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方案 > 讲座 > [论《鸿门宴》中的项羽形象与烘云托月法]鸿门宴中刘邦项羽形象

[论《鸿门宴》中的项羽形象与烘云托月法]鸿门宴中刘邦项羽形象

来源:讲座 时间:2019-10-16 08:08:30 点击:

论《鸿门宴》中的项羽形象与烘云托月法

论《鸿门宴》中的项羽形象与烘云托月法 其实,《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鸿门宴》的“教 学建议”环节,已经给出了正确的阅读建议与策略引导:“就 人物形象分析而言,重点应是项羽的形象。”“要帮助学生 理解本文烘云托月的写法。在写法分析中,三言两语讲述其 余人物,这些简略的点拨又都应与塑造项羽这个人物形象有 关。”烘云托月法是《鸿门宴》的主要写作技巧。对烘云托 月法的正确理解就成为解读《鸿门宴》人物形象的关键。

烘云托月法之于写作,是指对作品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 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和环境,使其鲜明突 出的写作方法。运用烘云托月法要注意处理好“云”和“月” 的关系。其中“月”是主,“云”是次。铺陈写云,须“意 在月处”,笔笔绘“云”,实为字字画“月”。

一、烘云托月法并不是《项羽本纪》塑造人物的主要手 法,却是司马迁刻意为之的一种艺术手段 《项羽本纪》篇名本纪但并非编年记事,而是像传体一 样,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典型的事迹来组织文章。项羽灭秦斗 汉历战七十余次,司马迁只重点抓住了钜鹿之战、鸿门宴和 垓下之战三个关键场面来塑造人物。比如,项羽一生中最得 意的战斗是钜鹿之战,司马迁就集中刻画了项羽的勇猛善战。

战前,项羽杀卿子冠军,大义凛然;
战时,项羽勇冠三军, 身先士卒;
战后,项羽召见诸侯,声威显赫: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 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 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 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 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文字始终以项羽为叙述主体,文法主要以直接描写来描 绘形象。

在楚汉之争的记述中,文章也是以项羽为叙述主体的。

垓下之围,项羽于四面楚歌声中离歌别姬,文字渲染了项羽 的从容不迫与慷慨悲凉。至于,项羽在东城为部下表演的“溃 围、斩将、刈旗”的快战画面,更是对英雄项羽悲剧形象浓 墨重彩的描绘: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 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 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四乡??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於是项王大呼驰下, 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 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 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而在鸿门宴中,司马迁则淡化了对人物形象的直接刻画, 突出了刘邦及其谋士们的言语行为,用烘云托月的章法来凸显项羽的人物形象。《鸿门宴》也是《项羽本纪》中唯一一 处使用烘云托月章法来塑造人物的描写片段。

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偏偏要在鸿门宴的相关场景中使用 烘云托月法呢?我想可能主要是因为刘邦的身份及其在鸿 门宴上的行为能够起到极富张力的反衬烘托作用。刘邦汉高 祖的身份尽人皆知,用汉高祖及其谋士们的殚精竭虑穷于应 付来描摹一场并不光彩的狼狈逃窜,而这一切的混乱竟然只 是刘邦惹恼项羽造成的。那么,鸿门宴的操纵者项羽的勇武 自然彰显无遗了。另外,如果正面刻画鸿门宴中的项羽,那 么就相当于在直接揭露对手汉高祖的怯懦奸诈无情甚至猥 琐。这样的文字,在汉家统治的时代是不合时宜的。所以, 司马迁变换人物塑造手法,以刘邦为主要描述对象,用曲笔 去塑造项羽,极可能是出于自我保护的考虑。

二、《鸿门宴》的烘云托月法应该服从于《项羽本纪》 的人物意蕴与写作题旨,即为塑造项羽的英雄形象服务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特征作精雕细刻 的描写,而这种性格特征又常常用一个字或几个字加以概括, 并大都在论赞中表述出来,正如前人所论“子长作传,必有 一主宰”(《史记评林》)、“盖史公之文,每篇各有一机 轴,各有一主意”(《史记论文》)。如是的写作特征,《项 羽本纪》也不例外。关于项羽的悲剧性格,司马迁有这样的 论赞:
太史公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 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 谬哉! 纵揽本纪全文,“力征”即以武力征伐,应该是《项羽 本纪》人物形象的基本意蕴。也就是说,司马迁在《项羽本 纪》中塑造的项羽形象是围绕“力征”来选材并刻画的。那 么,对于《鸿门宴》烘云托月法的理解就应该服从并符合项 羽“力征”的性格与形象。

这种判断,从《项羽本纪》“互见法”的运用中也可以 得到确证。项羽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物,他有许多缺点,也 打过败仗,甚至在个性中有着极其凶残的一面。但对于项羽 的这些短处,本传中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或略而不载, 却在《高祖本纪》《陈丞相世家》《淮阴侯列传》《黥布列 传》等篇中补叙出来。司马迁故意使用了“本传晦之,而他 传发之”的“互见法”,其实已经明确的告诉我们:《项羽 本纪》的写作题旨就是围绕“力征”来刻画并称颂项羽英雄 形象的。

三、关于《鸿门宴》中烘云托月法的正确解读 《鸿门宴》在历史争斗角度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但 究其故事情节,不过是刘邦集团想称霸关中而不得,并上下 一心合力哄骗化解项羽怒气的过程。《鸿门宴》其实就是项 羽的“大怒”引来了刘邦的“大惊”,并迫使刘邦和他的谋 士们苦心竭虑化解危机,比如张良对项伯的利用,刘邦对项伯的拉拢,樊哙的舍命闯帐;
低声下气委曲求全,比如刘邦 对项伯的奉酒祝寿,刘邦在酒席宴的自降身份;
拼命讨好以 求自保,比如刘邦对项羽的虚陈忠心,张良的恭谨呈礼;
如 厕而逃狼狈不堪,比如刘邦的舍卒保车,间道独骑等。刘邦 与谋士们的忙碌奔波也不外乎只是顺利逃跑并不获罪于项 羽。究其原因,所有人畏惧如虎的正是项羽的“力征”,司 马迁巧妙地通过历史事件的最终胜利者汉高祖刘邦及其谋 士们的畏怯与狼狈来反衬传主项羽的勇武,这是解读《鸿门 宴》场景烘云托月法的肯綮。

对于刘邦称王的野心与行为,项羽应该是清楚的,这点 从项羽灭秦后大封天下时的行为可以得到证实:项王、范增 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 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 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

“疑”在鸿门宴时,“解”在鸿门宴后,“距”在“业 已讲解”,充分说明了项羽与范增一直就没有完全相信并放 心过刘邦。那么,鸿门宴刘邦的安全脱身并不是得益于刘邦 及其谋士的智谋,而是得益于项羽对自身“力征经营天下” 的强烈自信,以及由此滋生的强者的武德与胸怀。所以,司 马迁在《鸿门宴》场景描写中,传达的内容其实应该是项羽 义释刘邦,集中刻画了项羽的仁爱诚笃和坦荡胸怀,从而突 出了项羽不善于也不屑于使用计谋的悲剧性格。总之,节选性篇目的解读,一定要放置到原文中并进行 综合考察,以本为源,文本对接,才可能探得其奥妙。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