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方案 > 讲座 > 【幼儿园教师个人教育知识更新策略】幼儿园教师指导策略

【幼儿园教师个人教育知识更新策略】幼儿园教师指导策略

来源:讲座 时间:2019-11-12 08:38:40 点击:

幼儿园教师个人教育知识更新策略

幼儿园教师个人教育知识更新策略 编者按:有研究表明,教师具有的诸如教育理论这类公共知识对教师教学 质量的提高几乎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关系,即并不是这类知识越多,教师的专业 发展就好。真正影响教师的教育价值判断和教育行为趋向的是教师的个人教育知 识。而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影响教师个人教育知识的更新发展。什么是教 师个人教育知识个人教育知识如何更新发展这是本期刘丽博士要探讨的问题。

教师个人教育知识,是指教师所拥有的、为其所真正信奉的(有些是 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隐性知识,是无意识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应用的知 识。教师个人教育知识是教师个体所拥有的全部教育知识的一部分。教师通过阅 读或听讲座所获得的一些知识,虽然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但教师如果从内心并 不认可它或相信它,它就不属于个人教育知识。

教师的个人教育知识是教师教育行为的决定因素之一,而教师的行为 又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教师的个人教育 知识是其中的核心因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支撑教师专 业的知识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1] “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点是教师的实践 性知识,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 升。”[2] 教师的个人教育知识是以前人们比较忽略实际上却对教育质量有重 大影响的因素。研究者渐渐认识到,教师的个人教育知识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的、 在日常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理论”,它支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在教师的教育 教学行动中。教师的个人教育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它虽然不如 理论性知识显而易见,但在教师接受外界信息(包括理论性知识)时起过滤作用。

它不仅对教师所遭遇的理论性知识进行筛选,并在教师解释和运用此类知识时起 重要的引导作用(陈向明,2003)。教师个人教育知识既是接受外界信息的过滤器, 又是决定教师行为的核心因素(鞠玉翠,2003)。教师的个人教育知识具有强大的 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功能(陈向明,2003),它是真正指导与监控教师专业思考及 行为的行动准则。教师的个人教育知识是其显性知识的“向导”和“主人”,个人教 育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点。有研究表明,教师具有的诸如教育理论这类公共 知识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几乎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关系,即并不是这类知识越 多,教师的专业发展就好。[3]只有当公共知识引起了个人在经验和情感上的共 鸣,融入到每个人的实践性知识之中,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只有当教师获取的教育理论知识经由教师个人理解、体验、丰富、充实而成为极富个性 色彩、带有诀窍意味的知识时,教育理论知识才会转化为教师自身的知识并在实 践情境中进一步转化为行动智慧。[5] 可以认为,丰富、更新和优化教师的个人教育知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 展、提高教育质量的一条重要举措。而知识管理恰恰是能够承担这一任务的重要 载体。因为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在于知识创新和创新知识个体化,它恰恰契合了 教师知识更新的需求。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组织知识的更新,在组织知识更新的过程中,组织 中的个人知识也必然会得到更新。

知识管理牵涉到知识的分类问题,因为不同种类的知识有不同的管理 方法。在知识管理中,大多采用的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分类方法。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由迈克尔·波兰尼(M.Polany,1958) 提出。波兰尼指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所说的知识,即以书面文字或图 表、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这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 在做事时所拥有的知识,则是另一种知识。前一种知识可以称为显性知识,后一 种知识可以称为隐性知识。”[6] 显性知识相对来讲易于管理,其目标主要是编码化、数据库化;隐性 知识则较难管理,其目标在于显性化。传统的信息管理主要是对显性知识进行组 织和处理,未将隐性知识纳入到管理的范畴。知识管理则把隐性知识纳入其中, 并使隐性知识的管理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这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组织知识中,可以表达出来的显性知识只占10%,企业员工大 脑中的隐性知识大约占企业知识总量的90%。也就是说,企业中大多数的知识存 在于个人的头脑中,而不是组织的文件中。隐性知识的管理,既是知识管理的难 点,也是知识管理的重点。

其次,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对隐性知识的挖 掘和利用能力,就成为个人和组织成功的关键。一个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的身 上,隐藏着大量的隐性知识,如何挖掘出其潜藏的隐形知识而不致于因这个人才 的调离、退休而使这些宝贵的经验流失,就是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知识共享和创新,而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则是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开始和源泉。因此知识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通过一定 方式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然后为组织所共享的过程。

按照日本著名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Nonoka,1995)和竹内光隆 (Takeuchii,1995)提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换的SECI模型,个人隐性知识 是组织知识创新的源泉,通过努力,个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 性知识,并将之传授给他人。外化是知识创新的关键。这是将主观知识变成为客 观知识的过程,也是将个人知识转换为组织知识的过程。组织知识创新的目的在 于创新知识个体化。因为只有个体采用了组织所创新的知识,组织的竞争力才能 有所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毛亚庆认为:“学校作为一 个知识型组织,它的知识创新也遵循着这样的过程,通过个体知识创新、个体知 识的组织共享、组织知识积累、组织知识的个体化的过程,使得学校的知识积累 不断扩大,这个知识扩大和积累的过程也就是学校自身实力不断增强、更新和提 升的过程。”[7]因此,组织知识创新的流程可图示如下:
因此,知识管理是教师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的知识管理,可以 实现教师个人教育知识的更新,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那么教师如何利用知 识管理的理念来实现个人教育知识的更新呢 整合,即把显性知识融合到已有认知结构中。“所谓认知结构,就是 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形式,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 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8]按照奥苏贝尔的理论,无论是通过下位学习、 上位学习还是组合学习,都要把新学到的知识融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使新学到 的知识变成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做到融会贯通,避免“知识孤岛”的出现,这样将 来运用时,才可能做到随时提取出来。

应用,即及时把所学到的显性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显性知识多是从外 边学习来的知识,这些知识如果不经过个体应用、体验、相信的过程,很快就会 被淡忘甚至彻底遗忘。因此,应用、体验从而相信新知识的过程不可或缺,只有 经历了“用——信”的过程,新学到的显性知识才能纳入到教师个人教育知识体系 中。而且,应用显性知识的过程也是把显性知识组合到已有认知结构中的重要手 段。

知识管理的末端环节也是关键环节之一是创新知识个体化,否则知识 管理的任务就没有完成。而且“会说不等于会做”,有些教师表面上看掌握了新知 识,但如果没有行为的及时跟进,尤其是程序性知识,这些知识很快就会从脑海中消失。“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只有在实践中应用了创新知识,才有可能真 正掌握这些知识。教师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及时地运用组织所创新的知识以及 自己体悟到的新知识,在实践中、在体验中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经验程度、相信程 度,使这些知识变成“经验的”知识。只有这样,新的知识才能纳入到教师的个人 教育知识系统,这不仅是扩大教师教育知识的“库存”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幼儿 园提高教育质量所必需的环节。

提起知识更新,提起学习,许多幼儿教师更多想到的是显性知识的学 习,比如,看书、听讲座等。知识管理理论认为,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

不少教师还没有意识到隐性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也不习惯抓住隐性知识学习的途 径来充实、提高自己。对显性知识的学习当然是教师个人教育知识更新的重要途 径,但是对隐性知识的学习一定不可忽视。

(1)重视学习自己的经验——及时记录、交流、反思教育经验,在经 常写反思笔记的基础上,养成撰写经验总结和论文的习惯,促使教育经验向教育 知识转换。

许多教师很重视学习外在的显性知识,却对自己经过实践得来的教育 经验视而不见。殊不知,自身的经验属于实践性知识,不管教师自己是否意识到, 它才是教师最喜欢用的知识,是教师教育行为的“主人”。而且只有有意识地不断 积累这样的知识,教师才有可能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蜕变。许多优秀教师 和特级教师的成长都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教师如何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要使教师从自身实践中获得的教 育经验能够更好地为其以后的教育实践服务,教育经验需要经过记录(外显化、 明晰化、凝固化)、表达和交流(明晰化、组合化)、反思(理性化、组合化)等几个 关键环节,才能上升为教育知识,也只有上升为教育知识的教育经验才能更好地 为个体的教育实践服务。这是因为,按照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过程分为注意、 编码、储存和提取几个阶段,如果信息没有经过编码这个必要阶段,那么以后需 要时就不可能做到随时提取出来。编码过程的目的,是为了把信息储存在长时记 忆中。“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能提取或提取失败的原因是 失去了有助于回忆的编码线索,或者在贮存时没有适当编码。”[9]非但如此,按 照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的观点,教师的新经验应该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生有效关 联,若不能与原来存在于头脑中的旧知识达成连结,变成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 在随后提取时,因连结少,能达成活化的路径也少,这就会使得教师所得到的知 识经验仅保存在长时记忆中,不能返回到工作区而成为可应用的部分。记录、交流经验的过程,可以使用文本化策略、交流化策略(岳亚平, 2007)。另外,反思和理性化策略也是常常可以使用的一个策略。教师应养成记 录、表达和交流、反思教育经验的习惯,非但如此,还应养成在经常写反思笔记 的基础上,撰写经验总结和论文的习惯,促使教育经验向教育知识转换。经验总 结是由一系列反思结果构成的,而论文则是由一系列经验总结架构出来的。只有 这样,教师的实践智慧才会越来越丰富,才能逐渐变成“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 师”,从“教书匠”蜕变为“专家型教师”。

在教师的日常职业生活中,反思笔记的撰写不可或缺。反思笔记的撰 写促进了个人化、缄默化的教育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与外显,有助于不断提升个人 教育实践性知识的系统性和合理性。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与提升不是直线式前 进的,而是螺旋式向上发展的,这需要教师对自我的教学经验进行不断地、反复 地再总结、再反思,这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幼儿教师写作反思笔记,以文本 的形式将其教学感悟和经验予以记录和保存下来,便于教师以后再反思、再研究, 使教师能够进一步整理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形成自我特有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策略 体系。反思笔记还便于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保存与传递。文本性的反思笔记可 以在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传阅,有助于教师经验共享,进而拓展教师实践性知识 的空间与领域。[10]经常写反思笔记、经验总结、论文,应该成为教师的一个职 业习惯。

(2)重视学习别人的隐性知识——通过观摩、研讨,捕捉、学习别人 的教育经验。

不少教师对显性知识的学习,如听讲座、看书等充满期待,却对幼儿 园经常开展的观摩、研讨活动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实际上,不管教师是否意识 到,这种观察性学习、研讨性学习对教师的冲击力更大,它们更能影响到教师的 教育行为。许多教师在观摩研讨后都会自觉不自觉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应用一些 由观摩、研讨学来的教育知识。教师应该自觉把观摩、研讨作为日常学习的重要 途径,作为个人教育知识更新的重要渠道。教师要善于捕捉、学习别人的教育经 验,同时也要注意鉴别这些教育经验的优劣。对于优秀的教育经验,还要追根究 底,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波兰尼认为,“师徒制”是学习隐性知识最好的途 径。也就是说,跟着“高人”学习,可以让新手教师学习到更多、更好的教育经验, 使新手教师少走弯路。所以,幼儿园应该建立“师徒制”,为新手教师配备老教师 师傅,为骨干、优秀教师配备更高一级的师傅,如更优秀的教师、教研员、高校 教师、研究人员等。作者:刘丽 来源:学前教育(幼教版) 2016年3期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