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教师合作研究的理论基础 合作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 某一确定目标,彼此通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联合行动。参与 者必须具有共同的目标、相近的认识、协调的活动、一定的 信用才能使合作达到预期效果。美国学者Friend & Cook 认 为,合作指至少两个相互平等的当事方之间的直接互动方式, 他们因为有一个共同的工作目标而自愿地参与共同决策。社 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为教师合作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养 料。邓涛2008 年在其博士论文《教师专业合作的理论与实 践研究》中提到教师合作的理论基础包括四个方面:以哲学 为基础的主体间性理论,以社会学为基础的符号互动论,以心理学为基础的社会互依和建构主义理论,以管理学理论为 基础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下面就这四个方面的理论加以简要 阐述。
1 主体间性理论。20 世纪70 年代以前的教师教育主 要受到了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由此诞生了客观主义的教师 教育范式,教师被看做是“被动的人”。教师被动地接受灌 输的知识,教师之间交流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得不到发挥。
主体间理论的实质在于承认“他者”的存在,并且“他者” 与“自我”并存,即“我”与“他者”互为主体。主体间理 论极力倡导把人视为“交往中的人”,“关系中的人”,强 调交往、对话、互动对人的价值。而教师主体性的缺失不利 于教师间的专业合作,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间的 “孤立主体”关系模式限制了专业合作。教师专业发展应是 一种主体间平等的交往和对话活动,这有利于教师从与周围 人的交往和对话中获得专业成长的资源,丰富自己的视界。
2 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论是从社会学的视角考察 教师专业发展,该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沟通系统和人际关系 系统,个人在与其他人的互动过程中统合“主我”与“客我”, 以“重要他人”的观点做参照,修正和发展自我观念,在实 践中表现出适合的角色,进而形成自我。符号互动理论关注 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互动才能学到有意义的符号,然后应用这 些有意义的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教师实践性知 识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归根到底也是一种“教学自我”的形成,即教师的专业成长其实是学会教学、 不断习得与教师有关的角色认同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从符 号互动的观点来看,教师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与他人不断交 往、合作和交流的互动过程,是教师借助语言等手段习得社 会规范、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等有意义的符号系统,然后逐 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信念、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
3 社会互依理论。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的考夫 卡最先创立了社会互依理论,后来勒温、道奇和约翰逊兄弟 发展了该理论。社会互依理论的基本主张是:人的行为是与 行为环境息息相关的,人类想获得成功,必须依赖群体的力 量,仅靠个人努力是难以实现愿望的。因此,只有成员在群 体中积极的相互依赖、形成互助合作的团队,个人目标和群 体目标才能有机统一起来。社会互依理论以其共同目标、团 体动力、合作行动、个人与组织协调发展等核心思想来诠释 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教育研究有重要的影响。基于社会互 依理论来审视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是我们形成这样的认识, 那就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有赖于集体和组织的支持,专 业合作有利于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过程,从而促进专业 发展目标的实现,提升个体教师的工作成就感和效能感。
4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皮亚杰的发 生认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 有哲学倾向的学习观。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社会性,认 为人类的学习首先是一种发生于主体之间的社会性活动,然后才是一种发生于主体内部的思维活动,学习的本质就是人 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他人思想和自我见解之间的对话,是“知 识的社会协商”。建构主义理论中的社会性学习理论为教师 合作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心理学基础。
5 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出现在美国麻 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的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 艺术和实务》中。学习型组织强调共同学习、相互学习和共 同愿景,强调学习与工作结构,看重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 中工作。教师在学习型组织中进行合作和学习可以促进自身 知识、信念和行为的变化。
三 教师专业合作发展的拓展性研究 周成海、衣庆泳在《专业共同体:教师发展的组织基础》 一文中提出了教师发展的三种转向:主体观的转向、知识观 的转向和学习观的转向。主体观的转向指教师作为发展主体, 教师间的经验分享和彼此融合是促进其发展的途径;
知识观 的转向指知识是可以分享的,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发展有赖于 教师自身的主动建构;
学习观的转向是指教师的学习发展也 需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合作。由此可见,教师专业合作 是教师发展研究的重要方面,研究者对教师专业合作的益处 已达成共识,而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师专业合作已成为该领域 研究的重点,即教师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实践性知识的建立和 分享;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如何在合作中获得、实践和发展 的。国内外研究者就教师专业合作模式构建总结了许多种可能的模式,这些模式因教师和合作的方式和情境而不同,所 达到的效果也有差异。
国外研究者Little 和Kitty 等学者构建和总结了教师 合作的模式。依据教师合作出现的场合和方式将教师合作模 式分为:教学中的日常交谈、协同化教学设计、教材和教育 方法开发、观摩课、教师研究小组和教师协同工作网等。在 这些模式中教师可以叙述各自的教学情况、互相帮助、分享 心得体会、协同工作并相互配合或共同备课。倪拥、李洪修 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根据合作方式、合作目的和合作效果 将教师合作分为中心辐射合作、圆桌合作、直线式合作、组 内合作、组外合作、师徒合作、学习合作、指导式合作、观 摩式合作、研究式合作、集体备课和校级科研等。
国内国外学者还从教师合作的构成要素、特征、合作目 的等方面考察了教师合作学习的内涵。对教师合作影响因素 和合作策略的研究也是教师合作研究的主要内容。综上所述, 国内外研究表明对教师合作的研究已成为教师教育发展研 究中的热点,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将教师合作作为 一种专业发展途径的研究空间还很大。
邓涛指出关于教师专业合作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尽 管各种研究在研究视野、研究方法、研究性质等方面存在差 异,但都肯定了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突显了教师专业 合作理念的合理性;
已有研究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若要对 教师专业合作形成系统、正确的认识,还需研究者的梳理、归纳和综合分析;
对于教师专业合作的理论基础和意义的探 究仍需从教师专业合作的实践模式、发展轨迹和效果评定等 方面进行探究。
四 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 最早对教师实践性知识进行研究的学者FreemaElbaz 指 出教师拥有一种不清晰的、广泛的、能够引导其工作的知识, 在面临工作任务的时候,他们利用各种知识资源加以解决, 这种知识既不抽象也无理论取向,她将这种具有一定模糊性 的知识称为“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概念的提出是 学界对教师知识的关注从一般的教师知识转向教师个体知 识,即教师以独特的方式拥有的特别知识,它不是客观的, 也不是独立于教师而被教师学习和传承的。教师实践性知识 来源于个体经验,是隐性的、缄默的知识;
是不能通过语言、 文字或其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的;
是不能以常规知识的形式 传递的。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构成归纳为五个方面:学科知 识、课程教学法知识、关于自我的知识和关于学校背景的知 识。
在外语教学领域,国外学者从90 年代中期开始实践性 知识的研究,Burns 和Almarza 的研究明确了教师知识中实 践性知识的重要性。Golombek 和Breen et al 研究了经验 反思和教学信念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影响。在具体教学实践 方面Borg 考察了教师的语法教学实践性知识;
Hulshof & Verloop 研究了教师的阅读教学,认为类比构成了阅读教学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内容和成分。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可 以看出:国外实践性知识研究已从对实践性知识的内涵和特 征的研究转向以具体学科为依托的研究。在实践性知识发展 方面,国外研究更加突出教师如何认识自己的教学,如何转 变和重构自己的专业身份。
从已有文献来看,我国对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分为两大 类: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理论建构研究主要探讨实践性知 识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我国研究者刘旭东等从背景、内涵、 特征、构成要素、来源以及形成机制等方面对近十年我国实 践性知识研究进行了归类分析,提出了实践性知识研究应注 意本土化、以实践为取向、需结合具体学科开展研究的主张。
我国港台地区学者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通 过分析反思报告、探究教师课堂决策等考察教师实践性知识 的形成过程。近年来,国内学者用个案研究的方法探究了教 师个体实践性知识的内涵和特点。综上,国外关于教师实践 性知识的研究比较成熟,方法多元(如教育叙事、概念图、 田野笔记等),研究主题非常细化(诸如教育实习、教学实 践等)。但缺乏对英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系统化研究。相比 之下,我国研究者主要从内涵、特征、构成要素等方面对教 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进行了研究,肯定了教师拥有的实践性知 识使教师职业具有了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为教师的专业发 展提供了建设性工具,但存在的问题是:从研究数量和质量 方面看研究较少;
对内涵的讨论比较混乱;
理论研究呈现平面化,缺乏整体建构;
重理论研究轻实践研究;
研究视野不 够开阔。可以看出,我国英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前景广 阔。
五 合作学习视域下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成果 合作学习是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发展的途径之一。
Margaret 和Doppenberg 采用多层次个案研究法和问卷调查 法,考察了教师合作学习方式、讨论主题和合作情境对教师 实践性知识发展产生的影响。Moton 通过对教师教育者和师 范生共同备课来探讨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构建以及教师身 份如何得到认同,发现教师教育者能生成更多的实践性知识, 而师范生更多是通过融入和接受教师教育者的实践性知识、 同时加上自己的教学反思来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Miller 和Hsiu - Ting Hung 采用质化研究方法分析了教师在合作 学习团体中实践性知识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发展轨迹,罗列出 教师合作学习团体中使用频次较高的活动方式。Faridah 用 描述性询问方法(narrative inquiry)调查合作团体中的 职前和职中教师,探究教师合作团体成为教师实践性知识发 展的重要因素的原因,分析教师合作团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国内,文秋芳等对我国高校外语教师互动发展模式做 了深入的研究。程凤农等的研究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特点出 发,探讨了教师自组织(Self Or ganization)对实践性 知识发展所起的作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缄默性和内隐性决 定了这种知识的难以言传性。而要真正实现教师知识的共享,教师之间就应该建立一种真诚、信任、合作与对话的关系。
刘强以实习教师作为个案,研究了互动对实习教师实践性知 识获得与转化的影响,得出对于实习生而言和重要他人之间 的互动和由此引发的反思是促进实践性知识发展的关键。除 了面对面的合作方式外,王陆等以处于在线实践社区 (Communities of Prac tice)的三位成熟老师和一位新 手教师为个案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访谈法和统计分 析法,探究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建构问题。研究发现新手教 师和成熟教师间的互动能有效促进双方的教学改进。
纵观上述分析,国内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内容丰富,但 从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途径上看,国内合作学习视域下的教 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相对较少。其次从研究对象角度看,以不 同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为研究对象的文献鲜见。从研究内容 的角度看,对影响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机制进行考察的研究 匮乏。再者,大多数研究都是从横向共时的角度考察教师实 践性知识,从历时的角度考察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研究几 乎还是空白。
六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发展方向 合作视域下的实践性知识研究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 思维方法和知识发展途径,有助于教师完善自己的知识结 构;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意识;
有助于教 师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有助于提高教师对自己的身份 认同;
有助于教师实现职业愿景。在肯定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 基础上,我国研究者刘旭东、陈柏华指出了该领域研未来发 展的方向:由于研究者所持立场、角度不同,教师实践性知 识的内涵任然存在模糊性,进一念的关系是未来研究的方 向;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要与具体学科相结合,探讨对于 不同类型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实践性知识是如何生成、 发展和管理的;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本土化问题也应是今 后我国实践性知识研究的方向:我国教师和西方教师所处的 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不同,各国的教育制度也有差别,对教 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立足本土情况才能获得对教学实际有 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
重视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的多元化:
实践性知识研究的难点在于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合理、周密 的研究设计是研究结果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可以采用课堂观 察、课后访谈、分析教师反思日记等多种方式,聚焦教师实 践性知识发展,藉此对教师呈现教师的行为和话语,重视教 师自己的意义解释,以揭示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特点,以 及影响他们获取和发展实践性知识的可能性因素及其相互 关系。跨学科的思维可以使实践性知识研究突破传统的研究 范式,提高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参考文献】 [1] Faridah. Sustaining collaboration:English as alecond language and content - area teacher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1 (27):463 -471. . [2] Friend,M. & Cook,L. Interactions:
Collabora tion Skills for School Professionals. WhitePlains,NY:Longman,1992:5. [3] Hargreaves,A. Changing Teachers, ChangingTimes:Teachers’Work and Culture in the Post - modern Age. London:Cassell,1994:XIII. [4] Hsiu - Ting Hung,Forming a Change Environ ment to Encourag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hrough a eacher Study Group. Teaching andTeacher Education, 2013 (36):153 -165. [5] Doppenberg,J. J. Collaborative Teacher Learn ing across Foci of Collaboration:Perceived Ac tivities and Outcomes. Teaching and TeacherEducation,2012 (28):899 -910. [6] Kitty,K. Factors affecting teacher’s participa tion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activities. Teaching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3, (19 ):149 -170. [7] Little,J. W. Teachers as Colleagues. In Lieber man,A. Schools as Collaborative Cultures, theFalmer Press,1990:124. [8] Opportunities & Challenges in thedevelopment ofteacher’s knowledge:the development of narra tive authority through knowledge & Communi tie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1(7):667 -684. [9] Miller. Creating Foundations for Collaboration inSchools:Utiliz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 nities to Support Teacher Candidate Learning andVisions of Teaching [J]. Teaching and TeacherEducation,2012(28):9799 -989. [10] Thomas H. ,How the Structure and Focus ofTeachers Collaborative Activities Facilitate andConstrain Teacher Learning [J]. Teaching andTeacher Education,2010 (26):389 -398. [11] 陈柏华.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回溯与反思 [J]. 教育发展研究,2012(8):59 -64. [12] 陈芳. 加强教师合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 教书育人,2008(27):70 -72. [13] 程凤农,唐汉卫. 教师自组织:教师实践性 知识管理的一种组织方式[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
34 -37.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