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方案 > 活动方案 > [媒介融合背景下中美新闻传播专业硕士教育模式比较]中美思维模式的差异

[媒介融合背景下中美新闻传播专业硕士教育模式比较]中美思维模式的差异

来源:活动方案 时间:2019-11-20 08:23:25 点击:

媒介融合背景下中美新闻传播专业硕士教育模式比较

媒介融合背景下中美新闻传播专业硕士教育模式比较 摘要: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媒介融合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 媒介融合的大环境需要知识背景多元、能力全面的全媒体人才,作为实用性与专 业性要求极强的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如何面对这一挑战,是学界重要的现实问题。

中美两国的新闻传播专业硕士教育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等三方面存 在显著的理念与实务差异,系统分析中美两国在新闻传播专业硕士教育领域的差 异,有益于通过比较和借鉴的途径建构我国媒介融合背景下更为理想的新闻传播 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关键词:媒介融合;
新闻传播;
专业硕士;
培养模式;
中美比较;

作者:高晓瑜 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媒介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网络、手机等媒介开始改变传统的报纸、电视与广播等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并 打破藩篱、互相融合,共同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媒介网络。这一全新的媒介环境不 仅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而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作为实践性和应用性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样 也面临着来自媒介融合的挑战。

我国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Master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 简称MJC)于自2010年设置,第二年开始招生。与传统的新闻学学术型硕士不同, MJC更侧重专业实践和应用,其目标是为新闻传播行业培养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 力和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对提升新闻传播机构从业人员的整体 素质、优化新闻传播队伍人员的知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是新闻教育的发源地,从1869年华盛顿学院开设的“印刷与速记” 课,到1908年世界第一所新闻学院在密苏里大学正式创立,目前美国已有250多 所大学设有新闻传播院系或开设相关课程,每年培养新闻学、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1万名左右[1]。美国新闻教育具有重视人文学科基础和专业技能训练的传统。另 一方面,美国先进的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媒介融合环境比中国更具挑战性和典型性。

相比之下,我国的新闻传播类硕士教育则起步较晚,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旦 大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开始招收新闻学研究生(97名)之后,我国新闻研究生 教育才正式进入持续发展的正常轨道。尤其是我国新闻传播专业学位教育,自 2011年第一届招生到现在也不过4年时间,本土经验十分有限,因此,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美国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硕士的培养经验对我们具有一定的启示意 义。本文选择中美各具代表性的密苏里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传播专业硕士 的教育模式展开比较,以资借鉴。

一、中美新闻传播专业硕士教育模式对比 新闻传播教育中,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实践平台是决定新闻教 育质量的三大基础性元素,这三大元素的建构,关系着新闻传播教育的科学性、 前瞻性和实用性,关系着新闻传播教育目标的实现层次[2]。

(一)课程体系 美国的新闻硕士教育包括“职业型”和“研究型”两种,其中,注重学生 实践能力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是“职业型”教育的典范。作为世界上第一所新闻 学院,密苏里新闻学院一直秉持着“学习新闻最好的方式是动手实践”的教育理念, 其经典的教学模式“密苏里方法”,百年来在世界新闻教育界享有盛誉。密苏里大 学新闻学院的硕士生教育更注重强化专业训练,其硕士学位包括两类:一类是两 年制文学硕士(TwoYearMAModels),包括Advertising(广告)、 StrategicCommunication(战略传播)、ConvergenceJournalism(媒介融合新闻)等在内 的23个专业;
另一类是5年本硕连读(Five-YearBJ/MAModels),包括 PublicAffairsReporting(公共事务报道)、Computer-AssistedReporting(计算机辅助报 道)等10个专业。表1是密苏里新闻学院两年制文学硕士的媒介融合新闻专业 (ConvergenceJournalism)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MJC专业在课程类型、课程内 容等方面的具体差异。

从表1中可以看出,密苏里大学新闻传播硕士在课程内容方面,既有 占学分约1/3比例的面向各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也有2/3比例的针对各专业领域 的特色训练。学生在完成必修的4门核心理论课之外,可以在33种方向中选择任 意方向学习专业技能。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程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外, 还增进了学生的知识融合。此外,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在专业设置以及课程设置 方面,紧密结合新媒体发展态势,积极应对,在2005年最先设置了媒介融合 (ConvergenceJournalism)专业,并开设了ConvergenceReporting(融合报道)、 ConvergenceEditingandProducing(融合编辑制作)等课程,着力打造业界最需要的 新闻从业人员,突出并强化了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专业素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是国内最早开展新闻学硕士和博士教育的院系之一,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设立硕士点,2011年开始招收新闻传 播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只有新闻传播一个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人大新闻学 院新闻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与新闻学术型硕士的课程体系类似,史论课程比例较 大,实践性偏弱,尤其是MJC的必修课几乎全部是史论课程,实务课程数量有限, 包括必修课、选修课等在内一共只有14门课,供学生选择的空间较小。

(二)师资队伍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目前拥有235名教师,其中包括兼职教师和访问 学者等。学院的教师分为理论型教师与实践型教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教师,学 院在招聘要求、日常管理以及考核晋升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具体而言,在招 聘实践型教师时,学院更注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业务技能、专业成果以及授课 效果等,而理论型的教师则更侧重学术背景、科研能力、学术成果等条件。实践 型教师的任期一般只有一年,一年期满经审定合格者方可继续留任。这样的任用 机制有利于激励实践型教师时刻与业界保持紧密联系,随时更新自己的实践知识。

在日常教学中,对两类教师的分工也各不相同。实践型教师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 80%的工作时间用于日常教学,每学期需要承担3~4门课的教学任务。理论型教 师每学期只需承担1~2门课的教学任务,约有40%的时间用于科研。在考核晋升 方面,实践型教师任期一年,不要求发表学术论文,考核看重其业务能力和实践 成果,最终可评定专业实践教授。理论型教师则每年都要求发表学术论文,可以 评定终身教授。这种更细化、更合理的评价体系在学术型教师和理论型教师两者 之间取得了一种平衡,极大地激发了实践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使理论型和实践型的教师充分发挥各自不同的优势。以媒介融合专业 (convergenceemphasisofsequence)为例,针对该专业的特点,每门课程都会选择3 位不同类型、不同特长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教授一门课程。同时,还会邀 请媒体一线记者等从业人员,为学生讲述最新的媒介信息和实践经验。这种合作 的教学模式使得每位教师可以呈现出自己最擅长专业领域的知识,发挥每位教师 的特点,让学生及时了解业界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则拥有一支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居于一流水平 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59名教师,教授、副教授30余人,博士生导师10人,其中 不乏我国新闻教育界的翘楚。此外学院还聘请了42位全国新闻传播界的权威人士 担任兼职教授,6位海外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在师资方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非常重视教师的实践经验,学院 共26人具备相关媒体工作经验,占教师总数的44%。这些教师在入职前曾供职新 华社、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国日报等知名媒体。不仅如此,中国人民大 学新闻学院还鼓励教师与业界积极联系,有54%的在校教师除了日常教学工作以 外还有社会兼职,包括担任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的节目策划、节目监审、 美国“艾美奖”等专业奖项的评委、杂志主编、节目主持人等,通过多种形式与社 会业界保持长期亲密的接触,从而使教师的实践经验在工作中不断增长。

相比之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师资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师 资的主要差别表现在考核体系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没有细化实践型教师与 学术型教师的区别,实践型教师在日常考核与职称评定等方面面临较大的科研压 力,这种单一的管理方式无法最大化地发挥实践型教师的优势,不利于调动实践 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教学实践平台 实践是“密苏里模式”的核心,为更好地践行“密苏里模式”的“在做中 学”的教学理念,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从课堂到媒体,搭建了实践课堂教学+社会 化的校园媒体+校外专业机构合作的多层次实践平台。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特色之一就是其完全社会化的实践平台。不同 于其他院校的校园媒体实践平台,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媒体是完全社会化运营 的媒体,学生在学校就可以真枪实弹地参加到媒体实践中。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 拥有九大实习基地:MissouriBusinessAlert(密苏里商业报)、AdZou、 ColumbiaMissourian(哥伦比亚密苏里人)、GlobalJournalist(全球新闻)、 KBIA91.3FM(美国公共广播NPR下属地方电台)、KOMUTV-8(美国国家广播电视 台NBC下属地方电视台)、MissouriDigitalNews(密苏里数字新闻)、MojoAd广告、 VoxMagazine杂志等,这些媒体全部独立运营,面向社会。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 要求其研究生必须参加某个方向的校园媒体,通过媒体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不仅如此,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实践基地还延伸到了校外。学院在华盛顿特区 的全国新闻大楼(NationalPressBuilding)设有办公室兼编辑室,在杰斐逊城的州议 会大厦(StateCapitolBuilding)设有编辑室,在奥地利维也纳的欧洲新闻研究院 (EuropeJournalismAcademy)也有办公室。扎实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学校就可 以真正而全面地获得媒介融合环境下媒体工作的从业经验。正如该院副院长 Brook所说:“我们的教学方法与美国其他地方不同,我们有日报、商业电台、电 视台,我们给了学生第一份工作的经验,这样,他们工作中的第一个错误是在这里犯的,他们毕业后看上去比其他院校的学生成熟许多。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几年 电台、电视台的主管以及美联社的主编等在问及他们会选择哪所院校的毕业生时, 总是将密苏里新闻学院放在第一位。”[3] 不仅如此,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站在媒介发展前沿,结合媒介融合的 大趋势,于2005年成立了该校的第一个数字综合实验室———密苏里数字新闻中 心。在这里,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工作,采访拍摄 的新闻资源共享,分别供给不同介质的媒体,为MDN(世界上最早的新闻网站) 提供本地新闻,并为密苏里报业协会、密苏里广播协会KMOX广播电台提供新闻。

此外,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还与一大批新闻专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目前共有9家全国性的新闻机构将总部设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包括全美报业 协会(NationalNewspaperAssociation)、商业新闻记者编辑协会 (SocietyofBusinessEditorsandWriters)、全国信息自由联合会 (NationalFreedomofInformationCoalition)等。这样学生可以足不出校就接触到这个 行业最新的动态资讯,不仅推动了日常教学活动,还让学生有机会直接接触业界。

同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也一直秉承着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理 念,重视基础教育和实际技能的培训。在硬件建设方面,已形成包括广播电视(电 视演播厅、录音棚、广播电视摄录与非线性编辑)、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 编辑出版(数字报纸出版系统、报社运行模拟系统)、广告平面制作(PC数字图片 制作系统、苹果数字图片制作系统)、网络多媒体设计(网络多媒体制作及网站发 布系统)、传播效果实验(焦点小组访谈实验室、脑电仪及眼动仪)等功能模块,为 实践化教学提供了强大的设备支撑。

在实际操作层面,《新闻周报》《青年人大》等学生自办媒体为学生 提供了更为真实的媒介生产环境。不仅如此,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 媒体也积极探索转型,如《新闻周报》尝试从传统的学生报社转型为多媒体融合 的学生传媒集团。在《新闻周报》纸质版的基础上,创办网络电台、电视台、接 力新闻网等,同时在人人、微博、微信等开设账号,共同构建“接力传媒”集团, 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新闻实践平台。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在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方面,密苏里大学新 闻学院除了强大的设备支撑,更重要的是其积极主动应对媒介融合的挑战,给学 生提供的是完全社会化运营的媒体,凭借在校园内真刀实枪的实践训练,使学生 在媒体就业时拥有了独特的优势。而人大新闻学院的实践,更多表现在“模拟层面”,且在MJC的培养方案中只有4个学分的社会实践,且对媒介融合的挑战显然 应对不足。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美国新闻传播专业硕士教育的成功经验探析 (一)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 课程上接培养目标,下应学生素质,所以,课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居 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是大学实施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是大学教育教学活动的指 导性文本,是大学实现其教育目标和培养标准的基本保证。

比较两校的课程设置不难发觉其间的理念差异。密苏里大学学科设置 的跨学科、融合性、体验性、应用性与前沿性等特点显然要高于中国人民大学, 如“融合编辑”“融合报道”“媒介研究”,甚至还有专门的10个学分的“顶峰体验”等 彰显了新闻传播硕士的实用型规格和媒介融合的职业环境要求。而中国人民大学 的课程更多的体现出基础性与严谨性,如“新闻发展史”“语言基础”等。课程决定 个体知识与经验的类型和生产方式,只有那些被个体直接获取和感受的经验与知 识才是最真实、最恒久的,也是最有价值的。这一点,以实用性为培养目标的新 闻传播硕士亦是如此。显然,面对媒介融合的今天,密苏里的课程体系更易于使 学生获得更贴近现实的从业经验与体验。

(二)师资队伍的鲜明特色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术型+实践型的教师队伍,定位清晰、分工明 确,是“密苏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得以推行的重要原因。新闻是实践性非常强的 专业,尤其是定位于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对学生的新 闻实践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针对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 点,提出必须建设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具体到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教 育,一部分是新闻院校的理论专业课教师,另一部分是从媒体等新闻实践部门聘 请的兼职教师,专门为新闻专硕研究生担任业界导师。良好学术训练的专业教师 和有丰富经验的业界指导教师构成“双师型”执教团队,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指导[4]。

无论是中国人民大学还是密苏里大学,都重视实践教师的作用,但差别恰恰在考 核体系,一套价值预设合理、激励元素科学的考核体系无疑能够释放实践教师的 巨大能量。

(三)实践平台的成功之道波兰尼1958年在其名著《个体知识》中提出“默会的知识”,即一种只 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 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也就是说,有一些知识我们只能在不断的行动与实践中获 得,即“内在于行动中的知识”(action-inherentknowledge)。这些默会知识在主要以 传递、理解和掌握显性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是学不到的,只能通过做中学、干 中学才能真正掌握。新闻就是这样的默会知识,它所有的教育与训练最后都要落 在新闻的获取和传播上,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实践能力为首的专业。当然新闻教 育也需要理论,但是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发现生活中的新闻、有效地传播新 闻,唯其如此,新闻教育才有意义。“密苏里方法”对新闻专业所必要的默会知识 的传习是基于共同体的路径选择,大剂量的实习与实践所产生的师生互动促进学 生对成熟的职业者的专业技能与专业态度的领悟。学生通过在实践平台中的参与 和体验,潜移默化地掌握新闻行业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事实是,从业 者最为核心的东西———融合着态度的信仰与技能就是这样在共同体中成功传 习的[5]。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析 媒介融合背景下,作为美国最成功的新闻传播硕士的教育模式,密苏 里新闻学院的课程、师资与实践平台显然能够为我们提供以下借鉴。

(一)改革课程体系,搭建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培养体系 当下,我国大多新闻院校的专业硕士课程体系仍沿袭传统学硕的培养 模式,学硕与专硕界限模糊,课程陈旧,理论课程偏多,课程体系仍旧以纸媒、 电视媒体、新媒体等媒介种类作为划分基础。但是,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媒体之 间的界限已经被打破,按传统媒介种类设置的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 媒介发展需求。新的传媒环境要求新闻从业者必须突破传统媒介思维,具备更广 阔的知识结构,掌握采、写、编、评、摄、录等多项技能,以适应媒介融合环境 的需求。尤其是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新闻传播专业硕士教育,更应 紧密围绕新媒体传播的形态变化和专业特点,努力培养具有宽阔的文理多学科交 叉视野、深入把握新媒体传播实践、适合新媒体传播业界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方面可借鉴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模式,在课 程设置上,一方面积极应对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尝试打破学科 界限,与计算机、经济、法律等专业间展开合作。这种不同专业之间的合作与融 合机制培养出来的新闻从业人员不仅具备良好的新闻业务素质,还能够掌握所报道领域的专业知识,从而在从业过程中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深度报道。

(二)合理配置师资队伍,建立科学适切的激励机制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模式在各国备受追捧的原因之一就是其拥有 一支学术与实践并重的教师队伍,而这也是密苏里模式作为一种办学思想可以得 到落实的主要原因。

由于用人体制的限制,我国新闻院校教师多为受过良好学术训练的高 学历人才,但是相对而言,媒体经验较少,不少人甚至没有媒体实践经验却承担 着实务课程的教授任务,这样的师资队伍显然无法满足新闻专硕研究生的培养需 求。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明确区分学术型教师和实践 型教师,对于实践性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其媒体实践经历和课堂教学效果,而 非学历背景和科研水平。因此,我国新闻院校在招聘实务课教师时应该考虑到新 闻专业的特殊性,与学术型教师区别对待,综合考虑教师的媒体从业经历和课堂 教学效果等因素,让更多有媒介实践经验的人能进入到教师队伍中,承担新闻实 务课程的教授工作。在对新闻实务教师的考核方面,也不单纯以学术研究为唯一 的判定标准,综合考虑其在新闻媒体发表或播出的新闻作品以及专业领域的获奖 情况等因素,为实务型教师搭建更为合理的评价体系。

(三)强化从业经验,搭建多维度的实践平台 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对于从业人员的实践业务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新闻专硕的培养过程中,必须积极拓展实践渠道,促进学生获取真实而 有用的从业经验。为因应媒介融合的挑战,2005年密苏里新闻学院创办了世界第 一个媒介融合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媒介融合实践平台。而我国 新闻院校目前的实践基地多为功能单一的演播室、报纸编辑排版系统等,停留在 新信息技术以前的媒体从业局面。显然无法为学生将来走出学校,进入业界提供 有效经验支持,也违背了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

其次是要在真实的媒介环境中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我国传统的新闻院 校大多也会通过校报、广播等校园媒体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但由于这类校园媒 体与真正的媒体环境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达不到密苏里模式“真刀真枪”的效果。

对于新闻专硕的研究生而言,真实的媒介环境训练必不可少。所以,新闻院校一 方面可以与传统媒体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到媒体实习以及就业的机 会;
另一方面,针对新闻专硕的特点,建立“产学一体”的实践模式,与媒体或社会企业等合作,由学生承接媒体的内容生产工作。这样,一方面媒体可丰富内容 来源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拓展了实践渠道,实现双赢。本文来自《佛 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