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读”法的意义 现行的语文教育模式或者说方法试图把灵动的语文知 识和能力,当作一种可以通过反复机械训练便能练就的技能 来传授和培养,因而句子被主谓宾等概念和各种逻辑关系分 解得支离破碎,优美的文章也被句子含义、段落大意、中心 思想、艺术特色等分析得体无完肤。
其实五千年的历史中,语文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 效且符合语言文化特征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语文学习的学科 目的唯阅读和表达而已。阅读和表达的基础是什么?是仔细 的观察吗?是生活体验吗?是理性思考吗?不,都不是,阅 读和表达的基础绝对是语文积累。观察、生活体验和理性思 考并非只有学习语文需要。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方法就抓 住了语文学习的这一关键点——积累,因此强调“读”。现 在称求学为读书,大概与古人强调“读”是有密切关系的, 读书就得“读”,至少学习语文就得这样。古人在几千年的 历史中都强调“读”,而且还“读”出了李白,“读”出了 杜甫,“读”出了欧阳修,“读”出了苏轼,“读”出了曹雪芹;
“读”出了楚辞,“读”出了汉赋,“读”出了唐诗, “读”出了宋词,“读”出了元曲,“读”出了明清小说, “读”绝对是语文教和学的精华。
二、传统“读”法的实施方法 在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学科,应当继承古人注重 “读”这一精华,让“读”成为贯穿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 旋律。
小学六年,也就是义务教育一至六年级,教学目标就 是积累和感受。一、二年级让学生学习一些动听的儿歌、精 美的现代文片段和易懂的古代诗歌,教师的任务就是带领学 生识记汉字,带领学生有节奏地朗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 感受语文的美。这一阶段,如果不是学生质疑,教师绝对不 能主动讲解。三、四年级让学生学习一些现代短诗、精美的 现当代短文和浅易的古代诗歌,教师的任务仍然是带领学生 有节奏地美读,流畅地背诵。这一阶段,教师除了每两周选 一篇例文稍做讲解,让学生仿写作文外,仍然不能主动讲解。
五、六年级让学生学习一些现当代诗歌、稍长一点的经典白 话美文和古代诗歌,教师仍然以领读为主,可以在学生背诵 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绝对不能讲解分析,每篇文章的讨 论时间不能超过朗读背诵的时间。这一阶段,作文仍然以仿 写为主,教师也可以布置题目先让学生写作,讲评时出示例 文,跟学生共同总结经验,知晓不足。
经过小学六年的积累,学生脑海中的语言材料已经不少,对语文的美也有了感性的认识了。于是进入初中阶段, 也就是义务教育七、八、九年级,此阶段应当仍然以积累和 感受为教学目标。与小学阶段不同的是,在教学内容上现当 代诗歌和古代诗歌抒发的情感可以稍微复杂一点,现当代文 反映的社会生活可以更丰富一点,外加浅易的有现实意义的 文言文;
在教学方法上,仍然以读为主,读出节奏,读出感 情,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一定要引导学生讨论,学生讨 论后教师可以稍作分析,但分析仍然是次要的,分析的目的 就是要让学生觉得语文确实美。作文则采用先点拨后写和先 写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高中阶段要学当代诗歌,读现、当代意蕴深厚的散文, 读古代经典的诗词曲名作,读外国文学经典作品。如果把小 学、初中阶段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叫做“品读”或“读品”模 式的话,高中阶段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则可以叫“评读”或“读 评”。讲得更精确点应该是“读评”,即:既读又评,先读 后评。“品”在学习者自身,教师可以不参与,“评”当然 也在学习者自身,但因为难度的增大,教师必须参与其中, 否则就会漫无边际、放任自流。前两阶段,以“读”为主, 以“品”为辅;
而这一阶段,“读”与“评”并重,要求带 领学生“读”的时间跟引导学生“评”的时量基本相等。作 文则力求去掉模仿痕迹,强调写出个性和特色来。
至于教学内容,则应当分地域共同研究编写,力求各地 都有富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力避现有教材中频繁出现的小学、初中、高中学习同一篇文章的现象。强调语文学习教材只是 例子,课堂只是引子,语文教材要精简,要让第一线的教师 有时间把学生领进图书馆,引向课外、引向阅读。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