须多渠道自筹办学经费。目前 已经形成了财政支付、社会出资、高校自筹、受益者负担的多渠道经费来源结构。

据统计,2001年财政性经费占高等教育总经费的比例已降至52.6%,包括学费在 内的髙校筹措的经费在高等教育总经费中的比例则上升到47.4%。!^这种经费来 源的变化使得高校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为政府办学、依赖政府办学逐渐转为面向 社会、面向市场的自主办学。又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习惯了接受免费高 等教育、大学毕业后由政府分配工作的模式;
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髙校收费 制度的实施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惯习,交费上学、自主择业成为新的接受高等 教育的方式。

第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高校教学活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促使教 学管理制度必须进行某些带有根本性盾的改革。选择性成为当前我国高校课程体 系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即髙校课程体系中选修课所占比重明显提髙。以复旦大 学为例,其近年来的改革除构建了由综合教育课程、文理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教 育课程组成的新课程体系之外,大幅提高选修课程(学分)的比例也是一重要特 色。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求学生四年学习的总学分为147,其中综合教育课程48学 分(选修课23学分),文理基础教育课程28学分(均为选修课),专业教育课程 65学分(选修课14学分),任意选修课6学分,选修课学分合计为71,占147总学 分的48.3%;
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四年总学分142,其中综合教育课程41学分(选 修课16学分),文理基础教育课程28学分(均为选修课),专业教育课程65学分 (其中选修课14学分),任意选修课8学分,选修课学分合计为66,占142总学分 的46.5%0131高校课程体系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基本或完全必修转变为现在的选 修课比例大幅提高、甚至接近50%,这就要求髙校的教学管理从理念、制度到方 法、手段都必须进行相应的改变,否则管理有可能成为改革发展的障碍。

第三,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之一,这种 观念正在成为影响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教育部在今年下发的《关于进 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采取各种措施, 通过推行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 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 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可以认为,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作为高校教学 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这体现了高等教育从学生出发、以满足学生需要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前提这样一种价值观。而高等教育制度上的一些改革,如交费 上学、自主择业则构成了上述理念、价值观转变的客观基础。学生在缴付了一定 的学费之后,就拥有了一定的选择学习的权利,这种选择学习的权利不仅体现在 进人大学之前,而且也要体现在进人大学之后;
面向市场、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 业制度要求高校学生为适应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对自己在高校的学习内容与发 展方面做出一定程度的自我设计,这种自我设计的基础是其拥有选择学习的自由。

在市场改革的背景下,伴随着髙校教育、教学活动与髙等教育价值观的变 化,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价值取向由完全的社会本位为主转向兼顾社会发展与学 生个人发展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这种转向在教学管理理念、制度、内容、方 法等方面的具体反映,我们似可做以下几点归纳:
1.服务将成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一个基本性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髙 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基本性质是控制,这是由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即髙校的教育、 教学活动是为国家发展培养干部、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所决定的。当促进学生个 性发展成为高校教学活动的目的与价值取向时,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基本性质就 不仅仅是控制了,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成为新的内容。这种服务应是全方位、全过 程的。在美国大学留过学的人,大都对美国大学中管理人员的服务精神以及为学 生学习所提供的便利条件留有深刻的印象。在美国大学的教学管理理念与制度中, 学生不是“管理”的对象,而是“服务”的对象,学校管理活动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创 设良好的条件、氛围与环境使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得以顺利进行。应 该说,这种由“控制”到“服务”的转变是深刻的、带有根本性的,它不仅是理念上 的,而且还是制度上、内容上、方法上的。

2.以新的质量观指导高校的教学管理活动。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价值取 向得到一定的彰显之后,学生个人的发展被逐渐纳人教育的视野,高等教育的质 量目标在考虑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的同时,还要关照学生个人的发展。就 实现质量的过程与途径而言,依据国家对专门人才的规格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制 定教学计划,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实现高等教 育质量的基本过程。这一过程完全是由国家或受国家委托的髙校制定并主导的, 学生扮演着被动参与的角色。当从学生出发成为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原则, 学生选择学习的自由不断增加之后,学生就成为完成自身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实 现高等教育质量的过程)的一个主要制定者。就质量评价而言,在社会本位为主 的价值取向指导下,髙等教育质量的if价你准是统一的,或者说是单一的,即主 要以是否符合专门人才的规格要求作为评价高等教育质量髙低的尺度。为了维持统一的质量标准,人们往往注重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大纲,统编教材t 而在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状况下,髙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是多元 的。这是由人的多样性、人的发展的多样性所决定的,即学生获得选择学习的自 由,参与个人学习计划的制定之后,就再也无法用一个尺度来衡量髙等教育的质 匮:
3.建立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在以社 会本位为主的价值取向主导下所形成的教学管理制度必然是刚性的,而当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成为髙校教学活动与管理活动的价值取向之后,高校就应该根 据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建立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建立自主学习制度,使学生能 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实际条件,自主选择主攻的专业方向、自主选择修习的 课程、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如时间、地点、媒体等),甚至自主选择喜欢的老 师。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我负责的精神,有利于塑造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 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为此,要逐步实现专业选择自主,大学要 在制度上为那些希望转换专业的学生提供便利,要加大选修课程的自由度=学分 制、选课制、主辅修制等制度都是有利于扩大学习选择性的管理制度,但有待于 进一步完善。改革教学评价制度,建立有利于创新的考试评价制度,可引人创新 学分和科研学分。完善学籍管理制度,例如免修、免考制度,要变刚性的学制为 弹性学制,从制度上保障大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年烺, 提前和推迟毕业,为大学生休学与转学搭建良好的制度平台。

作者:胡建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