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方案 > 活动方案 > 浅谈思修课考试的教育功能及其实现_我与思修课

浅谈思修课考试的教育功能及其实现_我与思修课

来源:活动方案 时间:2019-10-28 07:58:52 点击:

浅谈思修课考试的教育功能及其实现

浅谈思修课考试的教育功能及其实现 【摘要】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 《基础》课)考试中存在宗旨偏离、教育功能弱化的现象, 其原因是教学、教材与考试人为割裂,考试观念落后;
会导 致学生只求过关应付的敷衍对待,难以深入学生内心,实现 观念认同与行为导向的教育功能。对此本文提出:在《基础》 课考试中,坚持情、事、理交融,强化两难冲突场景再现, 以真正实现《基础》课程考试的教育功能。

1当前《基础》课考试不良现象枚举 1.1考试的价值取向方面 在当前《基础》课的考试中,先后出现了开卷考试、半 开卷考试、论文考试、情景剧作业拍摄等多种可贵形式的探 索,但考试组织模式、作答方式方法等形式技巧类的东西日 益独立并外在于考试内容和考试目的;
考试形式愈加华丽喧 闹,追求浅表的情绪渲泄和感官享乐,忽视起码的学术准则 要求,忽略知识论证和原理领悟,一味迎合讨好学生,在一 定程度上丧失了《基础》课程借助考试弘扬正能量、鞭笞丑 恶、颂扬善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2考试内容选择和考试评定方面 部分《基礎》考试中,教者体现出宰制的权力欲望,考 试内容呈现随意性,偏重于个人研究兴趣。考试测试知识点 显得支离破碎,畸轻畸重,既不虑及教材重难点要求和教材 体系的系统完整乃至学术探索要求,也罔顾学生实际言行症结;
在考试成绩评定上,部分教者的标准也失之于宽(如论 文写作和原理剖析),打神仙分数,让学生过关,这在一定 程度上削弱了《基础》课考试应有的诊断矫正、选拔激励、 培养正确观念和良好情感态度价值的功能,在实际中也会导 致考生知行脱节,犬儒化对待。

《基础》课考试是对学生另一种形式的教育,是完整的 课程教育系统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样应该对学生言行进行 真善美的引导,致力于培养健全人格和正确行动的人,无疑 是对《基础》课考试教育宗旨的偏离甚至是背叛。

2成因分析 2.1教学、教材与考试人为割裂 《基础》课部分任课教师为了获得良好的学生评教,出 于功利化心理,在考试中刻意回避学生理解掌握方面的疑惑 之处,考试不测试课堂所授知识点,对教材体系进行碎片化 处理,造成了教学与考试脱节;
考试中并未针对教材重难点、 学生认知盲点进行诊断评价;
为节约时间与精力,一味追求 考试的简单化,敷衍应付,割裂了教学和考试的有机关系, 把考试视作教学之外不相关的另一个程序任务,不能推进学 生形成适度紧张和更多投入复习,也并未真实、客观地评定 学生的学习掌握状况,造成了考试不能实现教材意图,不能 使教学推向纵深境地,实现教化效果。

2.2考试观念滞后 部分《基础》课考试违背了《基础》课教育教学应遵循的平等论理、说服教育、适应超越、内化外化相结合的基本 规律,高高在上,凭借教师在话语权上的天然垄断,凭教师 经验、兴趣选择考试材料,命制考试题型,考试试卷上试图 宣传的主流观点理论并未通过讨论争鸣,头脑风暴生成,得 到学生内心的理解与认同,这种落后的应试教育观念和强迫 灌输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对《基础》课考试的抵 制和排斥,弱化他们对主旋律的皈依和践行。

3《基础》课考试实现教育功能的可能性及优势 3.1时间、人力集中,易于形于教育的良性资源平台 据了解,目前《基础》课考试仍然隶属于学校期末统一 考试,有相对固定集中的时间,也有统一的考试场所和监考 人员,这无疑为考试实现教育功能创造了良好的平台,方便 《基础》课考试严把教育关;
因为课时等因素制约,平时的 分章节或专题讲授,容易造成课程教学的蜻蜓点水和难以深 入,而考试则可以有主次轻重地集中测试学生认知水平,强 化理解运用,通过查漏补缺,从而完善固化学生知识品质结 构,为学生实际行动提供科学有效指导。

3.2环境氛围严肃权威,易于消除平时教学中的消极倦 怠 考试的天然严肃性、权威性,较之课堂教学,更能激发 学生的认真对待,通过集中注意力,消除懈怠懒惰,调动思 维思考的积极因素,树立正确科学的思想观念。而在部分《基 础》课课堂教学中,学生迟到早退、看手机、读小说,听音乐,“人到心不到”的现象仍然存在,教育教学效果相应受 到影响,而考试场所的秩序严肃井然,可以端正学生态度, 消除学生接受消耗,弥补课堂教学在课程教育功能实现方面 的短板。

4对策建议 4.1坚持情、事、理交融,引介“贴近社会、贴近实际、 贴近学生”的考试素材,全方位设疑启迪 《基础》课课堂教学一度给学生留下照本宣科,空洞说 教的成见,这种教学未针对学生心理需求和认知困惑,往往 让学生敬而远之,加深了学生的抵触拒绝,无法弥合主流要 求与学生实际的差距;
曾经的《基础》课考试,所选材料采 用宏大叙事,其所要求的答案凛然不可质疑,全然不顾学生 感受,学生的回答不一定是其真实的所思所想,助长了唯分 数的功利取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课程在学生群体中的 逆反性冲击,导致学生对整个课程反应漠然,无法共鸣与认 可。

《基础》课考试改革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应 该紧紧围绕教育教化功能,尽量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 能感受接触的材料,尤其是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兴趣爱好的 焦点热点事件,寓考于乐,情、事、理交融洽接,强化考试 的针对性、感染性和艺术趣味性,让学生在由衷关注的前提 下,能够并且乐意思考。如笔者在《基础》课期末考试中就 曾经选取过大学生择业创业、大学生婚恋、大学生诚信、大学生的交友处世等时新材料,集中利用考试时间让学生全面 思考,并延伸到课外的继续探索,在评定标准中,除对个别 不良负面观点评差外,尽量宽容平等,不搞一言堂的独断专 行,对学生思考程度、作答质量,进行公正评判。

《基础》课考试应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原则, 让学生“跳一跳,摸得着”,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摒弃或者苛求挑剔,或者机械单一的评定标准,这样,每个 学生才可能通过考试观照审视自身,肃本清源,砥砺思想与 德行。

4.2在考试中创设两难真实场景,助学生荡涤心尘,祛 邪扶正,固本强基 学生所接触的现实世界充满复杂莫测和模棱两可,而部 分《基础》课考试往往营造虚假场景,陈列“高大全”人物 事迹,刻意屏蔽掉现存的不良信息,这种“单向度”、“报 喜不报忧”的考试,无视当前网络媒介的迅捷传播,难以抵 制现实负面信息的反讽和冲击,不利于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巩 固,甚至会抵消教育效果。因此,《基础》课应该还原现实 真实场景,充分展示人性的纠结与权衡,帮助学生在冲突中 生成正确观点与德行准则。笔者在考试中,曾经多次模拟“海 因茨偷药”、公与私、生与死、利与义、进与退、救与不救 等的反复纠缠的真实事例和心路历程,让学生回味他们已经 经历过,或提前感受他们未来要面临的矛盾场景,通过拨乱 反正、天人决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正确的行动模式,真正使学生通过考试受到教育教化,从而真心喜爱、受益终 生、毕生难忘。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高 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