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方案 > 规划方案 > 课程体系改革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探究

课程体系改革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探究

来源:规划方案 时间:2019-11-07 07:58:49 点击: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探究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探究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
课程体系;
实践能力;
创新能 力;
体育院校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2813(2015)11(a)-0150-02 我国最早设立的体育专业为体育教育专业,在当时的六 大体育学院和师范院校里,均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经过近70 年的多次重大改革,体育教育专业已成为比较成熟的专业。

然而随着当前高校的不断发展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 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师资力量、教学 场地与设施、教学软件等各方面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作为我 国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如何跟上高等教育改革和体育学科 发展的新形势,以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的体育类人才, 是摆在体育院校面前的一大问题。本研究依据高等教育体育 学科的教育目标和现实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特点,对 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探讨,以期对 提升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所帮助。

1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问题 1.1课程体系比较模式化 课程体系比较模式化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由于 人才培养模式的固化,从而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和发展空间, 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无法得到实现。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学 内容上,课程内容比较呆板,弹性有限,不能满足学生个体差异性,教材内容与社会发展的衔接不太紧密。尽管许多体 育院校建立了专门实习基地,但仍有一些院校在竞赛组织、 社会体育指导、教育实习、运动训练等领域经验不足,最终 导致教学实践环节走过场[1]。加之实习基地教学设施比较 落后、分散实习管理不到位等,导致与预期效果有一定差距。

1.2课程内容比较理论化 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强调与社会需求的“对口”和“适应”,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比较薄弱,导致学生单项发展突出,而学 生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培养。大部分体 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由于理论课程较多,与社会所需求的应 用型培养目标存在差距,加上一部分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方 法不科学、教学方式互动性有限,从而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 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数体育院校对教育实习、竞 赛组织、毕业论文、裁判实践要求等不太清晰,未能制订具 有本专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

1.3课程设置比较专业化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 设置中,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课程较少,两者之间融合不理 想。培养模式单一,强调共性、忽视个性,使学生潜在能力 未能得到充分发展,突出表现在体育院校课程设置比较偏重 必修课和专业主干课,专业基础课程比重大,专业覆盖面较 宽,综合素质发展受到限制,学生发展过早专业化。

2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方向 2.1以创新能力为核心,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在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体系中,以教育实践为重点,提升 教学实践能力。目前部分体育院校,由于缺少管理经验和明 确的规章制度,教育实践具体操作过程流于形式,导致学生 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效果不尽人意。根据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 标和要求,体育院校应该结合当地教育特色资源,借助APP 教育网络开发平台,积极吸收和利用社会体育资源,建立有 序且规范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和教育实习平台,不断深化教 学模式改革,以满足学生需求。

2.2以专业能力为基础,优化课程设置体系 本科教育(体育教育专业)需要建立以专业能力为基础, 以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课程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专 题讲座与创新能力培养结合的培养模式,以教育实习、裁判 实践、赛事组织、毕业论文为支撑的多维平台,切实培养高 层次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2]。体育教师职业需要具备运动 技术能力和教学实践技能;教练员需要具备指导运动员训练、 比赛、恢复的实践能力。体育院校需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 源,建立以专业能力为基础的课程设置体系,结合各省体育 局资源优势,充分利用体育教师培养优势,建立符合体育教 育领域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要体现基础性、实践性、 选择性,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等 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社会技能。

2.3以教师队伍为依托,转变教学培养观念 转变教学观念,关键要实现从观念转变到实践转变,这一过程实现其实就是消除理论与实践的隔离。在体育教育和 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常有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育方法、 优化教育手段、构建教学实践平台的做法,其实就是在消除 传统体育教育模式与现实社会的隔离,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 的提高。根据本科教育(体育教育专业)学习特点,采取“专 项导师制、全能导向制、副项优化制”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 力的培养和提高。一方面狠抓现有教师资源建设;
尤其是专 项能力突出、业务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队伍建设;

另一方面,积极挖掘社会体育资源,包括中小学优秀体育教 师、优秀教练员及具有丰富经验的体育管理者和体育创业人 员,作为本科生的实践指导教师。

3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改革举措 3.1以实践能力为根本,优化实践课程体系 传统的体育教学主要以培养“体育人”、“技能人”或 “专项人”为取向,而基本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 体育教师要明确学习主体是谁;教学设计理念上要求从以教 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以授予为主转向以导学为主,以学论教;
从探讨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建构认知体育知识体系和新技战 术发展的机制出发,强调对体育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对已有的 专项知识结构和观念的调整;变革单一的被动接受性学习, 使学生借助不同的学习平台,如网络、微信、博客、电视媒 体,通过多样性的学习方式主动获得体育知识和各种专业技 能。体育院校必须考虑到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与社会体育指导四个专业的区别,先划分专业基础能力、专业 核心能力和专业特色能力,然后进一步细分其所需专项能力, 以保证能力培养与课程设置的对应性。从专业实践能力的内 外结构出发,分析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到底需要学习哪些能 力,当前社会需要具备什么能力的人才,并据此设置相应实 践课程,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比例 [3]。

3.2以创新能力为方向,调整课程内容结构 立足学生生存与自身发展需要,以社会发展需要为方向,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根本,确立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应然取向。

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取向的教育视野下,体育专业知识的获 得、专项业务能力的提高、体育创新能力的提高、自我主体 地位的实现,只是体育教育培养目标的部分内容,而培养学 生适应和改造社会的能力,才是我们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最 终目的。体育院校可以降低公共课的整体学分学时要求,以 增加其他类型课程的比例,同时增补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体 育区域课程。在专业领域核心课程方面,可以组织专家来拟 定核心课程设置指南,而不限定课程名称,以便各体育院校 结合自身师资、教学条件和特色来开设课程,加快课程内容 的更新速度,促进课程结构进一步完善,使人才培养与社会 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3.3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深化培养模式改革 体育教学需要突破“讲解示范―练习强化―深化巩固―熟练自动化”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必须实现以用论学、学用 统一、解决问题的三维结合。“体育问题”必须是“客观存 在”的,体育教师必须克服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育问题”的 “去情境化”或与现实体育脱节的“虚拟情境化”的弊端。

实践课程在实践模式方面可以采取叠加模式、平行模式和交 叉模式,由于叠加模式采用“先理论后实践”方式,在一定 程度上会产生“去情境化”,以影响解决问题的教学效率。

而体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同时进行的“平行模式”和体育理论 与教育实践交替进行的“交叉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 这一问题的出现。因此,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 完全可以采用体育理论学习与校内集中实习、校外分散实习 齐头并进的“平行―叠加模式”,完善专业实践内容,使其 系统化、程序化,将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改革落到实处[4]。

4结语 现阶段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不断探索, 不断总结经验,在培养模式上要从注重知识学习转变为知识 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在培养方向上要从注重专业能力转变 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重,突出院校专业内涵,创新培养 理念,形成符合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路径。

参考文献 [1]顾小霞.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 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2):253-256. [2]孙义良,王兵,周贤江,等.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 45(5):61-65. [3]方千华,黄汉升,朱桂林.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 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困境与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 38(6):79-83. [4]李传兵,方千华.新时期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 究生课程设置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9(10):
21-25.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