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方案 > 讲座 > 有效实施拓展性课程的思考 什么是课程

有效实施拓展性课程的思考 什么是课程

来源:讲座 时间:2019-10-22 07:55:21 点击:

有效实施拓展性课程的思考

有效实施拓展性课程的思考 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连续颁发了《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 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等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 4个文件,指明了深化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路径,要求学校正 确理解,做好顶层设计,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学生”,让 每一位学生幸福成长。基于这样的课改理念,要有效实施拓 展性课程,必须要厘清几组关系,明确几个要素。

一、厘清三组关系,建构拓展性课程体系 (一)课程与素养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 的人,是教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当下教育部推出的中国学 生“九大核心素养”,进一步回答了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什 么人的问题。

素养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教育以学校为组织形式, 以课程为载体,以教学活动为平台,培养人,塑造人。所以, 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其根本任务是提供服务产品—— 课程。因为什么样的课程培养什么样的素养,而什么样的素 养即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所以,课程与素养是一 一对应关系:课程为素养服务,反过来素养需要课程体现。在这个意义上,教育与素养也是一一对应关系,即接受什么 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素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所谓 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 笔者以为这个所谓的“剩下的东西”就是素养。

同时,课程提供的知识不等于素养,而是需要内化为整 体的外显言行。龙应台认为“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 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龙应台《别把知 识当素养》)。

因此,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办学目标,明确自己学生的核 心素养,架构自己的课程体系,并通过有效教学,促进学生 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教学与课程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 成的一种活动。“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 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 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 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 学科”。“拓展性课程指学校自主开发开设、供学生自主选 择的课程”。显然,课程是教学的基本内容或载体,教学是实施课程的具体行动。

一般认为,拓展性教学就是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性行为 活动,所以拓展性教学也叫课堂拓展性教学。课堂拓展性教 学是指教师需要发掘教材的拓展点、空白处,让学生围绕着 某一主题、知识,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并用知识解决 问题的一种实践活动。它包含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注重课内 外结合,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变单纯的教材学习为把用 教材作为“用件”,积极拓宽教学内容;
二是可以贯穿在课 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三是课堂学习方式的变化。它可以有 比较式拓展、联想式拓展、因果式拓展等多种途径。但它一 个根本性的原则就是不脱离现有教材开展教学,其本质是一 种教学方式。所以,拓展性课程是一门课程,是学校校本课 程的一个重要分支;
拓展性教学(课堂拓展性教学)是一种 教学方式。

(三)社团活动与课程 学生社团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之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社团,基本上是为了满足学生个 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计划开展活动的群 众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活动虽然也有拓展知识、培养素养、 促进个性发展的功能,但其与拓展性课程还是有区别的。一是目的、要求不同,拓展性课程是为了完善学校教育教学内 容,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站位高,要求高;
而学 生社团活动尽管也有此类功能与要求,但主要是丰富学生的 校园生活,指向相对比较低一些。二是组织实施不同,拓展 性课程实施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 部分,组织严密,实施规范;
而学生社团活动虽有计划实施, 但相对比较松散,不那么严谨。三是活动时间不同,拓展性 课程必须在规定的总课时内(周课时数34课时)完成,而学 生社团活动一般在学校课程教学之外;
而且拓展性课程有课 时规定,学生社团活动则没有课时规定。

社团活动可以发展成为拓展性课程,提高其课程意识, 不仅能丰富学校的课程建设,而且能提高学生素养培养的力 度。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社团活动都可以发展为拓展性课程。

社团活动与课程,可以相互依存,共同存在。

二、明晰要素,理解拓展性课程内涵 新一轮课改进一步强化了“学为中心”的改革理念,重 视按学生需要出发,因而突出了四大核心要素:课程体系建 设、选择性思想、总课时控制、差异化教学。

课程体系建设,就是将学校所有课程分成两类,即将“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指国 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
拓展性课程指学校 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换言之,除了国家和地 方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即现行教材外,其余纳入学校教学的 都是拓展性课程,这个拓展性课程内容包罗万象,不一而足, 视学校而各有差异。以往课程实施中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学 生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以及国家课程中的部分内容,都 可以建设为拓展性课程。但是,反过来,它们并不是都可以 建设为拓展性课程。所以,规划规范两类课程建设,满足不 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学校未来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选择性思想,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学校教师开发、实 施课程的自主性;
二是学生对学校提供的课程有自主的选择 权。基础性课程中实施分层走班教学,有其选择性;
拓展性 课程更是其核心思想精髓,文件明确规定“拓展性课程指学 校自主开发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因此,选择性 思想就其课程内容而言,是不尽相同的,是有层次有梯度性 的;
就其学习对象而言,是面向部分学生,不能集中统一授 课;
就其学习方式而言,是灵活多样的,分层走班、自主学 习、合作探究,等等;
就其学习评价而言,是因人而异的, 每个学生都是有其个体差异,其学习成长的过程、结果是不 一样的。丰富、实施课程思想,是教师未来专业成长的核心 内容。总课时控制,就是全面执行省厅规定的周课时数,即 初中阶段34课时。“课时安排要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要求,不 增加周标准课时数和周教学时间总量,不减少品德、体育与 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和活动的 平均周课时数。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努力增加拓展性课程课 时。”“拓展性课程应列入课程安排表,在规定的周总课时 内安排教学。”“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
小学15%左右,初中20%左右。”其中,初中“知识拓展类课 程比例不得超过30%”。一句话,两大类课程都必须在34周 课时内实施完成。同时,国家课程内容课时严格规定“不增 加周标准课时数和周教学时间总量”,“不减少”“平均周 课时数”;
并且对学科拓展的课时也作了明确限制,“不得 超过30%”的课时。当然,课外实施、课内成果展示这样的 形式,也是在课时内的。所以,开发、整合课程资源,优化 课程实施策略是学校未来课改的关键要素。

差异化教学,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推进 因材施教原则。差异化教学,简言之,就是每个学生都有自 己的学习课程表,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指导教师,都 能最大限度地促进自身个性发展。学为中心,生本理念,归 根结底就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持续成长。因此, 转变理念、优化教学方式,是学校未来课堂改革的显性要素。三、勇于创新,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实施模式 基于上述理解,根据不同的标准,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可 以有多种探索模式。

(一)课时维度的探索模式 1.“6+1”模式 “6+1”模式,就是每天“6+1”节课。根据规定,初中 每天7节课,每周34课时(周五6节)。其中6节课是基础性 课程,1节是拓展性课程,这样每周就有不少于5节的拓展性 课程。这样的运行模式,就是每天下午第三节开始,拓展性 课程登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性上课,分层分类学习。

这种模式,类似于国外的走班教学,或者是下午的学生体育 活动时间。

2.“4+1”模式 “4+1”模式,就是每周4天教学基础性课程,1天开展 拓展性课程的教学。这样,一周有27或28节基础性课程教学 课时,6或7节拓展性课程教学课时。这其中的一天,可以根 据学校学情的不同,任意选择。在这天里,学生基于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或拓展知识,或培育兴趣,或 促进特长。一句话,促进个性发展。

3.长短课模式 所谓长短课模式,就是课时时间可长可短,关键看课程 内容的内在逻辑。针对一些学生感兴趣,学科本身技术性强、 实践性和前后逻辑性高的课程,我们可以整合课程内容,用 一段集中的时间,完成该课程的授课任务,让学生在短时间 内掌握知识和技术,也学完初中阶段应该掌握的内容。比如 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课程,我们完全可以在七年级集中某 个时段,统一安排学习,一次性修完整个初中的学习内容。

而因此产生的另一部分完不成的基础性课程内容放到八年 级或九年级来修学,比如把科学中的物理放在八年级、八年 级的化学放在九年级等。

在这三种模式中,前两种模式需要学校提供丰富的课程 内容,让学生能够“随心所欲”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以 切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后一种模式需要教 师具有科学而强悍的课程整合能力。

(二)课程内容维度的探索模式1.必选修模式 必选修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两大类课程设置为必修和 选修课,一般而言,基础性课程是必修课,拓展性课程是选 修课。当然,这里的必选修课,不是简单的人为设置,而是 根据校情学情的需要,以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校本课 程等形式呈现。比如我们可以整合国家课程语文,将语文三 年6本教材,根据教师实际、学生需要,在保证国家内容不 变的前提下,重新梳理、整合成符合我们实际的4册或5册或 6册教材,这些教材也可以设置成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同 时可以开发影视欣赏、戏剧表演、演讲与口才、微型写作、 古诗诵读、影视配音等拓展性课程,以丰富语文学科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卓越课程模式 所谓卓越课程模式,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开 设不同程度的课程,其中包括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内 容。比如基础性课程中的数学学科,我们可以开设荣誉课程 和合格课程。荣誉课程主要针对学有余力、具有浓厚数学学 习兴趣的学生;
而合格课程主要针对那些数学底子薄、习惯 不好、态度不正等原因造成的学习后进生,通过该课程让他 们达到初中合格标准,更为重要的是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哪怕是拓展性课程,也可以有仅仅是为培养兴趣的课程,或是 为增加知识面的课程,抑或是为有促进个性特长的课程。

(三)学习方式维度的探索模式 1.导师模式 建立类似大学里的导师制,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 一种“导学”关系。教师不仅指导学生的思想、人格、学习 与生活,而且更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实现立 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尤为强调的是,学生要在导师的指导下, 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自主探讨相关问题、解决问题。

2.同伴模式 同伴模式即合作学习,也即任务型学习。因为一个共同 的学习任务,组成同伴互助组,一起学习、探究、解决问题 (任务)。比如根据不同学科或不同的学习任务,学生可以 组合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共同探究学习,完成任务,以此获 得学习能力的锻炼。当然,这些学习小组是随机的、松散性 的组织,会根据任务的变动而变动。

3.自学模式自学模式,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学习,获得满足。随着微 课、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与网络的发展,泛在化学习成为可 能,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学习资源,完成自学、自我评价 的工作。学校课程改革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此次深化课程改革,可以说是一次结构性改革,我们要 改变以往思维定势下的课程设置体系、课表设置体系、教学 评价体系以及教学管理体系,一切按照学生的需要而开设课 程,一切按照学生的学习活动而管理。从本质上说,这是一 次教育供给侧改革。无论什么样的改革,我们的指导思想不 能变,即“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 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 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