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学校教育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办学理念实施偏离,重升学轻育人 许多学校以社会及家长的认可度和评价作为学校办学理念的导向,把重点 高中的升学率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应试教育占据学校教育管理的重心。
不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忽视学生个体之间在思维品质、心理特征、成 长背景、认知水平、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用统一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注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 全班学生视为一个发展整体,按照同一水平进行高强度的灌输和练习,最终导致 差异进一步扩大,进而通过补课的方式进行补救,治标不治本,效果不明显,学 生疲惫、教师疲惫,家长疲惫。同时,有的学校的教育管理功能定位不准确,认 为学校就是一个“加工厂”,只有生源好才会加工成“好产品”,把学校的教学质量 归结为生源的质量,因此而大抢优质生源。这样的办学理念与国家的育人目标相 偏离,致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日趋低下,使面向全体学生、 激发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促进学 生的个性发展,只能写在纸上,使“德育为先”成为一句空话,不利于教育,乃至 整个民族的发展。
(二)教师素质提升有落差,重教学轻科研 由于学校教育管理单纯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忙于加班加点辅导,使 教师知识视野狭窄,与校外交流减少,从事教学研究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 从而导致教师能动性的丧失与教研创新精神的淡化。在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上,出 现了一些极端:一是根本不要科研,只关注分数;
二是为搞科研而搞科研,科研只立项不研究。如此一来,教师的整体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知识传授和 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学生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偏离,科研不能促进教学的改进 和提高。
(三)教学管理有偏差,重数量轻质量 教学管理主要指课堂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信息技术应用、作业的布 置批改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有效实施。一所学校要改进教学管理,必须做到硬件 设施标准化(教学设施设备),软件现代化(课程和教材),队伍专业化(专业 理想与态度、专业知识与理论、专业能力与技巧)。当前课程改革中最大的阻碍 是教学管理方法的变革,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较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正如阿 莫纳什维利所说:一般教师带着一门学科走向学生;
优秀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一门 学科,并努力使学生和科学融为一体。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教 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得多、练得少;
以教材传授得多、与当今科技发展 内容整合得少;
考试次数多、多元化评价方式少等现象。总而言之,教师的教学 方法没有更多关注学生差异,关注学生个性,脱离“以生为本”的理念,导致只重 数量忽视质量。
(四)学校课程建设能力滞后,重形式轻实效 学校课程能力是学校不断明确课程观、系统规划、发展和实施课程的能力。
新课改强调学生享有选择和发展的权力,主张开发对学生基础、发展趋向分化较 大的学科分层教学并设立专用教室,保证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开发 有校本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学生在学校提供的拓展 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中进行选择性学习;
开发以自理、自立、自主管理和自我教 育为主要内容的生活经验课程。^不过,当前课程建设并没有适应学生发展和社 会发展的需求,出现严重滞后现象,主要原因是学校过分注重社会及家长对评价 和认可度,顺应行政部门对学校教学质量单线性评价,以升学为中心安排教学。
学校遵循原有的“行政一控制”课程范式,对新课改理念下“自主一选择”的新范式 缺乏创新思维和应对机制,没有科学性、针对性地规划好课程系统,没有深度领 会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没有全面认真反思学校发展中的“瓶颈”。此外,教师对新 课改的理念还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对原有的教学方法存有惯性,对新课改产 生抵制和惰性,执行实施力度不到位。
二、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管理的思考与对策(一)树立适合时代发展的办学理念,追寻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地位美国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说:“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 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树立适合时代发展的办学理念是现代教育管理变 革的关键,它能引领学校文化建设。
办学理念必须遵循:在教育管理目标上,追寻人本;
在教育管理主体上, 走向校本;
在教育管理评价上,关注成本。今年浙江省出台的新课改方寒设计的 重要理论支撑就是构建基础性和拓展性两类知识体系,适应德才兼备的社会需求 和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为三个基点。因此,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让每一位学 生都获得成功,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以慈溪市慈吉中学为例,学校制定以下目标及其办学体系。新课改的育人 目标就是让学生成为体强心健的自然人,明礼守法的社会人,笃学好问的智慧人。
要实现这种新课改的育人目标,重构学校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1) 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让每个学生自主选择 由学校提供的学习内容;
课程结构: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2)让每一位学 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的教学体系。教学目标:尊重差异、尊重个性、满足学生 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教学组织:分层次组织方式+多样化教学模式。(3)让每一 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校内评价体系。评价目标: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 学习潜能和特长;
评价方法: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过程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或(学分制+积点制+星级制)。
通过重构学校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面向全体学生,改革育 人模式,推进因材施教,用正确的办学理念促进学校可持续性发展,把学校的各 项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使办学理念的潜在资源转化为现实的资源,真正达到 发现每个人的价值,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发展每个人的个性教育目的。
(二)提升教师的师德规范和能力素质 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主要角色,是办好学校的关键。教师管理是学校 教育管理的第一要素。学校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宣传教育来提升教师 的师德师风建设,其中,“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也是教师成长和发 展的起点。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规范的核心,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心里时刻 装着学生,教育才具有活力,更富有动力。因此,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学校教 育管理的重要工作。其次,学校管理者要认真解读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改革方 向,明确教师努力方向。第三,学校要完善教师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创设有利于优秀教师成长的时间和空间。第四、对年轻教师多听课、多指导、多帮助, 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教学潜力。第五、学校要提供一定的经费,用于 备课组和教研组教学研讨和课程建设,通过研讨和科研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第 六,建立教师自培基地,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教师校本培训。第七,建立团队捆 绑考核,倡导相互展示、慕课、磨课、点评的教学研讨和资源共享氛围,用较少 时间和精力提升教学业务能力。
(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联结方式发生了转变,呈现多样化、差异化、 个性化的特点。当代学校教育管理都在发生着一系列变革,不再简单地关注学习 的结果,而是更多地关注学习的过程和体验,强调学习者的参与以及知识的主动 建构。为此,课堂教学改革要侧重以下几方面:第一,要精心备课,了解学生的 学情、个性爱好、学习习惯等,布置预置任务,催生学生自信,夯实课堂有效性 的基础。第二,提炼问题,将问题要素渗人课堂,全程体现知识问题化、目标问 题化,为教师精讲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提供抓手。第三,建立学习共同体教师要成 为与学生共同合作、龢决问题的大同学。教学中要实施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 题归一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第四,针对知识 点和问题,精选练习,当堂训练,通过实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巩固知识的能 力。第五,创建小组合作式的团队学习,让学生通过教别人来强化记忆,提升能 力,获得学习的愉快。据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学习方式产生的学习效果 是不相同的学生以问题为主线进行结构化预习,教师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结构化备 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做到“生本联导”、“生生相导”、“师生互导”,真正把学 习过程分为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和问题拓展等阶段,并在不同阶段进 行针对性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有利条件,积极推 进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创设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 开放性学习环境。
(四)完善课程体系和加强课程建设 任何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最终主要通过课程来实现,完善课程体系和加强 课程建设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教师从“怎么教”向“教什么” 的教学思想转变,对于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实现学生的个性起到至关重要 的作用。学校应本着尊重学生差异、尊重学生选择的原则,做好几下几方面的工 作:第一,规范办学行为,按规定开足开齐基础性课程,避免出现个别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主干学科超课时,音体美劳信息等学科减课时;
要建立非主干学科 的考核机制,做到全面教学抓到位、课后作业有布置、拓展课程扬特长。第二, 将地方课程的内容与国家课程的内容、学校的教育活动进行有效整合,使其更加 适合学生的学习。第三,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校的办学理念,开设多种多样的校 本课程,有计划分步骤地开设知识拓展、体艺拓展、实践活动等三类拓展性课程, 尽量做到校课程的个性化,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 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改进作业布置及批改和深化评价机 制,抓实抓好基础性和拓展性课程实施。
作者:虞国新(宁波慈溪市慈吉中学,浙江宁波 315300)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