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方案 > 讲座 > 【英汉翻译中形与神的辩证关系】英汉词形

【英汉翻译中形与神的辩证关系】英汉词形

来源:讲座 时间:2019-10-20 07:56:37 点击:

英汉翻译中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英汉翻译中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摘要:“形”与“神”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见仁见 智,特别是在中国古代、当代艺术领域。翻译界,特别是英 文作品的译者们对翻译中“形”与“神”的关系也进行了诸 多的探讨,甚至争论。这些讨论与争论有助于译者和翻译学 习者确立自己关于形与神问题的观点与翻译原则,本文将着 重讨论英汉翻译中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一、中国古代、当代艺术领域的形神命题 在中国古代艺术领域,同一命题亦有论述。西汉刘安及 其门客所著的《说山训》中提到:“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 悦;
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这一论断比 较哲学角度而言确有不同—强调“神”对于“形”的主导作 用。至晚唐时期,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离形 得似,庶几其人。”既强调了追求神似的至高境界,又强调 了做到脱离形式而达神似的困难程度。到了宋代,文豪苏轼 的“书画本一律”,其实质含义亦为强调追求神似。到明清 时期,英文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准已然传神与否。在美学领域, “神贵于形,形受制于神”的“以形写神论”从魏晋南北朝 时代就形成了,如王僧虔主张“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刘 勰的“神与物游”;
后又有苏轼的“形神朔”,严羽的“妙悟说”等。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虽然也曾有一些重视形的思 想,如范缜等,但总体而言,“重神而轻形”、“神似重于 形似”一直占主导地位。

wwW.DYlw.NeT 在中国当代翻译理论家中,傅雷、陈西滢就将翻译和临 画做过比较,更加重视神而非形。从在20世纪初林语堂等人 倡导“神似”,到上世纪50年代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 中作出了明确表态:“以翻译效果而论,翻译应像临画一样, 所求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后又有钱钟书进一步提出“化境 说”——文字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既能不因语文习惯 的差异而留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 那就算得入于“化境”。严复、林语堂、赵元任、胡适、傅 雷、林以亮、钱钟书等人的翻译观点一脉相承,不做赘述。

由此可见,我国的翻译理论“重神似不重形似”以便达到翻 译上的‘化境’。”英汉翻译特别是英汉翻译中形神取舍因 此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二、英汉翻译中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时至今日,关于英汉翻译形神关系虽然仍存争议,但大 部分学者都同意形与神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互相依 存,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我国古代主流思想的片面重 视一者并不可取。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汉翻译中,不应单纯选择“神似”或“形 似”作为翻译的原则,而应该不懈追求“形神兼备”。说“形 神兼备”是“追求”而非“要求”,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差 异极大,两者所承载的文化更是千差万别,因此要创造一个 空间使原文本的形和神都绝对忠实地再生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只能使译文的形与神不断地接近原文,即所谓的“似”。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2002. [2]崔永禄.得意不可忘形——试论翻译中形与神的辩 证关系[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9(2). [3]刘靖之.重神似不重形似——严复以来的翻译理论 [M].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4]傅雷.《高老头》重译本序[A].罗新璋.翻译论集[C].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傅雷.致林以亮论翻译书[A].罗新璋.翻译论集[C].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江枫.形似而后神似[A].许钧.翻译思考录[C].武 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7]李艺洁.翻译标准中的“形”“神”统一[J].湖南科 技学院学报,2010,31(6). [8]许钧.“形”与“神”辨[J].外国语,2003(2). [9]庞学峰.翻译中的文质之争与神形之辨[J].赤峰学 院学报,2013,34(3).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