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方案 > 规划方案 > 临床麻醉论文题目【麻醉医学的临床论文(共4篇)】

临床麻醉论文题目【麻醉医学的临床论文(共4篇)】

来源:规划方案 时间:2019-10-31 08:09:08 点击:

麻醉医学的临床论文(共4篇)

麻醉医学的临床论文(共4篇) 第1篇:如何培养麻醉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考试和评价考试是为了检查是否达到预定教学目标,评定教学质量,考核 各种教学方法的效果,为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提髙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临床麻 醉学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

麻醉专业考试作为检验学生理论知识和临床思维的手段,通过对试卷的分析,可 以评价命题是否合理,判定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发现教学中的不足。通过对中 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04级、2005级、2006级麻醉班医学生麻醉专业考试的试卷进 行分析,谈谈如何培养麻醉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首先,我们要明确临床思维能力的含义。临床思维能力是临床医生在认识 判断以及治疗疾病过程中的逻辑思维方法,也是将疾病一般规律运用到判定特性 个体所患疾病的思维过程,由于麻醉学科的特殊性,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病I眚可 以因种种原因而瞬息变化,所以要求麻醉医生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 理,这样不仅能挽救患者的生命,而且也会带给患者良好的预后。由此足以说明 培养麻醉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试卷的命题要有利于发挥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医学理论考试除了检验医学生是否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发挥医学生 的临床思维,作为评价医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的一项指标。临床病例分 析题是临床课考试常用的题型,题目会给出临床资料,要求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 并且回答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原则,普遍认为这一题型最能考查医学生的临床思维 能力。然而,一般的问答题也能发挥医学生的临床思维,例如“试分析硬膜外麻 醉施行成功后可观察到的生理变化”一题,很难从书本中照搬答案,多数尚未进 入临床的麻醉班学生都反映对于此题感到不知所措,只好从书本记忆中东拼西凑 来答题,答题质量可想而知;
而临床实习即将结束的麻醉班学生反映此题有利于 发挥临床思维,通过平时临床的观察,答题时思路更加系统全面,可涵盖各个知 识点,评卷老师认为条理清晰,得分自然会髙。因此,命题时也得花花心思,让 学生不再是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于逻辑思维的培养, 为进入临床实践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

2早期接触临床有利于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虽然同一批学生在思维方式上会有 差异,但正规临床培训和实践,对于临床思维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面 对同一道病例分析题,例如严重创伤患者的麻醉病例分析,尚未进入临床实习阶 段的麻醉班学生,多数在答题时只会局限于课本的条条框框,看问题过于表面和 绝对化,缺乏深层次的临床思维;
而临床实习即将结束的麻醉班学生,基本上能 按照临床实际操作流程,对术前评估、必要的生命支持手段、麻醉前准备、麻醉 诱导、麻醉维持以及术后观察等进行分析,考虑得更全面和系统。值得一提的是, 曾参加早期接触临床的活动,例如预见习、临床实践讲座等的学生在答题时临床 思维明显更加清晰,这部分学生认为早期接触临床对巩固专业理论和专业思维能 力,激发学习动力和激情起到了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医学生只有在临床实习阶 段才有机会接触麻醉的全过程,理论课的内容将在此阶段得到应用。早期接触临 床使麻醉学生较早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将自己所学与临床实际一一对应,并得到 验证和强化。

3病例小测验和病例讨论有助于锻炼临床思维能力 麻醉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往往会因为考研、找工作等原因而分心, 主动性不够,实习过程反而成为了一种负担,不利于提髙临床思维能力。通过挑 选各个专科的麻醉病例,对实习生进行两周一次的病例小测验,此测验成绩并不 计入毕业总评中。通过评卷了解实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组织病例讨论,对该 病例进行详细分析。病例讨论是一种难度很大的临床思维训练,可使学生对麻醉 术前评估与准备、麻醉术中处理及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的调控等有进一步的认识。

多数实习生反映这种方式不仅没有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反而提髙了他们对实习 的兴趣,有效地巩固了临床麻醉的理论知识,并把理论知识应用在临床实践中, 很好地锻炼了临床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是一名优秀麻醉医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考试和评价考试是为了更好地提髙 教学水平,通过试卷分析判定麻醉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 临床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适应现代医 学发展需要的优秀医学人才。

作者:徐康清,邝立挺,阿依巴拉,吴晓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 科,广州,510080) 第2篇:浅析麻醉医学教育发展现状与改革策略1医学模式的发展 医学模式是指对人的疾病和健康所持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是医学临床实践 活动和医学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框架。在不同的时期,由于人们对健康、 疾病、致病因素认识上的差异,存在着与医学发展程度相适应的不同的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是在生物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同学科分门别类地对人体 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生理、病理状态下的各种生命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 一模式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其将疾病诊断、治疗的立足点放在与生物学变化相 联系的基础上,在确定生物致病因素,阐明机制和形成规律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人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发生的巨大变化,疾病构成、 人口结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健康概念、卫生需求等均发生了显 著的变化,现代医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一一即只考虑了人的生物属性, 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
只重视机体生理活动,忽略了个体心理活动、社会因素等 在疾病中所起的作用。

1977年美国Rochester大学精神病学和内科学教授Engel在题为需要新的医 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中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biopsychosocialmodelofmedicine)这一概念,其主要内容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环 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和卫生服务因素。其内 涵大致包括3个方面:一是把患者看作具有生物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 机统一体而非单一的生物体,要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5个方面考虑 疾病和健康问题;
二是把医疗工作者看作医疗制度、管理、教育、科研和服务质 量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工作者而非单纯的医疗工作者;
三是把医疗工作看作与社 会环境密切联系的系统工作,要从政治、法律、科学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考虑 医疗与外界作用所产生的问题。这一种全新的临床医学模式概括了影响人类健康 和疾病的全部因素,从医学的整体性出发,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 和疾病的综合作用,突出了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它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生 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时代。医学模式的不断丰富、发展及转变,不仅全面地改 造了世界临床医学领域专家、学者对疾病和健康、诊断和防治等的综合认知、判 断标准,同时对临床医学教育也提出了全新的、多方面的要求。

2麻醉医学教育发展现状 20世纪中期以来,发达国家麻醉专业医师的培养多采用毕业后教育postgraduateeducation,PG一E),即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后,经过4~6年的住院医 师专科培训,考核合格后发给麻醉专业医师证书,这样才能合法行医。而在我国, 由于历史原因,麻醉学科总体情况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显著差距,主要表现为人 员短缺、学历不高、投入少、条件差、工作负荷过重以及从事麻醉工作的人员思 想不稳定。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临床医学特别是手术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我国麻醉医学专业教育走的是国际经验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道路。国 家教委于1987年正式批准在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开设麻醉学专业本科,这成为我国 培养麻醉专业人才的一种特有形式。数千名麻醉学专业毕业生经过了5年的基础 医学、麻醉基础知识及麻醉临床专业知识的学习,有的已经成为医院的骨干,但 是我国麻醉学专业人才离实际要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仍存在一定差距。

3医学模式转变对麻醉医学教育的影响 3.1传统麻醉医学教育的弊端 在各种医学模式中,生物医学模式与医学专科化的进程几乎同步,对现代 医学发展的影响也最大。迄今为止,生物医学模式依然是医学界占主流地位的思 维模式,是绝大多数专科医生处理各自领域内医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多年来,我 国医学院校由于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医学思维多半局限于生物医学范围。传 统医学模式下的医学教育在培养模式、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 法上与医学模式转变的实际情况相脱节,表现为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共性制 约和过弱的人文陶冶。

目前,我国的麻醉医学教育仍然过分偏重于传授知识及技能,贯穿以麻醉 基础和临床专业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教学内容上片面追求医学理论、知识 和技能教育,忽视了医学伦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修养,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心理学知识,提高与患者沟通的能力,教师很少教,也不知道如何教;
在教学方 法上形式单一,主要还是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全盘接受,强调教 师在知识传输方面的绝对权威,很少有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的机会;
在教 学管理上,过于强调各种规章、制度,缺乏开放性,学生的活动范围局限于课堂、 图书馆、实验室、病房或手术室,这极大地限制了医学生在自身专业上的进一步 发展,也限制了他们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此外,“先基础,后临床,再实习” 三部曲为主的教学程序,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基础理论的掌握与临床实践能力相脱 节。

传统的麻醉医学教育模式虽然能够为在校医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但随着21世纪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这种传统教育模式在某 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这使我们现有的知识和临床技 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过时。Ramsey等发现医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与从医 学院毕业的年限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现阶段医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医科大学 毕业生,仍然只能是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的医生,与当前社会对医生的要求相去 甚远。

3.2医学模式转变的影响 传统医学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现代社会对 传统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正如医学教育界所意识到的那样,21世纪 医学教育应该摒弃原来的旧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建立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模式教育。医学教育要从重点教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转变到教会学生掌握生物 学、心理学、社会学及其他方面的知识,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虽然新的医学模式已经提出近30年,国内医学院校也相应地对教育模式及 教学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改进,然而旧的医学模式观念仍然对当前的临床教学工作 产生着一定的影响,现有的医学教育与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和形势发展存在着相当 的差距。尽管医学模式的转变已被写入医学教科书,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在人类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的重大作用已为人们所普遍承认,但仅仅从生物学的 观点考察、认识人类的疾病现象,将患者视为单纯的生物体的做法,在医学教育 和临床诊疗活动中仍然普遍存在,人们仍一味地强调生物医学模式框架下的生理 生化指标。因此,将新的医学模式作为指导思想改革麻醉教学工作,对提高麻醉 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3.3循证医学的产生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不仅对医疗实践,而且对医学教育 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改变目前大部分临床医学的状况,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 把循证医学知识引入教学活动中。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的概念是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 的David!•Sackett教授于1992年正式提出的。循证医学的含义为遵循证据的医学”, 其公认的定义是:明智、慎重、准确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结 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并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制订出每个 患者的最佳治疗措施。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即在个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从日新月异的医学科学发展中获取最新、论证强度 最高的证据,以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从医学教育角度看,循证医学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学习方法,是 一种新的临床医学教育观,其实质是一个新式高效、终生学习的临床医学教育模 式。循证医学已成为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临床学科。由于其科 学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国内外临床医师的公认,因此,循证医学被认为是21世纪的 临床医学。循证医学的兴起为当今世界医学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将促使我国 医学教育模式发生巨大的转变。将循证医学知识引入麻醉教学活动中,必将大大 有利于改变目前大部分临床医学教育只注重在短期内增长知识,而忽略创新精神 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状况,有助于进行麻醉教育模式改革,更重要的是循证医学有 利于麻醉医师在工作以后的不断成长。

4新医学模式下麻醉医学教育的改革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卫生人力开发教育处CharlesBoelen博士首先提 出了五星级医生”five-stardoctor)的概念,这在医学教育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已经 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接受。所谓五星级医生”,指的是未来医生应具备以下5个方 面的能力:即卫生保健的提供者CareProvider)、医疗服务的决策者Decisionmaker)、 健康教育的传播者Communicator)、社区保健的领导者CommunityLeader)、卫生 服务的管理者Manag¬er)。由此可见,未来的临床医生,不仅要医术精湛,还要 同时胜任服务于个体和群体,承担集治疗疾病、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 进综合服务的职责谓五星级医生”为我国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参考标 准。为了适应新世纪医学发展的趋势和新医学模式的要求,我们应树立以提高学 生综合素质为中心,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教学观念。

现代麻醉医学的行使者主要是麻醉科医生。麻醉科医生在围手术期是一个 极其重要的角色,对患者的心理因素、精神面貌乃至病情的转归情况起着举足轻 重的作用。麻醉医学教育是麻醉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新医学模式对麻醉医 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未来的麻醉医学教育应该是以医学本科为基础, 以毕业后专科医师培训和研究生教育为重点。在麻醉专业教学中,医学生不仅要 学好麻醉专业知识,掌握相关技能,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和健 全的人格,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麻醉医师打下坚实的基础。面对医学科学 的发展,麻醉医学教育必须适应新医学模式的要求,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 学方法,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之路。新的医学模式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和社会性特点,新的医学新的分析和研究。

麻醉专业的教育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其次 要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以转变其临床工作的思维方式。为达到此目的, 必须针对临床麻醉医学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特点,为他们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 件,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力的保障措施。

4.1进行麻醉教学体系改革 将麻醉专业基础课程与相关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合并以避 免重复,增强麻醉课程的系统性,突出麻醉专业应用为主的特点,保证专业课有 足够的教学时数。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选择高水 平的医院实习,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学术水平高的专家成为麻醉专业的兼职 教授;
对麻醉专业临床实习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加强毕业后教育与继续教 育,规范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考核制度, 督促导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升学术水平,时刻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前沿, 充分发挥导师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4.2加强医学伦理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医学伦理道德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石。社会的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赋予 了它新的内涵。如器官移植、安乐死等都已经突出地摆在人们面前,今后还将会 有越来越多的临床科学研究涉及同样的伦理道德问题。“没有医学伦理学,医生 就会变成没有人性的技术员、修配器官的匠人或是无知的暴君”。因此说,现在 的医学伦理道德教育对现代麻醉医学教育来说远远不够,需要继续强化、不断深 入,社会需要的不仅是医术精湛的医生,更是德才兼备的医学大家”。

新的医学模式涉及生物科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这是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在发展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医学实践总是在道德、伦理、法律、 宗教的引导下进行。只有通过人文科学和社会知识的教育,才能使医学实践与社 会发展相一致。作为麻醉专业医学生应该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对于哲学、 历史、文化艺术、伦理学和自然科学发展史等各个领域都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4.3拓宽麻醉专业知识面,加强相关学科综合知识的教育 当前,我国高校合并构建综合性大学为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良机, 应该利用合校后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有利资源,采取多方面措施多种形式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对医学生开展有关人文知识及当代技术前沿的学术讲座,积极开设 一些综合几门交叉学科知识的选修课程,在补充基础医学教育不足的同时,改进 单纯的生物医学知识结构,汲取与麻醉专业相关的知识,使他们紧跟社会发展, 在宽厚知识的基础之上提高麻醉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调整完善其知识结构,使他 们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勇于创新。

4.4尝试开放式的跨学科联合培养工作,鼓励麻醉医学生较多地接触外部 环境 针对其学习、科研以个体活动为主的状况,在学习和临床科研工作中尽可 能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群体实践活动和接触相关领域基础和临床科研工作的机 会。如构建国家级、校级、院级学术交流活动平台,利用教育部举办的暑期学校、 博士论坛等教育资源,鼓励麻醉医学生走出学校促进麻醉专业医学生与本专业及 相关专业领域师生的交流合作;
建立多个课题组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实验室,组织 假期的社会调查和面向社会、社区的技术服务等,使麻醉医学生在更广阔的学术 与社会领域中活跃学术思想,了解自己周围的环境,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在与 社会的接触中培养敬业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顺应社会的发展,全面提高临床 麻醉专业医学生的培养质量。

4.5提高麻醉专业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学科带头人 由于麻醉科医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麻醉教学应在致力于理论研究提高的同时积极探索增强理论操作性以提高学生 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用新的理论指导改进临床操作,同时加强深化实践对于理 论的检验推动。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对学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麻醉 工作已经拓展到重症监测治疗、急救复苏、疼痛治疗和麻醉门诊等各个方面,这 就要求麻醉医师必须具有较广泛的医学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操作技术。由于历史原 因,我国麻醉专业队伍的知识结构层次和人员素质较低,这制约着麻醉学科的发 展。因此,首先要重视和加强培养跨世纪的学科带头人。另一方面,要有计划、 有组织地定期选派在职人员参加脱产或半脱产的专业培训班、研讨会,学习、接 受、采纳新理论、新观点、先进监测技术,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提高,以适应麻 醉医学的飞速发展。

总之,现代麻醉医学教育的发展直接受到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的制约,它 是否能适应新的医学模式,培养出符合现代医学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直接 关系到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临床麻醉医学生的教育与培养等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实践与探索,力求使麻醉医学教育的改革尽快完成 转轨,符合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

作者:王忱,郭一闽(厦门市第二医院,福建厦门361021) 第3篇:麻醉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我校于1993年设置麻醉学专业本科,是国内较早设置麻醉学专业的医学院 校。要求麻醉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 现代麻醉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现行的医学教育的弊端和不 足日益明显,麻醉医学亦不例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中教学内容、课程体系 与教学质量的改革又首当其冲。为此,我们对我校部分麻醉学专业毕业生和在校 生就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意见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评价进行了调查。现 将调查的初步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与内容 对象为麻醉学1998—2003届毕业生132人、1998、1999级在校生84人和50 个用人单位。

内容:学生调查内容:学生基本情况;
对麻醉学本科生课程体系及教学内 容的意见和建议,包括基础、临床、专业三阶段的时间分配、课程设置(课程的 保留、删除或增加,各门课程学时的增减等)、临床实习、能力培养等;
学习动 机、学习态度、科研素质等。用人单位的调查内容:所分毕业生的情况,包括对 毕业生的满意度、毕业生独立工作所需时间;
对所分配毕业生的知识、能力、态 度的评价;
和非麻醉学毕业生的比较等。

1.2调查方法 准备阶段:综合我校情况,征求专家意见,制定调查表。

收集资料:采取无记名问卷调查,问卷分用人单位卷和学生卷两种。采用 直接调查和函调两种形式。分析资料:在问卷汇总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初步分析。

2结果 2.1问卷回收数 共向毕业生发放问卷132份,收回有效问卷102份,回收率为77%;
向在校 高年级学生发放问卷84份,回收有效问卷79份,回收率为94%;
向用人单位发放 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36份,回收率为72%。

2.2调查结果 2.2.1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安排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看法。认为丰富、新颖的有18人,占0.09%;
认为现有 教学内容较平谈且重复多的有162人,占80.59%;
认为陈旧且乏味的有21人,占 10.44%。

学生对5年制麻醉医学专业分基础、临床医学,麻醉专业三阶段的教学方 式的意见。认为满意的有38人,占18.9%;
认为合适的105人,占52.23%;
认为 不满意的58人,占28.86%。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课程重复、教材过深等。

学生对麻醉学专业基础课、临床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满意度见表1结果 表明,学生对学校开设必修课总体是满意的,但仍有近10%的学生不满意。而对 选修课满意的学生仅有18%,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部分学生认为选修科种类少、 选修课对自己的帮助不大。对临床麻醉学的满意度最高。

学生对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的必要性的看法。认为非常必要的有56 人,占27.86;
认为有必要的124人,占61.69%;
认为没有必要的21人,占10.45%。

课业负担。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在校期间课业负担很重的有22人,占 10.95%;
认为重的58人,占28.86%;
认为还可以的111人,占55.22%;
认为轻的 10人,占4.98%。课业负担按重到轻依次排列是基础课程阶段、临床课程阶段、 实习阶段、见习阶段。

2.2.2教材 学生对麻醉学专业教材的满意度。认为编的最好的是临床麻醉学,认为编的最差的是疼痛诊疗学。其主要原因是疼痛诊疗是一门多学科综合的科学,难度 大,缺乏系统性。

2.2.3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主动性 通过在校的学习,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临床技能、应用计算机等 能力均有提高。但提高的幅度高的有10人,占4.98%,提高幅度为一般的132人, 占65.67%,提高幅度少的59人,占29.35%。有关科研素质和学习主动性的调查 见表。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科研十分重要,但同时大多数的学生 没有科研经验,参与科研的也仅限于简单的收集资料和操作,没有科研的思路。

同时学习方面仍停留在应试阶段,在校学习期间能主动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翻阅 医学杂志和检索文献的有31人,占15.42%,而经常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学习的没 有一人。用人单位对麻醉学专业毕业生的整体评价是好的,麻醉学专业毕业生遵 纪守法、工作态度认真,麻醉学专业毕业生的医学知识,临床技能的优良率在65% 以上,学生的科研能力,外语使用能力优良率不足50%。

3讨论 本调查问卷是在综合我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资料后,征求我校各层次 的教师和各界学生的意见后完成的,调查内容基本上反映了麻醉学专业学生对我 校麻醉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意见;
用人单位的调查内容基本上反映了用 人单位对我校麻醉学专业课程体系下教育出来的学生的评价。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处于应试阶段,学生安于现行的教师、 课堂、书本“三中心”,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麻醉 专业三阶段的教学方式。部分学生对上述的教学方式虽然不满意,但并不了解其 他的教学方式,因而不能有效的进行主动学习。上述教学模式因为其静态的应试 指标,单一的评价方法,主要依靠知识记忆的多少反应教育效果,致使学生用大 部分的时间累积知识遗产,缺少创造性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依靠灌输式的讲 授,虽然注重了知识的贯通,强调了教师的主导性,却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求 知主体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被动服从地位,缺乏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甚至有少数学生有厌学情绪。虽然学习了《文献检索》、《计算机》等获取知识 的课程,但学生缺乏识别和整理知识的能力,不会从社会需要和成才的角度审视 和筛选知识,不能够设计和主导自己的学习。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获取知识的课程 的学习仅停留在记忆上,而不是使用。学生记忆了大量的医学知识,但知识之间 不能贯通,缺乏横向联系,基础和临床脱节。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平淡且重复较多。对必修课、选修课、麻醉学专业的课 程及加强人文知识教育等的看法,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学安排的问题,也有 学生认识上的问题。医学科学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各课程间既有各自的特点,也 存在着相互交叉和融合的地方,因此重复是难免的。而学生本身进入医学临床晚, 又缺乏认知知识、挑选知识的能力,存在选修课程不重要的错误观点。医学课程 门数之多、教学时数之多为诸学科之首。虽然有近半数的学生认为课业负担还可 以,但这是在以应试为主要目标的的情况下的“选择”。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1)改变求知模式,从学习知识转变为学习方法 传统的求知模式重在获取知识,是“求鱼”;
在知识高速更新,医学模式由 单一生物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今天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求知 的需求,适应需求的医学求知模式重在能力培养,是求“渔”。即学会学习|1]。因 此,有必要尽快改变传统的教师、课堂、书本“三中心”的状况,注重启发式、讨 论式教学。使学生学会审视和筛选知识,由知识的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学习的设计 者和主导者。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无限的知识面前,掌握那些最有用的知识, 使学生由死学变为巧学。要达到上述目的,课程改革要以学科综合为主。主要形 式为水平与垂直综合、基础与临床综合。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早期接触病人。

临床前期教学大量融入临床内容。课程改革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能力培养为 基础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获得自学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以及 科研能力。

(2)适当调整课程结构,精简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完善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着重要作用,是基础知识和 专业知识的基础。在发达国家人文科学知识课程占总学时的20%—25%,在美国 整个教学阶段都强调交流能力、同情心等社会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人文科学知 识的缺乏将影响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全面发展。医学课程门数多,麻醉学专业又 增加了5门专业课程。课程要求过高,内容过专过深,且重复较多,建议精选教 学内容,及时剔除课程中陈旧过时的内容,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留出足 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其学习能力。选修课是实行因材施教、实现学生个 性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我校现有选修课种类少,设置中存在不合理之处,内容也 不够合理,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3)改革见习、实习,强调早期接触临床,多接触临床 我校学生在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有接近7个月的临床见习。这是多数同 学认为最轻松的学习阶段,见习学生以看为主,在各学科时间短而分散,学生不 能融入临床。而带教老师因学生起点低,缺乏专科知识,难以组织有效的教学, 也仅能让学生停留在看的层次上。随后的实习阶段,因临床学科众多,实习时间 有限,麻醉学专业的学生在麻醉学以外的临床科室实习时间一般为2周,学生不 能真正学习该学科的特点,也难以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调查显示临床麻醉学实 习期间,学生的临床技能训练也是不够的,更不用说临床思维的训练。其原因是 多方面的,和实习时间,教学医院的手术量、种类,带教老师的质素等相关。故 建议压缩见习时间,增加实习时间,尤其是增加麻醉学及与麻醉学密切相关学科 (如心血管内科)的实习时间.目前麻醉学实习缺乏完善的大纲,对各具体的技术 操作该完成的例数、各专科麻醉管理的例数及如何规范化完成等均无明确界定。

故应尽快制定完善明确的实习大纲,使麻醉学实习规范化。同时,在临床教学阶 段,应穿插回归基础,强调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及交流能力、同情心等社会人文 精神方面的培养。

作者:关健强,马武华,罗刚健,周少丽,孙海云(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 院麻醉科,广东广州510630) 第4篇:分析现代麻醉的特点及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提倡医学的人文关怀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我们 依然会面临医学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之间的不断冲突。尤其是对于患者来说最陌 生,而对于医务人员来说风险最大的麻醉科来说,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二者的冲突 不会消失,仍有待广大麻醉医学工作者充分重视,细致工作,将人文关怀自然而 然地融入日常麻醉工作中去,在精湛的麻醉专业技术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一个温 馨的平衡点。

1人文和人文关怀 “人文”一词源于拉丁文Humahiras其核心思想是把人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 点和归宿,人是第一位的。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关心人,重视人的个性,满 足人的需求,尊重人的权利。它不具有技术关怀的“短、平、快”的实用功效,却具有更根本的“铸灵性”,从物质到精神,是一个质的飞跃. 2现代麻醉的特点 麻醉的原意是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整个机体或机体的一部分暂时失 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随着外科手术及麻醉学的发展,现代麻醉的范畴已 远远超出单纯解决手术止痛的目的。它不仅包括麻醉镇痛,还涉及整个围术期的 准备与治疗,维护病人生理功能,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为病人安全度过手术提 供保障。

麻醉是病人在整个就医过程中相对被动、时间短暂、顾虑较多、风险较高 的一个阶段。实施麻醉工作的环境特殊,绝大部分是在手术室中进行,对于病人 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病人进入手术室面对的是冰冷的机器和用口罩、 帽子、手术衣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80%病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不 安的感觉。麻醉操作要求无菌性强、隔离性好、具有排他性,不允许有病人家属 在场,缺乏亲情关怀。

麻醉意外、事故和并发症表现为“全或无”特性,要么一切平稳、顺利,要 么就异常急骤、险象环生,其结果往往是病人非死即残。即使在发达国家,目前 麻醉死亡率仍有110000,其中威胁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心衰、心梗、肺水肿、肺 炎、昏迷、瘫痪等)发生率为0.7%~22%。

随着近代麻醉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运用麻醉技术和麻醉 药品让病人在安全、无痛苦的状态下进行各项医学检查和治疗,己成为麻醉医学 界人士一种新的追求。

3现代麻醉医学与人文关怀 现代麻醉医学的行使者主要是麻醉医生。麻醉医生在围手术期扮演极其重 要的角色,对病人的心理、精神乃至病情转归等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麻醉医生 的工作性质是每日与多个接受不同手术的患者接触,与患者接触时间短暂而责任 重大。麻醉医生更需对病人给予人文关怀,具体表现在术前、术中、术后3个方 面。

3.1重视术前对病人的人文关怀 术前访视不但可以充分了解病人的病情、全身情况,依照拟实施的手术制订理想、恰当的麻醉方案,还可以了解病人的思想状况,解答病人的疑问,减轻 或消除患者对麻醉、手术的顾虑,交待麻醉的常识和利弊并实行签字制度。国外 麻醉医生都非常重视对病人的术前探视与检查,均设有麻醉科门诊,病人正式入 院后,术前麻醉医生还要访视病人。反观我国麻醉界现状,大多数医院的麻醉医 生不重视术前的麻醉访视工作。术前根本不看病人或由他人代看,即便访视病人, 也是匆忙行事,寥寥数语,仅是履行一个麻醉协议书的签字而己,根本谈不上与 病人的沟通。究其原因:其一,我国临床麻醉医生工作量大,往往一天工作结束 己精疲力竭,以至没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访视术前病人;
其二,最根本原因还是 不重视此项工作。麻醉医生长期以来唯技术论至上,忽视术前了解病情和与患者 的沟通。科室的安排随意性强,无法保证麻醉医生的术前访视工作时间。

病人在围手术期,除极少数可表现充满信心和乐观外,大多数手术病人都 存在不同程度的思想顾虑或恐惧、紧张和焦虑心理。情绪激动或彻夜失眠均可致 中枢神经或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活动,削弱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术中、术后容 易出现各种并发症。为此,麻醉医生通过术前访视,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设 法解除病人思想顾虑和焦急情绪。从关怀、安慰、解释和鼓励着手:如酌情将手 术目的、麻醉方式、手术体位,以及麻醉或手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等情况,用适 当的语言向病人做具体解释,针对存在的顾虑和疑问进行交谈,取得病人信任, 争取充分合作。对过度紧张而不能自控的病人,术前数日即开始服用适量安定药 物,晚间给镇静安眠药。如果忽视精神准备工作,单纯依靠大量的麻醉前用药, 虽足以使病人进入昏睡状态,但有时会引起共济失调、烦躁不安、呼吸循环抑制 以及麻醉苏醒期躁动、兴奋等严重副作用。麻醉医生对病人的整体情况不了解, 对病情的估计不足,是造成各种麻醉意外的重要原因。

3.2重视麻醉、手术中对病人的人文关怀 在手术中麻醉医生的主要任务是按麻醉操作规程做好麻醉,以取得最好的 麻醉效果,使病人安静、无痛、无记忆、无不良反应,同时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 尽量满足某些手术的特殊要求,做好监测,观察记录,根据麻醉过程变化,做出 有效处理。

病人往往因为恐惧、失眠、清洁灌肠、插导尿管等诸因素影响以及术前用 药的作用,致使其入手术室后精神欠佳,反应迟钝,不能很好地配合麻醉医生。

此时麻醉医生不应以粗暴、生硬的态度对待病人,如催促病人脱衣服、上手术床、 摆麻醉体位等,而要亲切、和蔼地告诉病人如何去做,并主动帮助病人以配合其 完成麻醉。麻醉和手术中不应该说笑、聊天,谈论与麻醉手术无关的话题。非全身麻醉,在术中应尽量使用一些辅助静脉药让病人安静入睡,以解除其焦虑、恐 惧心理。在手术中应使病人处于一种麻醉平稳状态,不感到明显痛苦。用咪达唑 仑等催眠药以达到顺行性遗忘的目的,使病人遗忘手术及麻醉的一些恶性刺激, 以免遗留不愉快的回忆。

3.3重视术后对病人的人文关怀 据调查,全麻病人在整个手术过程最感痛苦的事件即是麻醉恢复阶段的各 种不适,依次为气管导管、疼痛、机械通气、恐惧焦虑心理、吸痰、剧烈咳嗽、 导尿管等,但这种感受常常没有被医护人员充分重视。假如把全身麻醉手术比做 一台“戏”,开场和剧中过程都挺不错,结尾却草草收场。凭借现代医疗手段,加 之医护人员体贴细致的人文关怀,我们是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为什么不能让这 台“戏”唱得圆圆满满呢?如果能让病人舒适、自然地苏醒,再给他体贴入微地关 心和护理,就会使病人不再感到做手术是一件可怕的、痛苦不堪的事情,反而能 给他留下一段非常温馨、难忘的回忆,何乐而不为呢? 过去的观点认为,手术一结束麻醉也就该结束了。比如以往曾出现过这样 的情况,病人在全身麻醉下做胸部或腹部手术,手术台上还在缝合皮肤,可是麻 醉用的气管导管已经拔出——麻醉己结束,此时病人已睁眼、说话,甚至感到疼 痛了。实际上,这样对待病人是非常不人道的。究其原因,在以往的麻醉恢复中 由于传统观念和工作环境、条件的限制如没有麻醉恢复室(PACU)我们往往只强 调治疗与操作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麻醉苏醒时间的短暂,却忽略了病人的舒适感 和心理反应。事实上,病人在苏醒过程中的各种不适和不良心理反应,不但会引 起机体明显的病理生理改变而危及麻醉恢复期病人的安全,同时还会加重病人的 心灵创伤。因此,做好手术接近结束时的麻醉工作,有助于抚平病人心灵创伤, 避免遗留不愉快回忆,是一个值得麻醉、手术医护人员关注的问题。对于麻醉恢 复期的病人,在经历了一场身体的打击之后,接着就要承受神志清醒后身体损伤 的痛苦,特别需要身边医护人员的关怀。因此,我们提出把人文关怀带给麻醉恢 复期病人这个涉及伦理的医学问题。也就是——医生和护士们要走近病人,给他 们心理上的安慰、精神上的鼓励使他们在自然舒适的环境中苏醒在苏醒中感受到 心理的温馨、人间的亲情。

3.4如何实施麻醉恢复期病人的人文关怀 3.4.1使病人舒适、自然地苏醒这也是麻醉师及相关医护人员所乐见的理想麻醉恢复状态。通过改善全身 状况促进病人苏醒,而非所有的全身麻醉苏醒都是越快越好。以往认为“苏醒越 快越安全”的观念应该改变,现代麻醉应更多地把手术对病人心理因素的影响考 虑在内。过去病人在手术后多使用催醒药、气管内刺激等手段强行催醒。这样陡 然苏醒的结果,一是病人会产生紧张、恐惧、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反应;
二是原 来用于麻醉的芬太尼等药物的镇痛作用被拮抗,病人感到疼痛不适,又加重了紧 张焦虑情绪,增加术后躁动,剧烈呛咳,使循环系统波动变大,反而增加了麻醉 恢复期的不安全性。现在我们不提倡对病人进行主动的药物催醒,而是通过改善 病人的全身状况,如保持呼吸道通畅、补足液体量、稳定循环、纠正贫血、酸碱 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等,使机体内环境处于一种相对正常的稳定状态,让其自 然苏醒。这样不但能促使病人尽早苏醒,更重要的是为病人安全、平稳度过麻醉 恢复期提供了有力保障,为调整病人呼吸循环、改善病人全身状况赢得宝贵时间。

这样使病人恢复期的安全系数大为提高,也为其手术后康复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4.2适当的术后镇静与镇痛 现在虽然我们在病人麻醉恢复期不再使用催醒药,但随着麻醉药逐渐被代 谢,病人在苏醒过程中己能感觉到疼痛,气管导管、机械通气、导尿管等有创治 疗管道和引流也会引起病人不适。过去人们习惯认为“做手术哪有不痛的”,也就 是说病人在手术后感到疼痛不足为奇,忍耐疼痛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事实上对 麻醉恢复期病人施行镇痛,无论是从人道、伦理,还是从临床意义上讲都是十分 必要的。术后镇痛泵的应用,极大地增加了病人的舒适度,减少术后躁动,使其 循环改变减小。同时,鉴于陡然苏醒会引起机体心理和生理多种不良反应,有必 要在麻醉恢复期对术后躁动、循环波动较大者如高血压病人,或己接近苏醒仍需 机械通气的病人施行适当镇静,使病人淡漠周围环境的干扰,最大限度减少不良 反应的发生。某些镇静药有抗焦虑和顺行性遗忘作用,可以稳定病人心态,避免 遗留不愉快记忆,以达到我们所期望的舒适、自然地苏醒。

3.4.3对病人的心理抚慰与尊重 这是人文关怀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病人来到医院,不但希望自己的疾病 得到医治,还希望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爱,并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尊重。尤其是 刚刚经历过手术的病人,身心都十分脆弱,更需要医护人员的关心与照顾,甚至 医护人员的一顰一笑、一言一行都会给病人心理带来巨大影响。那么,我们应该 怎样去做呢?我们提出要尊重病人,既要尊重其生命,也要尊重其人格与尊严。

对于躺在病床上的病人,无论是不是失去自主行动能力,有没有意识,我们都要像对待正常人那样去尊重他,因为任何不恰当的言语和举止都有可能给他带来心 理上的伤害。麻醉恢复期的病人,意识在逐渐恢复,时时处于不安与痛苦之中, 如果医护人员远远站在一边,无所顾忌地高声谈笑,会给病人带来极为不利的心 理影响。

4舒适医疗及意义 目前出现了一系列“舒适医疗”方法和技术,主要应用的就是监控的麻醉处 理技术(monitoredanesthesiacareMAC)如无痛胃镜、肠镜、胆道镜检查,无痛腔 镜、人工流产及介入治疗等。MAC是指麻醉医生参与局麻病人的监测和(或) 对接受诊断性或治疗性操作的病人使用镇静一镇痛药物,以解除患者焦虑及恐惧 情绪,减轻疼痛和其他伤害性刺激,提高围术期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其由美国 White教授于1997年提出并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和推广。所有这一切,无 不完美地体现了现代麻醉领域“以人为本”和“人性化”的新理念。

5人文关怀是化解医患矛盾的最好方法 有调查显示影响患者满意度的前几位因素分别是:医疗技术(30.1%)人文 关怀(26.8%)费用(18.4%)、伙食(14.7%)、后勤保障(10%)5^分层分析表明患 者对医院最关注的是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一项对我国10个城市4753名消费者的 调查显示,在21个主要生产和服务行业中,1/4的人认为,医院的面孔最冷淡, 医疗行业堪称“冷淡老大”。在生物医学模式下形成了技术至上的观念,医疗过程 被看作单一的技术过程,医患关系也被理解为单一的技术关系。它使医学物化失 去了应有的人性,医学变得冰冷而庸俗,“原本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人与金钱 的关系,人与机器的关系”,所产生的后果是部分医务人员的情感冷漠。随着现 代医学模式向人性化的转换,人文关怀方面严重欠缺的问题开始引起社会各方面 的关注。处于主导地位的医生依赖专业优势,与病人仅进行简单交流,医生至高 无上的权威,训责的态度及无可商量的语气,都严重伤害了患者的人格尊严,使 医患关系趋于紧张。事实上,许多患者对医院不满意的原因并不是医疗技术本身, 而是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心,感到在医院受了“窝囊气”、“怠慢”等,在此情景 下,一旦麻醉出现并发症、差错或失误,则必然发生医疗纠纷。病人是患病的“人”, 比正常人有更丰富的情感需求,更需要人文关怀。“医学倘若缺乏必要的人文关 怀,就会失去应有的人性温度”。

“用爱抚慰紧张与恐惧的心灵,让生命之花在无影灯下绽放”是我院麻醉手 术科巾帼文明岗的温馨口号,更是我们全体麻醉工作者的共同心声,让我们常怀一颗善良的心,给病人以足够的尊重和同情,富于爱心地与病人沟通,寻求与他 们情感上的共鸣,用我们精湛的技术,尽可能人道地满足病人及家属——身体的、 心理的、社会的以及精神等各方面的需要,让他们感受到麻醉医学充满人性的温 暖。

作者:郭一闽(主治医师,临床麻醉与自然辩证法)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