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省教师的人文魅力对于促进中职生走近教与学之 沟通的意义,中国哲学素来崇尚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 厚之美 这样一种从容、和缓的文化沉淀,往往具有如老子所言 的上善若水之柔韧而强大的能量。孔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 厉色,而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与之商榷的口气。
这是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他在《论语• 阳货》中说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里描绘的是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 休养,苍天还需要言传吗?这里终极传递着一种朴素的、温 暖的生活态度,孔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鸟瞰当前, 似乎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这样一个苦涩而难解的发问:我们 能否或者说我们为什么不能平凡、真实和快乐地生活?究其 原因,是“由于我们文化传统中陈义太高,对人的期待和要 求太高,事实上即使个人竭尽全力也不能真的践履笃行,这 就不可避免地弄虚作假”,加之“我们精神文化中尚有许多 神圣的、虚灵的幻象需要消解”[l〕,使我们难以过上平凡、 真实、快乐的生活。面对一个基本不能迎合“拔尖教育”所 期待的中职生群体,中职校教师是不是更应该安静地、朴素 地追问一下我们能否真实、平凡而快乐的接纳并和他们一起 教与学。细细思索中职教育的种种困扰,不禁想起中国古代 兵家一说: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 如筑堰。这是来自古老的华夏文明一个柔软无比却生生不息 的哲学召唤。我愿意坚守即使我能给这些孩子的仅仅只是极 微弱的一点点信任、肯定与鼓励,就我们每一个体生命的不 易所以可贵而言,也一定是极其温暖的!这种温暖并非绝对 纯美的,而是我们对于生活磨砺的体验、咀嚼之后的一种超 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以同情的目光理解我们自己和这个 世界。
三、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沟通导向 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传递给孩子的是一种平等共处的尊重与温暖,是在和学生对话中自然流露的教师的内 部倾向。这种温暖的传递,很多时候是借助非言语性的途径 渲染出来的,是教师内在人生修养的一种情绪化的直接外射 表达,并非仅仅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就能做到,正如卢梭所述,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 或自由地发展”。中职生大多敏感且固有怀疑―无论对于自 身还是对于教师。我们只有抛开习惯的评判,以一种真诚、 豁朗的视角,深切地关怀他们的经历和幸福,对他们毫无保 留地显露无微不至的非评价的接纳性的温情,真正倾向于与 之共感的境界。只有这样,温暖才有可能从教师的言谈话语、 姿势、动作、眼神、表情中自然流露出来,以十分柔软的渗 透感染中职生一度尘封的心灵。
四、从写作教学观照笔者关于教与学之流转的实践 写作训练是中职语文教学中最难的一环,学生多“谈虎 色变”,声称没内容可写,无感情可抒,拼不长字数凑不出 中心。课堂上他们常常了了应付,不少白卷上交,逃课者匆 匆。作为中职语文教师的我非常清楚这些孩子原本薄弱的文 字基础以及他们对传统写作训练的消极情绪。引用《菜根谭》 里一句,“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通之,毋强开其 所闭;善移风化者,当因其所易而渐及之,毋轻矫其所难。” 教师若不考虑他们的具体能力与实际心理,不肯放低视线就 势而行,执着于急速强化训练只会激化他们比初中阶段更为 强列的恐惧心理与放弃情绪,因而日常教学中,我尽量避免横向成绩排名来评判学生能力之高下,尝试多方了解学生学 习紧张的内因并相应采取放松导入。写作选题上尽可能贴近 他们生活中经常和将来可能面临的情境话题,利用青春期比 较喜好自我表现的心理倾向,在动笔写作之前鼓励他们畅所 欲言,赞许每个人学习尽可能准确、个性地用文字向外界表 达自我,自己愿意说什么就写什么,能想多少就写多少,不 强求规定字数,不弄虚作假;遇到少数实在不愿动笔者也请 其交上写好题目和名字的白卷,有能说明为何无话可说或不 写之情由者,看自圆其说之说服力如何也给予成绩多少。这 种表象上似乎一让再让的“示弱”建议,正是为了让学生充 分信任有“后路可退”不是被强迫与威胁,于是我惊喜地发 现此番一来学生们对于写作训练的恐惧状态明显放松,白卷 现象基本消失,甚至还能喜悦地看到一些平时常爱和教师唱 反调的“捣蛋鬼”非常有趣令人惊叹的笔墨。中职生相比那 些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们有着许多令父母,老师遗憾的不 足,但我一直信奉“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 发光”。每每在一篇不论字数多少的作文里,我要求自己至 少找到一处即使简单到某一字词,划上波浪线,注上一个 “好”的评语。曾经有一“闻名全校”的“旷课将军”学生 在拿到我批改过的作文之后,惊喜若狂、激动不已也满腹狐 疑地跑来问我:“这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得到的作文的好评 和老师的加油!怎么可能呢?”其实他的作文分数并不高,但 是那轻轻的一道波浪线和那个小小的“好”字,我确信他一定能够暖暖的感受到,我没有传统偏见而是真诚地对其每一 个闪光处的尊重、肯定与赞美。这种淡淡的表达往往使得不 少常被认为“刺头”的不易沟通的孩子在我这里放下防御态 势,亲近我转而不在排斥语文课,开始自发、积极地与我共 进。
五、中职教育成功的最佳目标往往不是最有价值的苦求, 而是当下最有可能实现的细节落实 曾经有一次智力竞赛: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罗浮宫失 火了,情况是只允许救出其中的一幅画,你会救出那一幅? 在成千上万个答案中,作家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奖金,他 的答案是:“我救出离出口最近的那一幅画!”―成功的最佳 目标往往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当下最有可能实现的那 个!有人叹曰: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现实经常是令人费 解和难以相处的,中职校的教师或者学生大概时常都不免感 觉和现实关系紧张,有时也许还以敌对的态度看待周围现实。
正处于青春期激情躁动且叛逆色彩浓烈的中职学生,与传统 课堂教学、教材、教法乃至教师之间从情感到认知都不同程 度地存在着一触即发的矛盾冲突。我们只有转变传统思路中 教师地位的主导意识,认识与接纳他们的既定底子,避开可 能产生的正面冲突与消极对抗,婉转地引发他们主动敞开自 己一这大概将是中职教育离困惑出口最近,最有可能实现教 与学之流畅对话的方向!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