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 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他反对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重点书 他总是一篇篇仔细研磨,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都细细滤过。
对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毛主席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
《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他都反复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 作了批注和勾划。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 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 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动笔读书,还纠正原书中的 错别字和改正原书中不妥当的标点符号。
他还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 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 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名人背后的故事 200字 小比尔盖茨的“电脑梦” 比尔.盖茨从小就是个“电脑迷”。他1955年10月28日生于美国西北部 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小时候就开朗活泼,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孩子。不论什么时候, 他都在摇篮里来回晃动。等长大些又花许多时间骑弹簧木马。后来,他把这种摇 摆习惯带入成年时期,也带入了微软公司,摇动了整个世界。
比尔.盖茨在中学时酷爱数学和计算机。保罗.艾伦是他最好的校友, 两人经常在湖滨中学的电脑上玩三连棋的游戏。那时候的电脑就是一台pdp8型的 小型机,学生们可以在一些相连的终端上,通过纸带打字机玩游戏,也能编一些 诸如排座位之类的小软件,小比尔.盖茨玩起来得心应手。
1972年的一个夏天,年龄比他大3岁的保罗拿来一本《电子学》的杂志,指着一篇只有10个自然段的文章,对比尔说,有一家新成立的叫英特尔的公 司推出一种叫8008的微处理器芯片。两人不久就弄到芯片,摆弄出一台机器,可 以分析城市交通监视器上的信息,他们就想成立一家命名为“交通数据公司”的公 司。1973年,比尔上了哈佛大学,保罗则在波士顿一家叫“甜井”的电脑公司找到 一份编程的工作。两个伙伴经常会面,探讨电脑的事情。
如苹果砸出牛顿的灵感一样,个人电脑突入比尔的脑海也有一个外在 的启蒙者。这就是1975年1月份的《大众电子学》杂志,封面上altair8080型计算 机的图片一下子点燃了比尔.盖茨的电脑梦。他和他的好朋友保罗在哈佛阿肯计 算机中心没日没夜地干了8周,为它配上basic语言,开辟了pc软件业的新路,奠 定了软件标准化生产的基础。
如今,微软已成为业内的“帝国”,而这与比尔.盖茨小时候的“电脑梦” 是不无关系的。
名人背后的故事 200字 贝多芬 晚年的贝多芬有一次听到一位朋友弹奏他的《c小调三十二变奏曲》。
听了一会儿,他问道:“这是谁的作品” “你的。”朋友回答说。
“我的这么笨拙的曲子会是我写的”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啊,当年的 贝多芬简直是个傻瓜!”歌德评论席勒的话,完全适用于贝多芬:“他每星期都在 变化,在成长。
我每次看到他时,总觉得他的知识、学问和见解比上一次进步了。” 有一时期,贝多芬甚至想毁掉他青年时期所作的歌曲《阿黛莱苔》和《降E大调 七重奏》(作品20号)。这决不是偶然的,象贝多芬这样,真可以说是“五十而知四 十九之非”了。
贝多芬不愿做一个客厅里的宠儿,他宁愿在自己的住所,能够随己意 进进出出、起床、穿衣和吃东西。他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为房间里的琐事瞎忙。
有一次,为了空气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户砍掉一块。
他总是同房东们发生纠葛,总是不断地搬家。每当他处于创作高潮时,他总是把 一盆又一盆的水泼到自己头上来使它冷却,直到水浸透到楼下的房间 我们可以想象那房东和其他房客的情绪会怎样!有时他搬家搬得是这样的频繁,以致他甚 至不愿操心把钢琴的腿支上,干脆就坐在地板上弹奏它。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时必 须签署一张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时为四个公寓付房租。这大概就是为什 么他虽然挣了不少钱,可总是没有多少积蓄的原因吧! 一天,贝多芬来到一家饭馆用餐。点过菜后,他突然来了灵感,便顺 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谱,在菜谱的背面作起曲来。不一会儿,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 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样子,便不敢去打扰他,而打算等 一会儿再给他上菜。大约一个小时之后,侍者终于来到贝多芬身边:“先生,上 菜吗”贝多芬如同刚从梦中惊醒一般,立刻掏钱结帐。侍者如丈二和尚——摸不 着头脑:“先生,您还没吃饭呢! ”“不! 我确信我已经吃过了。”贝多芬根本听不 进侍者的一再解释,他照菜单上的定价付款之后,抓起写满音符的菜谱,冲出了 饭馆。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