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环境教育;
生态化人格;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的建设关键在人,而改变人的生态行为关键在 于环境教育。从这个角度来讲,环境教育的实效关乎生态文 明建设的成败。环境教育虽然很早就有了,但如何站在生态 文明建设的高度对它的作用与意义进行新的审视,如何在现 有时代背景下对它的目标与宗旨作出新的定位,如何在全民 教育的社会氛围中对它的实现路径给予新的拓展,这需要对 环境教育的不足与缺陷作出反思,并对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 战作出回应。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环境教育 回顾历史,其实我国早在1983年就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基 本国策,并在1994年出台了《中国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 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应该说我们的认识并不太晚。然而,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存在“以GDP论英雄”,靠牺牲环境与资源为代价来获得经济的高速增长的现象,以致于出现 了当下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 形势,成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短板与瓶颈。为何我们理 念先进却实践落后?主要原因就在于先进的理念多是写在 纸上、讲在嘴上,并没有通过有效的环境教育让环保理念入 脑入心,变成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共识,并转化为他 们的自觉行动。[1]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对公民 的环境教育。只有通过环境教育改变人的认识和观念,才能 改变人的行为和态度,也才能改变我国的环境现状。正如学 者所言,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人,一方面是因为生态危机的 产生具有人为性,另一方面是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为人性。
生态危机的人为性早已被学者所揭示。工业文明创造了一个 完全不同于以往文明的新时代,但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 来了生态危机。学者们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其实是人性的 危机,这不能不归结到现代性对人性的谋划上。现代性起源 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对近代以来西方社会文化 的一种表达,正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塑造了现代人。卡尔 逊在《寂静的春天》里就指出:“是什么东西使得美国无以 数计的春天之音沉寂下来了呢……不是魔法……而是人类 自己。”[2]应对生态危机必须依靠生态文明建设,而生态 文明建设首先是为了人,也只能依靠人。以人为本是生态文 明建设的根本原则,必须始终把人生存权利的维护放在第一 位,努力实现人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生态化变革。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3]没有对人的终极关怀就不是生 态文明,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也不可能建设好生态文 明。从这个角度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我们 开展环境教育的实效性。
二、环境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公民的生态化人格 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教育始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 的人类环境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环境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 兴起。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于1973年,迄今也有40多年的历 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零散到系统的过程,并 逐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路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 环境教育体系。但是,也必须看到,以前我国的环境教育还 存在一些不足,导致实效性不够理想,对一些基本问题的认 识还没有公认的界定,还需要与我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理 论创新保持与时俱进。立足生态文明的高度,环境教育应是 以培养具有生态化人格的现代公民为宗旨和目标的素质教 育,应是“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和“在环 境中的教育”三者内在相互关联的综合教育,应是贯穿学前 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终身教育。其中最 为重要的是环境教育宗旨和目标的定位,它决定了环境教育 的其他方面。所谓生态化人格是指生态化的法权人格、心理 人格、道德人格的“三位一体”。环境教育在培养现代公民 生态化人格的过程中,首先要夯实基础,着力培育公民的生态危机意识、生态权利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使他们具有强 烈的生态文明意识。第二要抓住关键,精心引导公民自觉求 生态文明之“真”,行生态文明之“善”,崇生态文明之“美”, 使他们养成文明的生态行为。最后,要把好落脚点,切实帮 助公民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使 他们形成健全的生态化人格。[4]在英国著名环境教育家帕 尔默提出的环境教育的结构模式中,包含了知识与理解力、 技能、态度三个向度,以及经验事实、伦理、审美三个要素, 还有体验、关怀、行动三种成分,他尤其强调环境教育应以 人们的生活经历为基础。[5]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公民培 养成适应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人”。
三、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 如何在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进行环境教育,需要有不同 于传统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的创新。2014年,美国举行了第8 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这次国际会议的主题是“为了生 态文明的教育”,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生态文明建 设呼吁新的教育范式,强调从现代教育范式向生态文明教育 范式转换是当下环境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向。[6]正如刘铁芳 教授所言,我们不可能以某种单一的方式将教育问题解决, 而应顺应文明的大势,在不断纠偏的过程中寻求当代教育精 神的健全发展。[7]在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最重要的就是 要实现环境教育的生活化。教育家洛克就说过:“在全部教 育上面,大部分的时间与努力都应该花在日后在青年人的日常生活里面最有结果、最常利用的事情上面。”[8]杜威更 进一步强调,教育不是生活的预备,它本身就是生活的过程。
[9]只有真正把环境教育融入公民的日常生活中去,才能提 升教育效果,实现环境教育的目标。1.分层次的学校教育作 为公民终身教育内容的环境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注意生 态化人格的从小养成。因为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与 小时候的教育联系紧密,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环境教育需 要认真解决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如何在不同的阶 段,按学生的不同层次确定环境教育的具体目标,以及如何 通过不同课程、活动体验、校园建设等途径实现环境教育的 渗透问题。毫无疑问,国民教育系列还是环境教育的主要途 径。现在福建、浙江等省都编写了专门的教材,培训了专业 的师资,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设了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课程, 循序渐进地从知识、理念、能力等教育目标出发,培养学生 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素养,这种做法非常值得推广。国家教 育部门应该积极推广他们的好做法,把环境教育纳入国民教 育体系,组织编写全国的通用教材,结合地方教材和校本教 材对所有在校学生进行持续的环境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环 境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生态化人格。2.大众化的社会教育 除此以外,环境教育还应该是一种大众化的社会教育,需要 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也应得到全社会的大力支持。无论是 自然公园、博物馆,还是大众传媒、社会企业,都应该为环 境教育发挥积极的作用。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环境教育人人参与。在国外,大量的社会组织,尤其是绿色环保组织是环 境教育的主体力量。他们走上街头、深入学校、联系社区广 泛宣传环保知识,推广环保科技产品,发起节能减排倡议, 组织绿色和平运动,对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客观 上推动了环境教育的普及与升华,提升了整个社会的环保意 识。除此以外,许多知名企业和跨国公司也积极承担社会责 任,定期向社会发布绿色报告,展示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采 取的有效措施以及在地方社区相关活动中的积极贡献,从而 赢得公众的好感和消费者的青睐。这些来自民间的自发行为, 相对于政府的管理和学校的教育来说,更能被社会大众接受, 环境教育的效果也更有效,值得鼓励和推广。只有全社会形 成了良好的氛围,环境教育才能入脑入心,“美丽中国”才 能成为现实。3.全覆盖的网络教育进入网络时代,人们的生 活与网络联系越来越紧密,正如习近平所说,谁不掌握网络 就必然失掉未来,环境教育要与时俱进就必须重视网络这个 载体,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应该形成全覆盖的网络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融入网络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可以通过建 设专题性的公益网站介绍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环境保护政策, 推广节能减排产品,还可以开展专业的环境保护咨询,提供 优质的环境保护服务,在网民与网站的良好互动中进行环境 教育。另一方面可以要求其他主流网站必须开辟环境保护专 栏,通过政府相关组织对其考核,进行“绿色网站”的鉴定 认证,从而在各网站推广环境教育。让广大网民在无处不在的网络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环境教育,必然促使他们的环境素 养不断提升,生态化人格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 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人, 这是因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生态文明建设 的必然途径是依靠人。必须通过分层次的学校教育、大众化 的社会教育和全覆盖的网络教育进行广泛深入的环境教育, 着力培养公民的生态化人格,从而真正建成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刘湘溶,罗常军.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的环境教育 [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 [2][美]卡尔逊.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译.北京:科学 出版社,1979:5.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骆清,刘新庚.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理路[J].广西社 会科学,2017(12). [5][英]帕尔默.21世纪的环境教育[M].田青,刘丰,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6]杨志华.为了生态文明的教育――中美生态文明教 育理论和实践最新动态[J].现代大学教育,2015(1). [7]刘铁芳.走向整合:教育理论研究的精神路向[N].中 国社会科学报,2016-07-07(04). [8][英]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73. [9]杜威教育名篇[M].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北京:教育 科学出版社,2006:4.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