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方案 > 规划方案 > 创新教育下的职业教育特点与启示|职业教育启示

创新教育下的职业教育特点与启示|职业教育启示

来源:规划方案 时间:2019-11-11 07:53:22 点击:

创新教育下的职业教育特点与启示

创新教育下的职业教育特点与启示 一、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历程 (一)新加坡政府的重视与投入促进创新理念的形成 新加坡国土面积小、自然资源匮乏。用他们自己的话说 就是“我们没有什么矿产、工业产业等领域可以投资,唯有 对人的教育和培养是值得大力投资的。”正如新加坡总理李 显龙所言:教育是我们未来最关键的投资和使我们在变化的 世界中可以生存和繁荣的最有效的战略。因此新加坡政府非 常重视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在政府高度重视与巨大投入下, 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适合经济建 设的创新型人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重视实用性和超前 性,着重培养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培养学生在不可预测的环 境下生存,强调终身学习,培养员工终身受雇能力。[1]使 职业教育始终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不断变化发展的 未来需求,为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新 加坡政府还制定了“全国创新行动计划”,设立了“研究、 创新及创业理事会”等,力图建立一个“新加坡人人皆为精 英”的国家创新体系[2]。

(二)先进职业教育模式的借鉴奠定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基础 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 工业起步期(1959―1977年)即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初创阶段, 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1978―1990年)即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发展阶段,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1990年至今)即新加坡职 业教育推行“工读双轨计划”和“混合型学徒计划”的改革 与提高阶段。另外,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在借鉴英国、德国的 职业教育模式基础上,形成了“高新化、超前化、国际化” 的职教特色,逐渐朝着“将新加坡打造成亚洲乃至世界的教 育中心、创新中心、东西方的联系中心”的目标前进,取得 了卓越的办学成果,形成了高度认可的职业教育特色。

二、创新教育理念下新加坡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是前提 一是国际化合作办学。新加坡的理工学院都有和国外高 等院校合作的经历,并且每年都会输送老师和学生去进修。

二是国际化课程开设。新加坡理工学院、义安理工学院等学 校通过开设辅修课程,例如,亚洲经济发展、海外商务研究、 东亚经济和国际企业入门等,使学生树立国际化的职业理念。

三是国际化课题研究。新加坡理工学院采用弹性学分制,不 断改革和优化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与国际前沿 接轨,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实习相结合、海外训练与本地企业 训练相结合、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让学生在接受广 泛专门技能训练打下稳固的基础,并掌握最新国际发展动态 同步的经验技能,为进入工作岗位做好国际化的准备。[1] (二)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是保障新加坡的理工学院秉承“用 明天的科技,培训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的教学理念, 提倡自下而上的创新,自上而下的支持。采取“少教多学”、“教学工厂”、“PBL”、“工读双轨计划”等方式使学生 增强求知和应用能力、团队精神及学生的信心;
采用模块学 分制使学生接触不同的专业,发挥不同的专业特长;
采用全 方位营造生产实践环境的办学理念,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 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里。这种环境上 的创新,将岗位需求化为教学目标,将职业技能融入教学内 容,将工作任务导入学习过程,使学生快速融入职场的生态 圈,学以致用。[3] (三)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 新加坡的理工学院有80%的师资来自企业的业务骨干, 大多数是有工作经验的一线技术型人才、工程师、设计师或 经济师等。选聘时主要考虑专业工作经验、技术掌握与项目 合作开发能力,对选聘人员的学历、教师资历等要求稍低。

[4]某些理工学院每年要保持有35%的教师与企业合作进行 项目开发工作,不需要上课,然后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行业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将所学知 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里,与社会无缝 对接,毕业后就能适应企业的工作岗位。

(四)无界化的管理理念是助力 无界化是新加坡的理工学院鲜明的校园文化,它打破学 校与外界各种组织,以及学校内部各种组织的界限,强化团 队合作和协同创新,促进资源和人才的融合,项目与教学的 交流,整合更多综合科技创新与应用机会,强化学院的灵活“度”与反应能力,实现管理的智能化。[5] (五)先进化的网络管理是手段 新加坡的理工学院信息化程度很高,拥有非常发达网络 基础设施和先进的应用软件系统,校内网络将教育、学习、 科研、办公、管理和行政等各种系统结合起来,对校园的知 识管理、校园管理、人事服务、财务服务、通用管理以及学 术和学生事务资讯等方面实现一套完整的信息系统,达到管 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学生在校园里可以随时上网, 学校还可以通过视频会议面试招聘一些海外员工以及实现 学生网上学习。节省了很大的人力资源,提高了办事效率。

[3] (六)协同化的政产学研是实施的支撑 新加坡政府对职业教育支持力度非常大。在社会经济发 展和社会需求变化所需的新专业,无论从新专业的论证、软 硬件设施,师资的提供等方面都会给与大量的资金补助。同 时,在新专业设立初期,还会专门牵头成立咨询委员会,由 企业、政府和学院共同组成,来讨论新专业的课程设置、教 学方案等方面内容。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使新专业的教学更 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另外,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 企业会根据专业内容无偿向职业学院提供资金和先进的实 训设备,并补贴实习学生费用。[3]这样既可以为学生创造 较多的实习机会,也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项目中接触最新的 机器设备和技术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锻炼了他们的实际能力,提升了他们专研创新的积极性。[6] 三、新加坡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我国职业教育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 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中高职院校1388所,10万个专业点, 2682万在校生,每年为社会输送毕业生1000万人,为中国经 济社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了 有力的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 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 时间的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7] (一)优化高职教育的专业布局 首先对接产业,优化调整专业整体布局。从国家发展战 略、地方区域行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的高度,确定每一 所高职院校的发展定位,根据定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优化调整专业整体布局,实现错位发展、特色立校。按照“优 化整合现有专业、做强特色专业、量身定制紧缺专业”的策 略,整体布局淘汰优化改造老专业,申报扶持新专业。其次 深化产教融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学制订专业人才 培养方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共同实施“五步走”路径:
市场调研,系统梳理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工作任务和职业 能力分析,因专业制宜,将“技术技能人才”高职人才规格 细分为技术型、技能型、素质型等亚型――课程转换,因专 业亚型不同,构建不同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及课程内容 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与审定。再次开展专业教学标准及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专业标准是对“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的基本要求,是衡量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 标尺,也是开展专业内部质量保证和社会用人单位选用高等 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重要参考。高职教育服务面向地方区域和 行业经济,故各地应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引导特色发展, 真正发挥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就业、改 善民生,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真正形成人才 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关系。

[3] (二)强化高职教师的专业化能力 教师是高职教育的关键因素,目前“双师”素质教师队 伍建设仍是薄弱环节。[3]因此要保证新进教师的专业工作 能力,对企业引人有一定的鼓励措施和保障,修订人才引进 的制度;
另外提高在岗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在学校和企业 之间建立人才交流互通机制,通过参与企业行业调研、产品 研发等项目,了解行业发展动态,追踪最新发展态势,更好 地引导专业教学。同时也通过双方的合作,促进人才的培养, 促进双方利益,达到共赢效果。[4]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团 队建设可以按照“区域领军、名师聘用、专业带头、骨干示 范、专兼结合”的思路,按照教师的个人能力与专长分成专 业领军人才、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教师四类人 员进行培养,做到团队成员人人有任务,人人有培养经费, 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以增强专业团队成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考虑师资队伍 的素质要求、人员构成、培训体系等。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 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职业素养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无论是从工学结合、产学研一 体到现代学徒制,形式虽然变化,聚焦社会所需的实践应用 技能培养的内涵一直不变,然而职业教育和社会需求脱节现 象一直存在。实行让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或以行业就业岗位 企业评价参考为主的能力考核方式方法应该要逐步确立。在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前提下,将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与 企业岗位内容要求相结合进行考核,通过实践教学体系让学 生能够尽早地体验岗位要求,培养就业的职业能力。[8]这 一实践内容遵循教育规律,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结合 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模拟仿真训练, 打造实现教学工厂、教学车间、虚拟操作等方式,保证学生 进行生产性实训,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 环节。这样无论是基础实践、专业实践还是综合实践都围绕 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适应岗位需求。

(四)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文化融合 文化建设应该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国正在朝着“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这一目标而奋斗,从近几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5 年我国职业教育所取得的成就来看,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坚持“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现代 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强化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倡导工匠精神”,秉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十六字方针,不断深化技术技能人才 培养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文化建设的过程和文 化育人的过程有机结合,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 度不断增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向 世界输出中国职业教育模式。[9]“办教育要比企业先进, 用传统的方法不行,要超前、突破、创新。要时时创新,人 人创新,处处创新”[2]。遵循“创新思维+终身学习”的教 育宗旨,提升深度化的校企合作机制、规范的教学管理和各 自特色鲜明的及教学模式,以创新和发展的眼光来引领我高 等职业教育工作,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 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君.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对兵团的启示[J]. 继续教育,2018(3):78-80. [2]邹瑞睿.新加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及其启示 [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09):89-91. [3]卜晓苑.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对我国骨干高职院校 建设之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2(01):174-176. [4]符家庆,孙建波.新加坡师资培养对我国“双师型” 教师培养的借鉴与启示[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118-121. [5]王素艳.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创新教育的特点与启 示[J].高等职业教育,2010(12):7-9. [6]魏晓燕.新加坡职业院校创新教育成功因素探析[J]. 江汉大学学报,2012(29):67-70. [7]王继平.新时代新目标新作为[J].中国职业技术教 育,2017(34):5-7. [8]孙��.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以 西安财经学院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13(15):25-26. [9]翟帆.这5年,职业教育升级换代[J].职业教育(下旬 刊),2017:70-71.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