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了这一节课的知识以后,需 要让学生回忆这一节课学习的知识,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里,教师一般会自己完成这个总结的 环节,然后要求学生牢记总结出来的知识,经过实践证明如 果学生没有亲自参与总结,他们就不会明白教师为什么要这 样总结知识、总结一个数学概念的规律是什么。在研讨式的 教学方法里,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研讨的方法总结数学知识。
以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图形的面积》一课为例。一名教 师引导学生自主总结的过程如下。师:我们这一节课学习了 什么知识呢?生A:学习了如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表面积。
师:不规则的图形是什么呢?生B:(经过思考),这种图 形是边长、结构都不规则的图形,人们无法用一个特定的数 学公式来计算它的表面积。师:那么我们遇到不规则的图形,应当如何计算它的表面积呢?生C:我们可以把不规则的图 形变成规则的图形,然后用拼接或挖割的方法计算它的表面 积。师:说得很好!那么我们可以将这节课学生的知识概念 列成一张表格。(教师和学生共同绘制的知识概念表格略。) 教师在做数学知识总结的时候,要用研讨式的方法引导学生 知识总结新的知识结构系统,教师应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 养学生思维的能力。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应 用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将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 质,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激趣 一、利用故事激趣 小学生爱听故事。如果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把 数学知识融于生动的故事中,定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 教学除数和被除数末尾有零的有余数的除法时,我是这样导 入新课的:“同学们知道《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吗?”学生 异口同声地喊道:“知道!”我又问:“谁能评价一下猪八 戒?”学生甲说:“很呆!”学生乙说:“很傻!”学生丙 说:“很蠢!”学生丁说:“很笨!”……总之,全是贬义 词。我说:“我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个猪八戒变“聪明”的故 事好不好?”同学们齐声回答:“好!”于是,我便讲了起 来:“悟空被师傅赶回花果山后,又遇到了灾难,于是便让 八戒到花果山请悟空。悟空料到师傅无关紧要,便让八戒在 花果山玩几天,并向众小猴介绍了八戒――自己的二师弟――众小猴的二叔。话说第二天,八戒便带领20个小猴来到 了山上,看到了满山的桃树上满挂了一个个硕大的桃子,他 吩咐众小猴摘了一筐,然后分给大家吃。八戒一数正好90个, 于是就对众小猴说:‘这90个桃子,按20人分,每人分4个, 剩下的1个就给俺老猪吧。’八戒怕小猴子们不相信自己, 于是就给他们列了一道算式:90÷20=9÷2=4……1。小猴子 学过算术,认为这位叔叔算得没错,就各自拿着分到的4个 桃子,一蹦一跳地到旁边吃去了。这时悟空赶来了,一个小 猴子将此事告诉了悟空,悟空戳穿了八戒的骗局。同学们, 你们想知道悟空是什么样揭穿八戒的‘小聪明’么?”同学 们一齐说道:“想。”于是,这堂课就在有趣的故事中开始 了,探知了八戒列出算式的错误过程。
二、歪打正着激趣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如 果我们在教学中善于把握契机,捕捉瞬间精彩,理性而艺术 地处理“失误”,就能收到“歪打正着”的锦上添花的效果。
比如,在教完乘法的一些简便运算后的第二节课,为了检查 学生掌握乘法定律的情况,我工工整整地在黑板上写下了 (35+25)÷5,突然听到学生大声说道:“老师,您写错了, 应该是乘以5,不是除以5。”当时,我愣了一下,随即说:
“没错呀,我就是这样写的。”我又说:“要不咱们运用分 配律的方法,按除以5做一做,看结果如何?”学生听了按 照乘法分配律的方法算了起来,不一会儿就完成了计算,大家都很愕然:“原来这除法也有分配律哦!”于是,我又让 学生做了两道题,结果都没错。这样做似乎让学生更加坚信 了自己的发现。我话题一转:“我们所说的乘法分配律一般 是指实数的乘法对实数的加减法满足分配律,即:(a+b) ×c=a×c+b×c或a×(b+c)=a×b+a×c。虽然(a+b)÷c=a ÷c+b÷c,但是大家做一道这样的题看看结果如何?”于是, 我又给学生出了40÷(5+3),学生一算傻眼了,原来40÷ (5+3)≠40÷5+40÷3。大家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 我因势利导,给学生讲了乘法有分配律,而除法没有,即:
a÷(b+c)≠a÷b+a÷c。除法没有分配律的最大原因是除 数和被除数不能交换,而乘法可以交换,如a×b=b×a,而 a÷b≠b÷a,但是(a+b)÷c=a÷c+b÷c类的化简还是可以 的。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假如被除数是和或差的形式, 而除数是一个数,就可以分开算,而当除数是和或差的形式, 用类似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分开来除便不可以了,这是除法的 性质所决定的。
三、迁移思维激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用到“迁移思维”来解决 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教完有关固体 的体积计算后,我首先跟学生一块回顾了各种体积的计算方 法与计算公式。然后,我拿出了一个小朋友常玩的“变形金 刚”,让学生计算一下它的体积,整个教室沸腾了。大家都 说,颈部按圆柱体计算,胸部按大长方体计算,胳膊与腿也能按小长方体分别计算……至于头部、手、脚却不知道该归 为哪个形状计算,它长不长、圆不圆,而且手指还是弯曲的, 这可把学生难住了,个个皱着眉头想不出办法。正在大家苦 苦思索之时,突然有一学生提出他能计算出这个不规则物体 的体积。他神秘地说:“要求出这‘金刚’体积其实很容易, 不过我要借实验室一用。”说完就请求我带领大家一块到实 验室。于是,我带领学生一齐来到实验室,他取来一个圆形 玻璃器皿放在实验台上,将“变形金刚”放了进去,只见他 又取来水倒入器皿,将“金刚”全部淹没。他量了一下这个 器皿中水面的高度,记下来;
然后,将“变形金刚”取了出 来,又量了一下水面的高度,只见他快速地计算了一下,便 将结果算了出来。他还告诉我们,用这个器皿的内底面积乘 以第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就是这个容器中水的体积;
将“金 刚”取出后,水面下降了,再求出水面下降后的水的体积, 这两个水柱体的体积差,就是“变形金刚”的体积。我马上 肯定了他的做法,创新、独到。我问他怎么想出如此的方法, 他说是由曹冲称象的做法而联想到了这样的方法。这时,实 验室里顿时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显然,这是“迁移思维” 产生的效果。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意识 一、营造和谐学习氛围创设民主学习情境 小学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环境,更是学生学 习小学数学的重要场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转变自身的传统教学观念,增强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 中,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平等氛围,对学生产生一种潜 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无形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在主 体意识的引导下,自主的进行新知识的学习,通过合作交流 从而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并探究其原因,实现问题的解决, 在这样整个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
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并不是独立的进行数学学习的, 他们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通过这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的营 造,使学生逐渐消除对课堂的恐惧感以及自身的羞涩感,在 老师的指导下以及主体意识的驱动下轻松快乐的进行学习, 改变过去一味被动听课的状态;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加强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实现“角色互换”,使学生真正的参与 到数学学习中,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倡成功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就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的角度来讲,小学生是渴望成 功,渴望认可,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当给学生提供实 现成功的机会。成功教育的提倡,在一定的程度会增强了学 生的学习信心。小学生的学习自信度的提升更有利于教师教 学活动的开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种完成某项 任务或作业的感受,通过学生交流其感受,更加完善个人形 成的理解和体会,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 中,数学活动是具有一定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比如对同一个 数学题目的解法,不同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是 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优化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学知识的学习是机械 进行的,这样传统的教学方法毫无新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优化学习方法,创新学习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 生亲身参与数学探究,形成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 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适于他们探究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 教学中自主的探讨小学数学知识,并且把数学知识综合运用 到数学探究的实践中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亲身运用 已有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积累经验、方法的过程, 使学生获得深切的体验,产生积极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对 数学学习的欲望。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求我国在基 础教育阶段就应该开始加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在小学数 学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数 学学习的主体意识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必然要求。总之,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一个知情行意相统 一的漫长过程,小学数学要从开展的教学活动中实践并循序 渐进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证明,小学数学教学是教 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是“主演”,而 应该是“导演”,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 生的亲身体验为基础,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探究中逐渐培养学习兴趣,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这个过程是漫长而且 复杂的,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 主体意识的培养一定会取得显著的成果。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思想方法 一、在新知的学习探究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1.在算理、算法的揭示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计 算的教学活动中,从表面来看,数学计算这一能力的培养及 处理问题提供了一样工具。其实,老师只要懂得如何揭开计 算教学活动中所含有的数学思想方法,仔细把握,加以灵活 地设置,计算能力这一教学活动同样可以促进孩子的思维。
例如,在对“混合运算”这一课进行教学时:老师给孩子展 示相关的香蕉图(图中有四盘香蕉,每一盘都有三个,还剩 下两个单独的香蕉)。数学教师通过对方块模型的利用,为 孩子构建起了一个直观形象的“混合运算”的数学模式,全 面运用了数学数形结合这一思想。孩子们通过“形”了解混 合运算的本质结构,并且在填数建模这一活动中初步建立起 模型思想。2.在规律探索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数 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规律是最为根本的知识体现。而要 想揭示出小学数学规律少不了要有数学知识作支撑,但是更 多的则要借助于数学思想方法。所以,在对数学问题进行探 究的过程中,应该认真挖掘出数学的思想方法。如,在对苏 教版四年级“找规律”这一课进行教学时候,教师可先为学 生呈现:一条总长度为20m的马路的一侧,在路测每隔2m种植一棵树木,请问能种多少棵呢?当孩子们面对这个问题的 时候纷纷讨论:究竟有多少棵树呢?这个时候,老师在给孩 子们呈现图1(如下图1),先让孩子懂得“每2米”便是种 树的“间隔”。然后让孩子们动手画画,拿实物去摆一摆, 接着议一议,当孩子在历经这一过程后,再把孩子们探讨的 结果概括成图2(如下图2)的三种情况。引导孩子在进行观 察之后归纳出:2米2米2米2米2米2米图1图2如果两端都进行 种植,能种六棵,若一端种植一端则不种植,能种五棵,假 如两端都不进行种植的话就只能种四棵了。然后引导孩子作 进一步的讨论:除每2米植树一棵外,还能够怎样种植呢? 孩子们经过了以上的探索思路与过程,很快受到启发,便能 迅速地得出每4米、5米、10米、20米种一棵的结果。在这个 时候,老师及时进行引导,让孩子进一步加以观察、归纳和 总结出种树的相关规律。借助此类的探索性的活动,向孩子 们渗透了探究归纳、数型结合以及数学建模等的思想方法, 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规律探究中的关键 作用。
二、在练习的巩固、反馈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课程教学活动中,课文习题的求解过程,同样是 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取过程和应用过程。孩子在做练习时,不 但能够巩固及深化已经学习的知识内容和数学学习的思想 方法,还可以从中总结与提炼出一些新型的数学思想方法。
比如,在一年级的孩子学完了20以内的加法之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完成下列的习题。如图所示:在图中描出横排和竖 排上两个数相加等于10的格子,再分别描出相加等于6,9的 格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经过此种的练习可以帮助孩子们 熟练作出20以内的加法,有效地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同时数值和图形相结合能够帮助孩子们在今后学习坐标系 以及图像时可以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状态与基础。总而言之,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非常重要 的。数学老师应该结合数学教学目标,根据数学课程内容, 巧妙设计好教学方案,促使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数学素养。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