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方案 > 活动方案 >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劣探究】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劣探究】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活动方案 时间:2019-10-18 07:54:20 点击: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劣探究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劣探究 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高等教育开始普及化,社 会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校中设置最普遍的一门 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如何保持现有的优势和生命力,提高向社会输送人才和市场 需求之间的贴合度,是亟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因此,对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培 养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管理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设置有很多难 以避免的问题,其中在本科培养上存在以下弊端:
1)工商管理专业,专业不专。这个问题在人才市场需求上体现十分明 显。在人才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对管理岗位人才往往要求很具体,如人力资源、 市场营销。然而,在现行的培养模式中,重基础、宽口径、知识结构全面一直是 专业培养强调的重点,很容易导致专业学习没有侧重。“专业不专”的问题可以从 课程设置反映出来:25门专业必修课,除专业基础课程外,其余11门专业课,涉 及了财务、会计、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电子商务、 采购管理和物流管理等,几乎涵盖了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六个二级学科中的五个, 课时从40学时到80学时不等。

2)实践不足,动手能力差。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和实践结合紧密的学 科。因此注重应用,和市场接轨,与时俱进应当是专业发展努力的方向。工商管 理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在各种组织中能够胜任具体复杂情况,具备深厚理论知识 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依靠大量实际锻炼和经验积累。

而事实上现有的培养方案中虽有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 但时间短、资源少,难免流于形式,结果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达不到预 期的目的,就业竞争力不强。以上的问题都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的,解决起 来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方面各层次的改进和支撑。

3)忽视个体差异,人才培养同质化。目前的招生报考方式下,很多学 生没有渠道充分了解专业结构和内容,主动选择或者被迫选择了并不适合自己兴 趣或特长的专业,学习目的不明确,动力低下,学习效果不佳,更难谈到根据自 身情况深入钻研某一专业方向。另外,平均分配专业学习时间的培养方式,学生 发展兴趣或擅长专业领域只能在课余时间进行。这样,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和充分的时间挖掘个人潜力,教育趋向同质化,体现不出学生个体的特性,个人就业 竞争力也难以形成;
2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路 改革的基本思路出发点在于适应社会需求,关注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基于此,本文提出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三种培养模式,分别是大类式培养、模块式 培养、订单式培养,三者可以结合使用。

2.1大类式培养 简言之,大类式培养是先择大类,进校学习两年后再择专业。在基础 教育方面能够延续宽口径、重基础的优点,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 跨学科广阔视角。

大类式招生在招生入学时不划分专业,而是按照经济学大类、管理学 大类进行教育。本科四年的前两年,学习本大类一定学分的基础课,涉及经济、 管理、数学、计算机、美学、社会学、等各个方面,旨在奠定学生广泛全面的人 文科学知识,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专业兴趣。从大学三年级根据前两个学年的成 绩和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定专业。管理学类学生可以选择的专业有: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工业工程。通过核心专业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 修课、专业限选课以及一系列课程设计、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完成专业 学习。

大类式教育的做法,可以使学生对各专业掌握充分信息后再选择专业, 有效避免了盲目性,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

2.2模块式培养 对各专业方向教学平均用力的培养模式看似顺应了社会对管理人才 的需求,其实不然。从目前企业管理的层次和职能来看,分三个级别:高层管理 者一一把握战略全局,要求知识和经验技能必须全面;中层管理者一一分管某一 职能部门或具体项目,要求同时具有专业技能和整体视野;基层管理者一一作为 中高层的后备,执行具体职能工作,应有扎实过硬的具体专项工作知识和能力[2]。

不同层次管理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如图2所示。

总体上看,越高层次的管理人才更多地侧重于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培养,而越低层次的管理人才更多地侧重业务技能的培养。近年来,研究生教育 和MBA教育的迅猛发展,使得企业在选择管理人才时有很大余地,本科毕业生 大都只能从基层的管理工作做起。因此,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一一为工 商企业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一一己经不再适合,需要作出相应调整,调整的回归 点仍然是针对工商管理部门的岗位设置。

为避免走向专业划分过细过窄的另一个极端,导致学生在某个专业学 习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笔者提出模块式培养。即根据现有的优势师资和专业 特长,将专业方向划分为三个模块:市场营销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生产管 理模块,学生在后两年的专业学习中至少选择其中两个模块。

模块式培养,充分融合了现有“通才式”和“专才式”教育的长处。学生 通过至少两个专业方向的深入学习,既延续了宽口径的特色,能够领会各管理职 能内在的关联,有较全面的管理视野,也响应了社会需求,能在人才市场中占据 优势。

2.3订单式培养 如果把高校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看作是产品,那么高校就是生产产品 的企业,所面对的是社会的人才需求这个市场。工业产品和消费产品经历了大量 生产方式到规模定制生产方式的转变,为的就是能够满足顾客需求,在市场中把 握主动。“订单式”培养就是借鉴企业生产经营思想的“以销定产”[2]的新型人才培 养方式。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达成协议,根据用人单位“个性化”需求,学 校短期设置相关专业,选拔、培养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相应岗位 工作。

“订单式”培养模式尚在探索阶段,学校和学院应当主动走出去,联系 一些知名的用人单位,为“订单式”培养打开局面,开辟道路。条件不很成熟的情 况下,也可以由个别有对外资源的教师牵头联系用人单位做试验点。学生筛选、 培养方案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制订,师资以大学为主,配合用人单位选派的实 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具有高级职称或职务人员来补充和丰富专业师资, 加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一般而言,用人单位负责订单培养学生的学费 和培养所需其他资源费用,如实习基地、试验设备等;学生则和用人单位签订协 议,约定毕业后服务年限和其他要求。

这种培养模式,能达到高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共赢。一方面,学校能够把握市场脉搏,依据市场调整教学,围绕市场有效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就业, 缓解师资不足、缺乏实验设备和实习场所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入这种培养的学 生减轻了经济上的负担和毕业后求职的后顾之忧,能够安心为今后的工作学本领, 打基础,目的明确;用人单位方面,由于对人才培养的跟进和参与,大大缩短了 用人的就业适应期,用较小的成本凝聚和获得了可靠的、有文化、有修养、有技 能且熟知本单位文化的急用人才。

需要注意的是,“订单式”培养仅是缓解就业问题的一个途径,在整体 就业环境低迷的大背景下,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还需要多渠道配合。另一方面,把 “订单式”培养重新回归到教育的目的上来讨论,这种培养模式不应当顾此失彼地 将大学教育沦为仅仅给学生提供谋生技能的手段,同时应该提倡和强调的是教育 和引导学生培养研究学问的兴趣,养成学问家的人格。这一点,高等学校应当和 职业技术院校区别开来,在进行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和加强学生各方面的教 育,不能让高等教育沦为企业的附属品。

3结束语 关注学生特点,贴近社会需求,拓展专业深度,加强实践环节,是提 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竞争力的必然趋势。大类式、模块式、订单式的人才培 养方式正是顺应了这个趋势,在不同方面各有侧重。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采用大 类式+模块式,大类式+订单式,模块式+订单式或三种方式并用,基础课程、实 践环节和专业核心课程相互支撑,按三者时间分配,达到2+1+1或2+0.5+1.5的比 例,让实践起到应有的效果。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