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国际物流,就是组织货物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国际物流的实质是按 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依照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 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与交换,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 配置。
国际物流业务必须以法律为保障,通过法律来调整国际物流关系和规范国 际物流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我国的物流法律与物流经济并没有同步发展,目 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和统一的物流法,我国现行的调整国际物流方面的法律 法规都散见于关于物流各个环节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国际条约、国际惯例以及 各种技术规范、技术法规之中。
在物流法律的研究中,我国某些法学家提出物流需要立法的建议是有积极 意义的[1],但是,笔者认为:构建我国物流法律制度的困难不在于纵向的物流 法律的缺失,而在于横向的物流法律的整合。针对物流市场准入及监管法律的缺 失,解决的途径是对空白地带立法,这是在白纸上可以画最美图案的道理。目前 物流法律制度最大的困难出现在横向的立法上,即调整物流主体从事物流活动行 为的民事法律规范,即所谓的物流行为法上。
物流行为涉及采购、仓储、运输、流通加工、包装、配送、装卸、搬运、 信息处理等环节,规范这些环节的法律性质属于合同法的范畴,我国已经构建了 包括合同法在内的日益完善的民法体系。如果要对物流行为进行专门的立法,除 了统一性较差的运输环节法律的内容之外,对采购、仓储、加工、包装、装卸、 搬运等环节的规定,基本只能在现行的民事法律框架内对原有的相关法条进行重 述,那样的立法是没有实质的意义的。所以有人建议横向的物流法不需要专门立 法,而适用物流行为各环节已有的法律。但是现有的物流各环节相关的内容,并 不能满足物流环节的法律适用,比如《合同法》并没有相对于物流合同的特别规定;就物流中的运输法部分而言,各种运输方式(海运、航空、铁路运输)的法律差 别很大,国际法与国内法差别很大,目前单是运输法内部的统一都是很困难的事 情。一个规则模糊,可预见性差的物流法律体系,如何去满足物流经济的发展要 求呢 可见,现成的物流行为各环节的法律如果不经过有效的整合而应用于物流 法律,那只是一些不成体系的法律碎片而已。如果不对这些法律碎片进行整合, 而是进行简单的拼接,难免会出现物流法律体系构建的困难以及体系内的不衔接 甚至冲突的异象。
二、系统论思想对国际物流法的启示 构建国际物流法体系以及整合法律体系内部各环节法律,首先需要确定物 流法律的理念,或者说探寻物流法的基本精神。这需要从物流的概念及物流系统 的基本特性作出分析。
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 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客户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 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
目前,各种物流理论研究都一致认为:物流学科不仅仅是将传统的运输、 仓储等部门的简单加法,而是要让物流中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融入整个理论体系中 [2],这个理论体系就是系统论。物流不仅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科学的理念。如 果将物流作为一种活动,本身实际上早已存在,如运输、仓储等任何物品的流动 过程,但现代物流却不是简单的活动,而是能使这些单独的物流活动有机协调, 以达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管理目标。国际物流尤其强调系统化,强调每一个 具体的物流活动都是整个物流系统中的一部分,需要与其他环节的协调和优化组 合,从而使系统成本最低、效率最高。
因此,在构建国际物流法律时,系统论的思想应当是物流法律所具备的根 本理念。
任何法律均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成为划分不同法律 部门的标准。而国际物流的范畴决定了国际物流法的含义和基本范筹。国际物流 法是为调整国际物流活动产生的,它是与国际物流活动有关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 范的总称。国际物流法是以国际物流活动为基础的,国际物流法的精神应该体现国际物流活动的本质。物流活动根本的特征是系统性,用系统观点来研究物流活 动是现代物流学的核心思想[3]。因此,构建国际物流法需借鉴系统论的思想运 用系统分析法,注重系统整体的协调以及内部各级子系统的相互关系,注重物流 法律体系的整体性以及物流各环节法律的衔接和协调。
三、系统论的法律表达融贯论与整全法 如何使用法律术语将物流学的系统论思想转化为物流法的基本理念,学界 鲜有涉及,本文借鉴法哲学的方法论,略作探讨。
在当代哲学中融贯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英语世界极为重要的哲学家如 奎因的知识论与罗尔斯的政治哲学,都可以见到融贯在他们的理论中占据了重要 的地位[4]。在法律领域主要有两种融贯理论,一是关于法律体系的融贯,另一 种是在法律推理/法律论证中的融贯。
在当代法理学中也有许多学者探讨融贯与 法学之间的关系,而一般认为德沃金在《法律的帝国》中所提出的整全法(Law as Integrity),是法学融贯论的重要代表。
德沃金的融贯论可作多维层次上的理解: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的整全 法,在司法语境中的整全法。在论述法的整全性时,德沃金一贯地认为整全性是 法的原则,可以分为立法的整全性原则和审判的整全性原则。它们要求立法和司 法在原则上保持整个法律的融贯性(coherence),尤其是法官必须把他们所控制的 法律视为一个整体。整全性要求,只要有可能,社群的公共标准必须被做成或看 成,表达处于正确关系之正义与公平的单一融贯体系[5]。
德沃金理论的证成目标是法律体系的融贯,所谓法律体系的融贯所关注的 是使整个法律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达到融贯。在一定意义上,法律体系的融贯是 德沃金融贯性方法论所要达致的目标,并不是德沃金建构性解释理论的逻辑前提。
尽管西方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家对德沃金融贯理论存在批判和争鸣,尤其是德沃金 的原则理论存在瑕疵,但他的理论对于把物流系统论转换成物流法律的理念是有 借鉴意义的。从本体上,物流法律作为包括原则、规则和政策的整全法体系,国 际物流法律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达成协调一致;在方法论上,通过对国际物流法 的基本原则的论证,以融贯作为法律论证的标准来证成。正因为国际物流法律规 范性的融贯与物流社会实践的相关性,制定国际物流法被解读为表达了制定它们 的立法机构中最优势的一个融贯信念体系[6]。融贯性应当作为国际物流法律制 度的基本理论体系的特性。以融贯性作为物流法律的精神来审视本文前面提到的 运输法的统一难题,不难发现运输法领域所缺乏的正是一种整全法的基本理论支持。当代人们对于运输法的不同质性所造成的不统一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并试图 寻求共同的原理基础,实现法条之间的相互兼容。国际物流运输方式有远洋运输、 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公路运输以及由这些运输手段组合而成的国际复合运输方 式,与各种运输方式相对应的国际法律有国际海上运输法律公约、国际铁路运输 法律公约、航空运输法律公约及多式联运公约,上述公约存在着明显的不统一。
谁也不能否认,航空运输和铁路运输切实存在共同点[7],而运输法各部门法保 持着各自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与其说是缺乏运用民法技术对运输法则作出最大化 的概括、抽象,在繁杂的细节中找到关联的法律结构进而塑造运输法的基本原理, 不如说是缺乏融贯信念和整全法精神。
正如德国著名法学家、外国私法与国际私法研究所所长J. Basedow教授指 出的:如果以为这是运输实践需要的法律,就容忍运输法的这种零碎、分散,这 是对现实存在的混乱状态的屈服、投降。所以这种姿态是不能让人接受的,法学 研究的任务是要克服这种离心、混乱的状态。只要持续地寻求一般价值才能使法 律保持起到社会调整工具的功能。[8] 运输法的不统一并非仅限于国际公约的层面,国内立法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我国《海商法》是获得了国内和国际社会良好评价的国内立法, 尽管它具有适度 超前性和先进性,但作为一个特别法它显著的特殊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法 学专家提出《海商法》与一般法不协调,海商法修改时应遵循法制统一原则[9]。
这亦反应了任何法律不是一个独立王国,而具有整全法的要求。可以这样说,今 后物流相关领域的立法指导思想,应当具有整全法的要求,具体说来就是,运输 法不能局限于运输领域,而应当考虑到与相关法律的融贯性;物流其他环节的立 法也应当考虑到与各环节法律的相互融贯,融贯性是国际物流法的重要品质。
四、国际物流法融贯的技术基础物流与交通运输的内在关联性 构建一个整全的国际物流法体系,在体系的框架里面各个流程的现行法之 间需要形成有机的联系,这种联系需要以其中一个重要流程的法律作为主导,把 各个流程的法律统帅成为一个整体。有人认为制订国际物流法最可行的方法就是 分析国际物流的主要环节,提取一个已经形成完整的法律制度并具有很强的国际 性的环节,以此环节为中心,在该成形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10]。
寻找符合上述条件的国际物流主要环节,可从物流与交通运输内在的关联 进行分析。物流的狭义概念,是指物品的流动,流动指位置的移动而非商品货币的流 通。西方国家对物流的定义都是从物流管理的角度进行定义[11]。物流是社会经 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于物资实体空间位移活动需要采用一种新的管理方式、运 作模式加以指导之时出现的一种概念。物流概念是个舶来品,最初来自于Physical Distribution,指商品实物的配送,是商业学科市场营销里的范畴。以后又出现了 Logistics(后勤),再后来又有了Supply Chain Logistics,即供应链物流。从物流的 概念可见,物流的英文Logistics不是商业学科中的营销,也不是经济学科中的流 通,而主要是交通运输学科中的运输[12]。而美国的物流用语,由实物配送改为 运输,是对物流本质的科学选择。
可见物流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莫过于使物品产生物理上的位移,其他环节均 是围绕该位移而发挥作用的,即物流系统中,起着核心主导功能的环节是交通运 输环节,国际物流活动中国际运输更是运输环节中的重要环节。国际物流法律建 构的核心任务也在国际运输法律的统一部分。
作为国家经济活动的重要领域通常以交通运输 这个概念被使用,是因为 交通和运输所具有的很高的内在相关联系。一般而言,交通被认为是各类运输和 邮电通信的总称,是人、物和信息的传播递送。而运输是将物品和人员从一地运 送到另一地及完成此类运送的过程,或可简单解释为人和物的输送。交通运输在 各个层次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较为注重其中运输的内涵。
可见,传统意义上的交通运输的内涵已经自觉地蕴含了物流的内核,而物 流中的运送环节更侧重于私法范畴的委托他人经由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 道等各种运输方式独自或组合完成运输。国际物流与本文所研究的私法上的国际 货物运输在技术上有很大程度的关联,因此,以国际货运运输法为中心,统帅国 际物流法律制度的可行性非常大。
专家也认为,建构国际物流法的关键一步,是实现国际货物运输法的统一。
以何种运输方式的法律来统一国际货物运输法,需要运用历史与比较分析法作出 考量。以海上货物运输法为基础统一国际货物运输法,相比于其他运输方式可操 作性更强,各方异议也更少。
具体原因可作如下分析。其一,海上运输成为最早遇到国际统一化问题并 着手通过国际立法解决的运输方式,国际岸上运输的很多制度即源于国际海上运 输,因此二者本身有很多共通性,具有某一种运输制度扩张适用的制度基础。其 二,海上运输在国际多式联运甚至国际物流中的重要地位,海运是国际多式联运中不可或缺的运输方式。在国际多式联运的全程运输中,海运相比其他运输方式, 虽然耗时最长但价格也最便宜。这一地位也决定了统一运输法的制定离不开海上 货运运输法的应用。其三,各种运输方式的国际公约中,航空运输与别种运输方 式相差较大,在多式联运中适用也较少,以其为基础的统一缺乏适用基础;调整 国际公路、铁路和内河运输的国际公约起步晚且数量少,没有引起过多的关注, 所以也不适宜成为运输法统一的中心。而海上货物运输公约的发展则有着上述公 约没有的优点,海上货物运输法天然具有趋同性的特点,即各国具有统一海上货 物运输法的欲望,实现海上货物运输法的最大化的统一。面对差异巨大的国情和 不同利益的较量,《海牙规则》、《海牙维士比规则》、《汉堡规则》三大海运 公约仍分别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并生效,其背后的力量不容小觑,这也是其他 运输公约不能与之相较的。更何况当前旨在统一前三大海运公约的《鹿特丹规则》 的通过,已为国际门到门运输的法律统一展现全新的视野。分析以上条件可以认 为,国际货物运输作为国际物流的中心环节,在国际运输法统一的基础上是完全 可能成为国际物流法制订的基础的。
从上述分析同时可以发现,建立以海上国际货物运输法为中心的国际物流 法律模式中,海商法为这个法律系统之龙头是毋容置疑的。海商法将在国际货物 运输法统一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主要是由于:海商法所体现的国际性、包容性、 平和性、自由性、效率性、机动灵活性,也许正代表了人类将来全部运输法律的 发展方向[13]。
五、《鹿特丹规则》对国际运输法向国际物流法嬗变的实证法意义 《鹿特丹规则》又称《全程或部分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法公约》(United Nations"Convention on Contract of Carriage of Goods Wholly or Partly by Sea,2008) 是联合国贸法会组织制定的旨在调整以海上货物运输为主的门到门运输的国际 公约, 是国际社会继《海牙规则》和《汉堡规则》之后,在统一国际海上货物运输 法律方面的最新成果。《鹿特丹规则》的立法进程可以追溯到1996年,其中凝结 着国际社会近13年的立法心血,也记载了运输关系方(即航运方与贸易方)利益的 较量和平衡。最终出台的公约文本,大家注意到,《鹿特丹规则》已经不纯粹是 一部海运公约,其调整范围扩大到了包含海运的门到门运输,《鹿特丹规则》体 系庞大,内容覆盖面广,在内容上也已经大大突破了现有海运公约的范围。从立法 实践上讲,已经把本文前面分析的理论以统一的运输法为中心构建物流法律体系 变成了实践,也就是说《鹿特丹规则》已经开始了由国际运输法向国际物流法的 嬗变。这种嬗变,有三大标志性的成果。第一,统一责任制度基础。海上运输法 走出它的独立王国,这是各种运输方式法律统一的前提。《鹿特丹规则》在承运人责任制度中有两个最显著的变化:一是航海过失(包括驾驶船舶过失和管理船 舶过失)免责取消。与管理船舶过失免责取消相对应,承运人谨慎处理适航义务 的时间不仅限于船舶在装货港开航之前和开航当时,而贯穿整个航次,这两者是 有着内在联系的。二是承运人责任限制金额提高。责任限额很高,绝大多数情况 下,货物灭失货损坏的金额达不到承运人责任限制金额。这就使得各种运输方式 的法律规定趋于一致,在此基础上建构统一的物流法才有基础。
第二,扩大了公约管辖的主体。《鹿特丹规则》增加了履约方,履约方是 指承运人以外的履行或承诺履行承运人在运输合同下有关接收、装载、操作、积 载、运输、照料、卸载或交付货物任何义务的人,以该人直接或间接地在承运人 的要求、监督或控制下行事为限。履约方包括履约方的受雇人、代理人及分合同 人,但以其同样履行或承诺履行运输合同下承运人义务为限。从上述定义可以看 出,鹿特丹规则中履约方的含义相当广泛,从海运延伸到陆运,几乎涵盖了承运 人之外参与到整个货物运输过程中的所有人,不仅包括实际履行运输合同项下义 务的人,而且包括中间承包人;不仅包括参与海上货物运输部分的人,而且包括 参与陆上运输部分的人;不仅包括参与运输的当事方本人,而且包括其受雇人、 代理人及分合同人。可见,国际物流相关的经营主体,绝大部分被囊括进这一个 国际公约里,进一步保障了运输的法律制度与物流法律制度衔接的可行性。因为 在一个法律关系中,主体是定性该法律关系的要件之一。在一个完整的国际物流 活动中,主体多而复杂,法律制度设计一个统一而明确的主体框架,将国际物流 的参与人都纳入到统一的责任义务框架下,对以后的国际物流立法意义重大。
第三,为物流单证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传统的国际海运公约和国际海运实 践中提单占据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国际物流业务与传统的海运业务相关性很 强,但是在业务性质、服务功能等诸多方面上却有明显的区别,传统的海运提单 难以适应新的包含海运在内的物流业务的发展。目前在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关于 国际物流业务的单证标准,而物流业务中因为缺乏有效的物流单证而存在风险 [14]。目前亟需一套有约束力的多边法律机制统一世界范围内对除提单之外的物 流业务单证,以达到国际物流单证的统一及操作程序的规范化。《鹿特丹规则》 以运输单证取代之前运输公约的提单,弱化了传统提单的地位[15],并专门规定 了电子记录的内容,正是满足为发展新型运输相关业务单证留下空间的这种需求。
尽管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对是否加入《鹿特丹规则》抱着一种谨 慎的态度,从立法价值取向看,大家关注的不仅仅是本国航运与贸易的利益,而 是一种整体利益或根本利益[16]。这种所谓整体利益或者根本利益中,蕴含着物流法律的整体性价值体系。
六、结 语 通过上述理论分析和实践证明,国际货物运输作为国际物流的中心环节, 在国际运输法统一的基础上是完全可能制定国际物流法的。而且从目前情形来看, 《鹿特丹规则》已经设立了履约方制度,将辅助承运人运输的人员包含进去,那 么将物流中的储存、装卸等主体全部统一调整也不是不可能。因此笔者建议,随 着《鹿特丹规则》的推行,我国在修改《海商法》之时或之后,需要有立足于构 建国际物流法的考虑,建立一个以国际货物运输为中心,同时将储存、装卸、搬 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部分全部予以包括的国际物流法律。这 是被我国相关行业在考虑新的运输法公约带来影响及应对措施时会忽略的问题, 也是需要从更高的战略高度认识的问题。国际运输法律已经开始融入了国际物流 大系统,国际物流法的价值体系和制度设计将面临一个新的开始。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